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6.1 电功》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6.1 电功》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6章 电功率
课题 6.1 电功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第1节 电功》是“电功率”单元的开篇内容,承接对“电能”的初步认识,核心围绕“电能转化的量度”展开。内容包括:电功的实质、电功的测量、电功的计算,同时渗透“节约用电”的社会责任教育。本节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基础,既联系生活中电能表的实际应用,又为“能量转化与守恒”观念的构建提供支撑,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电能存在与转化”有初步认知,且已学习“机械功”,能迁移理解“电功是电能转化的量度”。但对电能表参数的解读、电功公式W=UI的推导与应用存在困难;抽象思维仍需提升,需借助生活实例、实验或多媒体辅助,帮助突破“电功定量描述”的认知障碍。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在家庭用电中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能量”主题中“电磁能”的相关要求,学生需结合生活实例了解电功是电能转化的量度、电功率是电能消耗快慢的表征,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能通过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等实践活动,比较不同用电器的电功率;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从能量视角分析电能利用的意识,为后续学习焦耳定律、建立安全用电与节约用电意识奠定基础,进而提升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电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量度,知晓电功单位,能识别生活中电能转化的实例。 科学思维:能从“能量转化”视角分析用电器工作过程,初步推导电功与电压、电流、时间的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电能表、分析读数案例,培养实验观察与数据解读能力;尝试设计简单实验,提升探究设计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1度电的作用”“节约用电”的讨论,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重点: 电功的实质。 电能表的读数方法;电功的计算。 难点: 电能表参数的解读。 电功公式W=UIt的推导。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能否明确电功是电能转化的量度、说出电功单位 知识应用:能否用电能表读数或W=UIt计算电功小组合作评价讨论参与:“电能转化”“节约用电”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言、倾听他人 任务协作:小组完成“电能表解读”“用电计算”时的分工与配合实践应用电能表认知:能否看懂电能表主要参数 生活应用:能否结合“1度电的作用”,谈节约用电的想法实验评价操作规范:若做电功实验,仪器使用、操作流程是否规范 观察分析:能否记录现象,简单推理电功与U、I、t的关联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电灯、电动玩具车、遥控无人机、电梯等生活用电设备的高清图片;提问:这些设备能正常工作,都离不开什么?它们工作时,电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学生列举实例:“电灯能发光照明”“玩具车能跑动”“电梯能载人上下”,初步感知“电能的作用”。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打破“电功” 抽象概念的壁垒,激发学习兴趣。 为后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学习奠定感性认知,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 中 “关注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目标。
任务二:电能与电功
1.用电器的能量转化 呈现几种用电器(如电饭煲、洗衣机、电灯、电风扇、电熨斗、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图片,引导小组讨论:每种用电器输入的是电能,输出的是什么能量? 针对 “电灯转化为光能+内能”“充电桩转化为化学能”等难点进行补充讲解。 2. 能量转化的双向性 展示手电筒、电动车蓄电池的实物,提问:手电筒发光时,电池里的化学能会变成什么?蓄电池给电动车充电时,电能又变成了什么?这说明能量转化是单向的吗? 总结:电能可由化学能转化而来,也可转化为化学能,能量转化具有双向性,但用电器的核心是电能→其他形式能。 学生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并说明判断依据(如“电熨斗烫衣服,说明电能变内能”); 学生观察手电筒电池、蓄电池,思考后回答:手电筒中化学能→电能→光能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学生得出结论:能量转化不是单向的,是相互的。 通过小组合作,从具体实例归纳“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共性,初步理解电功的实质(消耗电能=电流做功)。 培养“科学思维”中的归纳推理能力,落实“物理观念”中“理解电功是电能转化量度”的目标。 打破“电能只能被消耗”的单一认知,建立完整的能量转化逻辑。 为后续“电源提供电能”的学习铺垫,强化“能量守恒”的隐性认知。
任务三:测量电功
1.认识电能表 想一想:如何测量电流做了多少功呢? 展示家用电能表,图解聚焦关键参数: 220V:这是电能表的什么电压?家里电压不符能接吗? 1 (10) A:两个电流值分别代表什么?电流超过 10A 会怎样? 12000imp/kWh:指示灯闪烁 12000 次,消耗多少电能? 讲解单位换算:“1kWh=3.6×10 J,kWh 是生活中‘度’的科学名称”。 2.电能表读数计算 活动:计算电能 呈现8 月 31 日(731.6kWh)和 9 月 30 日(895.9kWh)的电能表示数图片,提问:9 月份消耗多少电能?怎么计算? 为引导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绿色发展,我国自2012年7月1日起全面试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能表。 学生了解电能表的关键参数,并回答:“220V 是适用电压”“1A 是标定电流,10A 是额定最大电流”“闪烁12000次=1度电”。 学生了解电功的单位及其换算。 学生思考,尝试用电能表读取一段时间内的电能,并回答。 学生了解我国在全面试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分组讨论政策细节,体现社会公平,不让困难家庭用电受影响。 通过实物观察和参数解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识电功的测量工具——电能表,理解其参数含义。 掌握单位换算,落实“物理观念”中“知晓电功单位”的目标,培养 “科学探究”的观察能力。 通过模拟读数计算,掌握电能表的实际使用方法。 将抽象的“电功测量”转化为具体的数值计算,强化“科学探究”的数据解读能力。 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培养关注社会议题的意识。
任务四:节约用电
讨论交流:1度电的作用 展示“1度电的作用”资料卡(LED 灯工作 100h、织布9.5m、电动自行车行驶 75km)和减排数据(节约 0.4kg 煤、少排 0.997kg 二氧化碳)。组织学生讨论对节约用电的认识。 提问:1 kW · h (度)电是什么概念? 学生阅读资料卡,思考“1 度电的具体价值”。 学生思考、讨论:不仅节约电,还能呼吁更多人关注环保,分享自己的看法。 直观感受“1 度电的价值”,打破“电很廉价”的误区。 初步建立“节约用电=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认知。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家庭电能表实物、学生自带的用电器铭牌、“1度电的作用”图文资料(如教材中LED灯、洗衣机的案例);实验资源:简易电能表模拟装置、含电源、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秒表的电路组件,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2)技术手段应用:运用多媒体展示“电饭煲发热”“电动车行驶”等能量转化过程,直观呈现电功实质;用动画模拟电能表内部工作,破解参数解读难点。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实验与多媒体结合,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电功是电能转化量度”的概念,尤其是电能表读数环节,实物观察与演示提升了学生参与度。但在电功公式W=UIt的推导中,部分学生对“电能转化与电功的定量关联”理解仍薄弱,后续需增加分层计算练习与小组互助。此外,“节约用电”的情感教育若结合学生调查的“家庭待机功耗”数据,会更具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