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老子》四章

身份成谜的“网红鼻祖”:
生卒年不详,连“老子”都可能是尊称,有人说他活了160岁,有人说他成了“太上老君”,大家一直猜他,堪称古代“流量密码”。
被逼出来的“千古第一书”:
他本想骑着青牛悄悄退休,却被函谷关守将尹喜拦住:“您要走可以,先写本书再走!”结果他花几天写了本只有5000多字的《道德经》,字字都是金句,成了全球翻译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催更”成果。
思想超“佛系”影响却超深远:
他主张“无为而治”,不是真的“躺平”,而是说别瞎折腾,像水一样顺势而为,这种看似“不争”的智慧,不仅影响了孔子,也为遇到精神困境普通人指引方向。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
2.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3.理解本文的思想,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4.熟练地背写全文。
认识《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共81章。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那么,老子的思想是因何而形成并发展的呢?
动荡不安的社会
找寻出路的方向
突破困境的智慧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深明成败之理,选择避世韬晦,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希望搬开百姓精神和生活上的巨石。
文本解读
快问快答,整句翻译,强调重点,做好笔记
文本解析
(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共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指车毂的中空处
和泥
用来
制作
门窗
“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同一个车轮的中心部位,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的功用。揉和黏土用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知识补充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思展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3.“有”和“无”有着怎样的关系?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日常认知有何不同
一般人:
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
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拓展迁移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参考示例: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文本解读
快问快答,整句翻译,强调重点,做好笔记
文本解析
(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踮起后脚跟
行走不稳
通“现”,显露
自以为是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长久(一说zhǎng,得到敬重)
剩饭
赘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众人
常常
为,做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
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了比喻论证(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思展
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顺道而行 谦虚谨慎 无为而治
思展
拓展迁移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文本解读
快问快答,整句翻译,强调重点,做好笔记
文本解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
了解别人
智慧
聪明
战胜别人
勤勉而行的人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不消亡,不朽
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刚强,果决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3.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展评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展评
2.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才称得上强者。
展评
3.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文本解读
快问快答,整句翻译,强调重点,做好笔记
文本解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4章)
安然未生变
显露迹象
同“判”,分离
细微
状语后置。于,在
未有:没有发生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
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妄为
把持
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主谓取独
做事
接近
想要常人不想要的
看重,稀罕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辅助
不妄加干预
文本解析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有所作为,要在祸乱没有产生时就治理。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微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本章,小组合作思考:
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展评
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展评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强调的重点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4.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
拓展延伸
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①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思维提升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思维提升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
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思维提升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成就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境界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步步高大本+小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