资源简介 黄陂区十校十月联考七年级历史试题选择题 (共14小题,每小题2分,28分)1. 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器,很多磨制光滑,且有钻孔、刻纹,还有许多石制的所谓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都是相当精致的小砾石,它们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的,颇像现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饰物。据此可知,此时期( )A.精耕细作模式已有雏形. B.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C.已产生了古朴的审美观 D.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2. 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A.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3. 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玉蟾岩出土的谷物C.刻符的龟甲 D.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4.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A.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B.《诗经》的相关描述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齐民要术》的记载5. 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墓者身份 “王”者 贵族 平民富有者 平民数量(座) 6 161 31 554百分比(%) 0.8 21.4 4.1 73.7A.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C.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 D.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6. 对图1和图2所含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没有来源因此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体现手工业发展状况7.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8.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面对滔滔洪水,禹从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率领民众开凿河渠,将洪水疏导入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由此可知,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百折不挠 B. 艰苦奋斗C. 勇于创新 D. 无私奉献9.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10.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11.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远古先民的生活 B.原始农业的兴起C.上古三代的更替 D.东周社会的变革12. 如图两幅形势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A.生产力提高 B.分裂中孕育统一C.思想上百家争鸣 D.文化上大繁荣13.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4. 都江堰这一水利枢纽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充分利用水体自调、避高就低、弯道环流等特性,变水害为水利。材料反映了都江堰水利枢纽( )A.具有防洪、灌溉的双重作用B.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C.沟通南北并巩固秦的统一D.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大小题,共32分)。15.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读下图。(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图一、图二所示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4分)材料二: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立方米。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立方米,发现的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有的基葬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琼王”和“玉铖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以火耕、水耨(nou除草)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在一个大型灰坑遗迹中,出土约1.3万千克的炭化稻米。-----七年级《中国历史》(2)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最有力的实证,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据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能概括良渚古城哪些信息(6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图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方式的不同。(4分)材料二: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2 春秋时期的牛尊 图3 都江堰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汉书·食货志》(2)概括材料二中图1、图2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出现的变化。(2分)根据图3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修建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写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17. [春秋与战因] (10分)材料一(1),材料一中文物从类型上属于 ( ) (2分)A,文献材料 B,实物材料 C,口述材料材料二: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了。堵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互相征战。(2)从材料二中概括“尊王攘夷”提出的背景。(4分)材料三战国时期,强大的诸候各自为政, 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城。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同展开战争。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造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名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造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教科书(3)依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4分)黄陂区七年级十校十月联考历史答题卡一,选择题(28分)1、A B C D 6、A B C D 11、A B C D2、A B C D 7、A B C D 12、A B C D3、A B C D 8、A B C D 13、A B C D4、A B C D 9、A B C D 14、A B C D5、A B C D 10、A B C D二、材料题(32分)15题(1)、(2)、16题(1)、(2)、(3)、17题(1)、(2)、(3)、黄陂区七年级十校联考历史试卷答案祁家湾中学 任松 13871138400一,选择题(共14小题,2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C B B C D B D C C C D B C D二,材料题(共32分)15. (10分)(1)(4分)图一: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会缝制衣。(任答一点或类似,或言之成理2分,抄标题1分)图二:半坡人会制作陶器;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任答一点或类似,或言之成理2分,抄标题1分)(2)(6分)良渚古城规模比较宏大;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证实长江下游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原始稻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任答两点或类似,或言之成理6分,抄材料3分)16.(12分)(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方式的不同。(4分)北京人:北京人会制作简单工具,利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言之成理2分,抄标题1分)河姆渡人:河姆渡人稻作农业已经相当规模,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原始农耕生活。(言之成理2分,抄标题1分)(2)(4分)变化:铁器和牛耕出现并进一步推广。(言之成理2分,抄标题1分)影响: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言之成理2分,抄材料1分)(3) (4分)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制度变更;统治者重视; (任答两点或类似,或言之成理4分,抄材料2分)17.(10分)(1) ( B )(2分)(2) (4分)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西周各种制度逐步瓦解;王室衰微,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军事实力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控制;诸侯日益强大,各自为政;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操控政治,竞相角逐,积极争夺霸主之位等。(任答两点语句类似4分,抄材料2分)(3) (4分)特征:大诸侯为各自利益,各自为政,展开兼并战争;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旧制度进一步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思想学术领域非常活跃等。(任答两点语句类似4分,抄材料2分)黄陂区七年级十校十月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28分)1.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器,很多磨制光滑,且有钻孔、刻纹,还有许多石制的所谓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都是相当精致的小砾石,它们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的,颇像现代女性胸前佩戴的饰物。据此可知,此时期(A.精耕细作模式已有雏形B.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C.已产生了古朴的审美观D.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2.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的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块面形块饰玉块A.按部就班B.多元一体C.中西合璧D.孤立闭塞3.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玉蟾岩出土的谷物刻符的龟甲D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4.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A.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B.《诗经》的相关描述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D.《齐民要术》的记载5.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墓者身份“王”者贵族平民富有者平民数量(座)616131554百分比(%)0.821.44.173.7A.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B.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C.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D.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6.对图1和图2所含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民图1神农执耒耜图图2半坡遗址出土的粟A.没有来源因此不可信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D.体现手工业发展状况7.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8.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面对滔滔洪水,禹从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率领民众开凿河渠,将洪水疏导入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由此可知,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百折不挠B.艰苦奋斗C.勇于创新D.无私奉献9.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0称城。东标·诸侯国国都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黄陂区十校联考七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黄陂区十校联考十月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