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6.2.1 电功率(第一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6.2.1 电功率(第一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6章 电功率
课题 6.2.1 电功率(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电功率”是电学核心内容,承接“电能与电功”,聚焦“电流做功快慢”的定量研究。内容包含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公式(P=W/t、P=UI),还通过实验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同时联系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是从“电能消耗多少”到“消耗快慢”的认知进阶,为后续“电与热”等知识铺垫。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电流、电压、电功等概念,对“机械功率”的“快慢”认知可迁移,但对“电功率是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意义易模糊;且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公式灵活应用”上,需结合实例与实验突破认知难点,学生具备一定实验探究能力,但控制变量法的深度应用仍需引导。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在家庭用电中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要求学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实验探究用电器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掌握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运用P=W/t、P=UI等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结合生活中用电器的功率标识,解释相关电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建立电功率概念,理解其 “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的意义;掌握P=W/t、P=UI公式,能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与推理,分析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构建电学量的逻辑联系。 科学探究:参与“电功率与电流、电压关系”的实验探究,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提升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论证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生活中用电器的功率标识,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节约用电的意识。 重点: 电功率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电功率公式(P=W/t、P=UI)及应用。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 难点: 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动态分析。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电功率、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 知识应用:检测P= W/ t、P=UI的计算能力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电功率与电流、电压关系”的交流互动 合作探究:评估实验分工协作与问题解决情况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价电路连接、实验步骤规范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考查现象记录及“电功率与电流、电压关系”的推理能力综合应用评价实际问题解决:用公式计算用电器功率、分析电能消耗。 生活现象解释:解释用电器功率差异、额定功率的意义。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夜晚城市霓虹灯光” 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用电场景。 提问:为什么15W 的灯泡比 7W 的灯泡更亮?用电设备消耗电能的过程有什么差异? 学生观察图片,回忆生活中使用不同用电器的体验。 学生思考问题,尝试用“亮暗”“耗电快慢”等生活化语言描述差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降低物理概念的抽象感。 通过“亮暗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电能消耗快慢”的兴趣,为后续“电功率”概念的建立铺垫。
任务二:认识电功率
演示实验:将7W和15W的灯泡串联(或并联)接入电路,让学生直观观察亮度差异,强调“相同时间内”的前提。 基于实验现象,给出“电功率”的定义: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推导电功率公式:从定义出发,引导学生得出P=W/t,明确各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并补充单位换算(1kW=10 W)。 展示电视机、电磁炉、电饭煲等用电器的铭牌,引导学生识别“功率”参数。 拓展:“千瓦时”的来历 引导变形公式:由P=W/t推出W=Pt. 呈现表格,明确电功率 P(W/kW)、时间t(s/h)、电功W(J/kW h)的单位对应关系. 带领学生计算单位换算:已知P=1kW=1000W,t=1h=3600s,代入W=Pt得 W=1000W×3600s=3.6×106J ,明确 1kW h=3.6×106J. 说明“1kW h 是电功率 1kW的用电器使用1h 消耗的电能” 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差异,记录“15W 灯泡更亮”的现象,理解“相同时间消耗电能更多”。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记忆公式、符号及单位。 学生观察用电器铭牌,尝试找出“功率”数值,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功率大小。 学生跟随推导W=Pt。 学生参与单位换算计算,验证1kW h与J的关系。 学生理解 1kW h 的物理意义。 通过实验具象化“消耗电能快慢”,帮助学生从“亮暗”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电功率”的理性概念。 结合铭牌实例,让学生体会电功率是用电器的核心性能指标,建立“物理概念与生活应用”的联系。 培养学生从仪器/铭牌中获取物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让学生理解“千瓦时”的由来。 建立电功单位与实际用电场景的联系,为后续电能表相关知识铺垫。
任务三:电功率的大小
1.实验设计引导 提问:怎样探究电功率、电压、电流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引导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串联电路控电流探究P与U的关系,并联电路控电压探究P与I的关系。 说明可通过灯泡亮度粗略判断电功率大小,需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压和电流。 提供实验器材:2.5V、3.8V 灯泡各1只,电压表、电流表各1只,电池3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 2.串联电路(探究P与U的关系) 示范连接电路:将“2.5V 0.3A”和“3.8V 0.3A”灯泡串联,用电压表分别测两灯电压。 组织学生闭合开关,观察灯泡亮度,指导记录。 引导分析:串联时电流相等,电压大的灯泡亮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3.并联电路(探究 P 与 I 的关系) 示范连接电路:将两灯泡并联,用电流表分别测两灯电流。 组织学生闭合开关,观察灯泡亮度,指导记录。 引导分析:并联时电压相等,电流大的灯泡亮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实验,提出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即 P=UI。 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公式。 明确公式适用范围:有的普遍适用,有的仅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结合W=Pt,推导W=Ult、W=I2Rt等。 展示例题:标有220V 100W的灯泡,在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探究方法,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思路。 学生明确实验中判断电功率大小的方式。 学生熟悉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连接串联电路,测量并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差异,记录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相同时,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的结论。 学生分组连接并联电路,测量并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差异,记录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的结论;理解 P=UI 的推导依据。 学生跟随思路推导公式,并区分不同公式的适用范围。 学生理解电功公式与电功率公式的关联。 学生尝试选择公式并计算,掌握解题规范。 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分组实验做好准备。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通过实验现象推导结论,建立P与U的关系。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通过实验结论推导电功率公式,培养科学思维。 建立电功率与欧姆定律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公式体系。 明确公式适用边界,避免后续应用错误。 通过例题,巩固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公式、规范解题的能力。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提供了“LED 灯与白炽灯功率对比”“电热水壶、LED 灯的铭牌”等生活资源;实验电路图、器材图示;“信息窗”拓展了“电能表测功率”的方法。此外,结合生活中台灯、空调等用电器的功率数据,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 (2)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用电器的功率与工作场景,对比“电流做功快慢”;用仿真实验软件模拟“电功率与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过程;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用电器铭牌,清晰呈现额定功率等信息。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电功率,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实验探究环节”中,部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不够熟练,需更细致地拆解实验逻辑;“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虽结合铭牌分析,但后续练习仍有混淆,可增加“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变化”等动态实例强化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