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郑夫子说:“礼也者,理也。《礼记》里有很多值得遵循一生的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体悟其中之“理”,用以启迪人生,塑造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学》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
3、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大学》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八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来概括。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礼记》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与《礼记》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与《礼记》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解 题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
“大学之道”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①穷理:穷究事物之理,追求真理。
②正心:内心光明豁达,公正无私。
③修身:修养身心。
④治人:治人之身,治人之心。
听读《大学之道》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研读文本
2.第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思---议
第一段分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重点字词:
(1)道:宗旨,根本原则。
(2)明1:形-动,彰明,发扬,弘扬。
(3)明2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达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重点字词:
(1)知止(于至善)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近:接近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一)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内圣:君子个人修养)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外王: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明明德”与“亲民”发展的最终目标。)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三纲”的关系
君子将内修之“明德”外化而“亲民”,将“明德”推而广之,教化民众。而外在的教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化的目的是使民众将“明德”内化于心,从而振作自新。只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终实现“止于至善”的目标。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2.第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即只有坚定了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4.“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思---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重点字词: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点字词: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
(4)本:本源、根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目的
内修
外治
枢纽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
“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主旨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小结1:明纲目关系
明明德
内修
外治
亲民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三纲纲
八目目
指导思想
具体步骤
止于至善
本文的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小结3:赏说“理”之道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并思考《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大学”之思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