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八年级物理期中2025-2026年考试押题卷02 考试范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3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阳市八年级物理期中2025-2026年考试押题卷02 考试范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3章.(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年湖南省邵阳市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押题卷02
(考试范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3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同学用饮料瓶和自制刻度尺制作了一个简易量雨器,并用该量雨器测得某暴雨日一小时的降雨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测量结果不存在误差
B. 测量结果中的“8”是准确值
C. 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量的
D. 使用刻度尺测量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2.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
B.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 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录为
D. 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无法测量出结果
3.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4.同学们对隔音房间模型进行隔音测试,如图所示。关闭隔音房间门后听到铃声变小是由于(  )
A.闹铃的振动停止了 B.铃声的音调变低了
C.铃声在传播中减弱了 D.铃声的传播速度变小了
5.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6.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中,甲图用“水浴法”加热碘锤,乙图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两种方法碘锤中都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碘的熔点是113.5 ℃、沸点是184.4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 ℃) (  )
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甲图装置更合理
B.乙图装置中固态碘只发生升华现象
C.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D.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蒸气都会发生液化现象
7.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现有四个大小不同的编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中有一编钟上有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同一示波器中时显示出的对应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敲编钟用力最大,编钟有裂痕
B. 敲编钟用力最大,编钟有裂痕
C. 敲编钟用力最大,编钟有裂痕
D. 敲编钟用力最大,编钟有裂痕
8.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钢轨的长度为
B. 声在这段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C. 钢轨的长度为
D. 声在这段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9.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处发出声音的音调比敲处的高,比敲处的低,则( )
A. 编钟发出声音的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 敲处发出声音的频率高于敲处的
C. 敲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处时大
D. 敲处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比敲处时大
10.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11.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一段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如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速度,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的速度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正在朝着测速仪的方向运动
B. 第二次超声波信号被汽车反射时,汽车距测速仪
C.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
D. 该汽车速度为,超速了
12.骑马人甲、乙分别从相距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且均做匀速直线运动,骑马人甲与骑马人乙相遇后,甲立即调转方向以同样的速度原路返回处,并停留在处,从出发到再次返回处用时为,过一段时间后,骑马人乙也到达处,骑马人乙从处到处用时为,其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骑马人甲和骑马人乙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B. 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骑马人甲和骑马人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C. 骑马人甲再次返回处时,骑马人乙到达的中点
D. 骑马人甲和骑马人乙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13.如图所示,用卡片在梳齿上划过,比较划得快和划得慢两次发出的声音,发现划得快的音调    (填“较高”或“较低”),原因是划得快时物体振动的频率    (填“高”或“低”)。
14.如图所示,是小彤在探究声音产生条件时所做的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静止的轻质小球时,观察到轻质小球被多次弹开,由这个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初步得到声音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 。

15.小华和小国两位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试管里的20g冰进行加热,并且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和图丙是他们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的温度一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若不计热量损失,则在图像中阶段物体吸收的热量为 J;通过观察两位同学绘制的温度一时间的关系图像,你认为图 (选填“乙”或“丙”)的段数据有问题。[]
16.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86项试验。如图是太空授课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冰球”实验。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被王亚平从储存袋里挤出,形成球体悬浮在空间站中,她手中的毛杆一碰小球,球体随即开始结晶,变成了一个“冰球”的样子。天宫课堂中,小“冰球”的形成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此物理过程伴随着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作图每问2分,填空每空2分,共28分。
17(1).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物体以3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
(2).如图甲为某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图像,请根据图甲在图乙中画出相应的路程与时间图像。
甲 乙
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进行计算的。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_cm;tBC=_______s;vBC=_______m/s。
(4)请设计出记录上述实验数据的表格。
(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在做_______运动。
(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填“大”或“小”)。
(7)实验完毕,小聪又利用带滴墨水装置(每隔相等时间滴一滴墨水)的小车研究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的快慢程度,让小车在铺有纸带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车会在纸带上留下一系列墨水“滴痕”。小车先后两次向左做直线运动,得到两条带有“滴痕”的纸带,各截取一段如图乙所示。下列运动图像能正确反映小车在纸带M上的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小红在古筝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如图甲)。
甲 乙
(1) 若她选择、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___两弦线做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叫做________。
(2) 小红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出的声音的__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0.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为一小塑料瓶,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密封橡皮塞与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 30.2 25.0 19.8 9.4 4.2
(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 。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的玻璃管的刻度 (填字母)。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A、B都有可能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出:当温度为时,水柱高度为 。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21.国庆期间,小红一家自驾出游,途径一区间测速标志如图所示。请根据如图所示标志回答以下问题:
(1)“80”的含义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通过该区间用时不少于多少分钟?
(3)小红爸爸驾车通过该区间实际用时0.25h,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2.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则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测量过程中的误差不可避免,故错误;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记录结果包含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测量结果中的“27”是准确值,“8”是估计值,故错误;使用刻度尺测量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为,“7”对应的单位为,所以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故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时,结果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可,故错误。
2.【答案】C
【详解】由题图可知,甲刻度尺上每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乙刻度尺上每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使用乙刻度尺测量更精确,故、错误。用乙刻度尺测量时,物块左侧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刻度线对齐,所以物块的长度为,故正确。甲刻度尺的整数刻度线对齐物块的左侧,能够测出物块的长度,故错误。
3.【答案】A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更早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马蹄声,作好准备,所以 正确, 、 、 错误。
4.【答案】C
【详解】关闭隔音房间门不会影响声源的振动,声源处铃声的响度和音调都不会改变,声音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传播速度也不会变小,但是隔音门阻碍了声音的传播,所以听到的铃声会变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铃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故选A。
【归纳总结】
(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答案】A 
【详解】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甲图装置更合理,因为甲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100 ℃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A正确;乙装置中,酒精灯外焰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固态碘可以发生熔化现象,熔化后的碘会发生汽化现象,固态碘也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B错误;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只会发生升华现象,故C错误;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甲中碘蒸气只发生凝华现象,乙中会发生液化现象,故D错误。
7.【答案】D
【详解】当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时,其音色会与其他编钟不同,其波形图也会有所不同;由图知,、、三口编钟产生的声音的波形相同,与其他三口不同,故有裂痕;振幅最大,敲击时用力最大。故选。
8.【答案】A
【详解】设钢轨的长度为,因为,所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时间间隔,所以钢轨的长度,故正确,错误;声音从钢轨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为,故、错误。
【关键点拨】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到不变量。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与在钢轨中通过的路程相同。根据求出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所用的时间,根据等量关系计算即可。
9.【答案】B
【详解】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图可知,左边钟的质量小,右边钟的质量大,敲处发出声音的音调比敲处的高,说明编钟发出声音的频率与其质量有关;在同一个钟上敲处发出声音的音调比敲处的低,说明编钟发出声音的频率还与其被敲击的位置有关,故不符合题意。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敲处发出声音的音调比敲处发出声音的音调高,则敲处发出声音的频率比敲处发出声音的频率高,故符合题意。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而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有关,与敲击的位置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详解】锅里的水沸腾以后,温度保持不变,碗中的水的温度可以达到水的沸点,此时碗中的水的温度与锅里的水的温度相等,二者没有温度差,碗中的水不能再继续从锅里的水中吸热,故碗中的水不会沸腾,故 错误,C正确。故选C。
11.【答案】C
【详解】由得,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故错误;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间的距离比第一次时大,说明汽车正在远离测速仪,故错误;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故正确;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行驶所用的时间,所以汽车的速度为,则该汽车超速了,故错误。故选。
12.【答案】C
【详解】设骑马人甲的速度为,骑马人乙的速度为,、之间的距离为,根据速度公式得,骑马人乙从处到处的路程,骑马人甲与骑马人乙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时相等,两人通过的总路程,由①②解得,故错误。骑马人甲和骑马人乙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的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得,通过的路程之比,故错误。骑马人甲从出发到再次返回处,骑马人乙通过的路程,由①知,,故正确。骑马人甲和骑马人乙通过的总路程之比,故错误。
【关键点拨】
设骑马人甲的速度为,骑马人乙的速度为,骑马人乙从处到处的路程等于骑马人甲与乙第一次相遇时两人通过的总路程,列方程求出骑马人甲和骑马人乙的速度大小之比。
13.【答案】较高 高 
【详解】拿一张卡片,让它在梳齿上划过,卡片划得快时,梳齿振动的频率高,发声的音调较高;卡片划得慢时,梳齿振动的频率低,发声的音调较低。
14.【答案】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紧靠的轻质小球被弹开,此现象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音叉的振动很危险,不易观察,轻质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观察。
15.【答案】晶体;840;丙
【详解】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图像AB段为固体冰,5min吸收的热量为,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不计热量损失,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阶段加热10min吸收的热量为,图像CD段表示冰完全熔化为水,质量不变,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根据公式可知,水升高10℃吸收的热量大于冰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水升高10℃需要的加热时间大于冰升高相同温度需要的加热时间,所以图丙的段数据有问题。
16.【答案】
凝固 放出
17(1).【答案】如图所示。     
(2).【答案】
如图所示
【详解】由图甲可知,自行车在内做速度为的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为;在内静止,通过的路程为;在内做速度为的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为。自行车通过的总路程为,据此画出相应的路程与时间图像。
18.【答案】
(1) (2)小 时间 (3)40.0 1 0.5 (4)见详解 (5)大 变速直线 (6)大 (7)B
【详解】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计算的。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更长。
(3)由题图可知,AB段的路程sAB=10.00 dm-6.00 dm=4.00 dm=40.0 cm,AB段所用的时间tAB=2 s,BC段的路程sBC=6.00 dm-1.00 dm=5.00 dm=50.0 cm,BC段所用的时间tBC=1 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cm/s=0.2 m/s;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cm/s=0.5 m/s。
(4)本实验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上、下半程的路程,所用时间t1、t2,上、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1、v2,实验表格如表所示。
上半程AB 下半程BC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5)由前面计算可知vBC>vAB,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6)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此时所测时间偏小,用公式 算出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7)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墨水滴在纸带上留下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相等;由纸带M知:小车沿直线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是一条倾斜直线,故③正确,在v-t图像中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故②正确。所以能正确描述其运动情况的是②③,故选B。
19.【答案】(1) 粗细;、;控制变量法
(2) 音调;松紧程度
【详解】
(1) 选择、两弦线做实验,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探究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需使弦线长度和粗细相同,材料不同,因此需选择和弦线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 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可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刷有所得】
弦乐器是由琴弦振动发声的,声音的音调和琴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琴弦越短、越细、越紧,发声音调越高。
20.【答案】(1) 玻璃泡
(2) B
(3) 14.6
(4) 玻璃管内径要细(答案不唯一)
【解析】
(1) 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玻璃泡。
(2)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升高时,水柱高度减小,所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的玻璃管的刻度上小下大,故选。
(3) 温度从升高到时水柱降低的高度为,温度从升高到时水柱降低的高度为,由此推算可知,当温度为时,水柱高度也应该降低,所以此时水柱高度。
(4) “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玻璃管内径越细,精确度越高(答案不唯一)。
21.【答案】(1)限速80km/h
(2)13.5min
(3)72km/h
【详解】(1)“80”指的是区间平均速度的最大值为80km/h。
(2)已知,,由得
所以汽车通过该车间用时不少于13.5min。
(3)已知,,由得
所以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72km/h。
22.【答案】
(1)20m/s;(2)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详解】
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酒后驾车反应时间t1=4t=4×0.75s=3s
匀速运动阶段的路程为
s1=vt1=20m/s×3s=60m
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s总=s1+s2=60m+30m=90m
因为s总>80m,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