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0张PPT。百家争鸣百家 鸣(春秋战国时期)争? “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 为什么能“争”(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2) P15(1)文士阶层的出现:(2)学术争论的兴起: 西周以前,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动荡,一些贵族降为平民,……文士阶层。 在这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从而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为了争霸和生存,各国纷纷变革,招贤纳士,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1)在政治上,春秋战国的动荡和变革,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材料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材料3: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 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2)在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3)在文化上,贵族流落民间并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有学识的文士阶层。怎么“争”(二)百家争鸣的主要表现:A、儒家孔子 P15-16 孟子 P17 资料1B、道家老子 P16 庄子 P17 资料2C、墨家: 墨子 P17 资料3D、法家: 韩非子 P17 资料4E、兵家:孙武 孙膑P17 阅读卡1、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2、孔子的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仁”……(2)治国主张:……(3)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3、孔子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影响):……正统思想……7材料分析1、子曰:“仁者爱人。”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4、子曰:“苛政猛于虎。” 5、子曰:“有教无类。”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说说孔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礼”“民本思想”“仁”“德治”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文化贡献主要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孟子—— 孟子被尊为“亚圣”——战国时期后人将孔子、孟子合称“孔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荀子主要 思想政治:主张“仁义” , “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1、老子3、主要思想:(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互相转化; (辩证思想) 积少成多、转败为胜、 无中生有、转危为安、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道”“对立”“无为”“小国寡民”庄子的思想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墨 子阅读下列材料: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墨家学派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主张 非攻 尚贤 节俭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核心思想知识梳理法家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请思考:韩非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法治观”“改革观”“集权观”主张变法,重视法律,主张加强君主的权威。兵家——孙武、孙膑孙武孙膑军事著作和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兵法》 “事倍而后动” 《孙子兵法》根据战争的客观规律,制定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不仅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孔子春秋晚期“仁”的思想 ;“德”“礼”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春秋末期、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 “自然”、“无为”墨子战国前期“非攻”即反对战争“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韩非子战国末期“法与时移”;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孙武(孙子)春秋晚期《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孙膑、庄子归纳战国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 儒家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而倍受统治者的青睐是: 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什么? P17活动题(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权力;(2)同时为应对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三)百家争鸣的影响:P17 最后段争出了什么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百家争鸣为中国走向大一统起到重要作用孔子春秋晚期“仁爱”、“克己复礼” “德”“礼”;教育思想;“六经”、《论语》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春秋末期、战国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对立”“无为”墨子战国前期“非攻”即反对战争“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韩非子战国末期“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孙武(孙子)春秋晚期《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孙膑、庄子主要代表学派以下当今的思想观点与古代百家争鸣哪一家学说相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儒家,礼)团结友善(墨家,兼爱)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非攻)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儒家,有教无类)廉政、廉洁、自律(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依法治国(法家韩非子,法治)以不变应万变(道家老子,无为而治)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道家、老子 崇尚“自然”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角色: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各一人。 剧情:有一个少年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了人家的钱财,被官府抓获。 如果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你对这个孩子的行为作出怎样的评价? 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要对小孩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道家:认为小孩子太小,不懂事,随他去。事物都有对立面,等到小孩长大了,自然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墨家:主张非攻,兼爱,视人如己。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作自己,以对自己做处罚的标准来处罚这个小孩。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法家:主张制定严酷的刑法。认为小孩罪大恶极,应该对其作出严厉的处罚,以树立社会风气,维护国家的统治。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文士阶层的出现 社会动荡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课堂小结(根本原因)(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寻根溯源1)评选全国道德模范2)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3)维护和平,反对战争4)义务教育、全民教育孔子 “德治”韩非子“法治”墨子“非攻”孔子“有教无类”5)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 “无为”试从以下做法中找出其思想渊源6)了解市场行情,确立投资方向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对国家民族而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创造新生活。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行动:继承和发扬符合要求的、积极向上的;改造和剔除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6百家争鸣.ppt bjzm.flv 《孔子之歌》.flv 孔子.wmv 孔子学院.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