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6.2.2 电功率(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6.2.2 电功率(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6章 电功率
课题 6.2.2 电功率(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聚焦“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通过“不同电压下灯泡亮度对比”实验,直观呈现实际功率与电压的关联;结合用电器铭牌,明确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再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P=UI和欧姆定律推导实际功率,是电功率概念从“抽象定义”到“实际应用”的延伸,为后续电学综合问题解决奠基。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电功率基本公式(P=UI、P=W/t),但对“额定”与“实际”的动态关系(电压变化对功率的影响)易混淆;计算时,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实际功率的逻辑,需较强公式整合能力。不过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实验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可通过实验、实例突破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在家庭用电中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本课时要求学生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概念并能清晰区分;通过实验探究或公式推导,掌握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明确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的规律;结合生活中用电器的铭牌等实例,增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在探究与计算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同时树立科学用电、关注用电安全及节能的意识。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清晰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掌握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电压对实际功率的影响规律。 科学思维:能结合P=UI与欧姆定律,推导并解决实际功率计算问题,建立电学量的逻辑关联。 科学探究:通过“不同电压下灯泡亮度”的实验,观察、分析实际功率与电压的关系,提升实验分析与推理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用电器额定参数,体会物理知识在用电安全、节能中的应用,养成科学用电意识。 重点: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概念辨析。 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动态关系。 “电阻不变”假设下实际功率的推导计算。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区分额定/实际功率 知识应用:用P=UI等公式计算实际功率,解释用电器工作现象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参与度、表达与倾听 合作探究:实验分工协作、结论推导的成员贡献实验评价实验操作:电路连接、仪器使用规范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现象记录及“实际功率与电压关系”推理综合应用评价生活实例:解读用电器铭牌,判断工作状态 问题解决:计算家庭用电器实际功率/电能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实物:带“220V 40W”标识的白炽灯,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铭牌. 提问:大家看到灯上的220V 40W,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把这个灯接在50V 的电路里,它还能像平时一样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观察白炽灯铭牌,说出对“220V 40W”的初步理解。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如 “电压低时灯变暗”)猜想 50V下的工作状态,举手分享观点并说明理由。 从学生熟悉的“白炽灯” 切入,避免抽象理论,激发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通过“猜想冲突”(不同学生观点不同)制造认知悬念,为后续实验探究埋下伏笔,调动学习积极性。
任务二:额定功率
1.探究:“不同电压下灯泡亮度” 实验准备:提前调试好“电源、2.5V 灯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 等器材,展示实验电路图,讲解电路连接注意事项。 分组指导:将学生分为 4-5人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器材,巡视各组操作,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观察:在各组调节滑动变阻器时,提问:当电压等于2.5V时,灯泡亮度如何?电压略大于2.5V时,亮度变亮还是变暗?电压略小于 2.5V时呢? 实验总结:统一实验结论:电压越高,灯泡越亮;电压越低,灯泡越暗。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概念推导:基于实验结论提问:为什么电压不同,灯泡亮度会变?说灯泡的功率是多少时,必须强调什么条件? 引出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定义,符号U 额、P 额。 铭牌解读:展示LED灯和 3D 打印机的铭牌图片,提问:①AC220V是什么意思?和 DC 有什么区别?②18W、300W 指的是额定功率还是实际功率?③6500K 代表什么? 安全提示:结合铭牌强调:如果把额定电压220V的 LED灯接在110V电路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接在250V电路中呢? 引导学生总结“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关系对用电器的影响”。 3.稳压器与电路总功率 展示“高精度全自动交流稳压器”图片:为什么需要稳压器?它的作用和我们刚才总结的电压不符影响用电器有什么关系? 提问:家里同时开空调、洗衣机、电磁炉时,为什么有时会跳闸?是不是接入的用电器越多,风险越大? 展示央视《是真的吗?》实验(2500W时正常,20kW 时电线冒烟)。 理论推导:引导学生结合 “P=UI”(家庭电路U=220V不变)推导:总功率P总越大,总电流I总=P总/U会怎样?” 得出“P总越大→I总越大→超过电路容许负载→发热、跳闸、火灾”的结论。 安全强调:展示 “插线板额定功率2500W”的标识,提醒:不能同时在一个插线板上接多个大功率电器,避免总功率超标。 4.实际功率计算 展示例题:手电筒灯泡 “2.5V 0.3A”,接2.0V和 3.0V电路,求实际功率。(假设电阻不变) 分步推导: ①第一步:求灯泡电阻 R:额定状态下,U额=2.5V,I额=0.3A,根据R=U额/I额,可算出R=2.5V/0.3A≈8.33Ω ②第二步:算2.0V时的实际功率:U实1=2.0V,R不变,先算I实1=U实1/R =2.0V/8.33Ω≈0.24A,再用 P实1=U实1I实1=2.0V×0.24A=0.48W ③ 第三步:算3.0V时的实际功率(方法同上),并对比 P实与P额,说明亮度差异。 公式拓展:提问:如果不用I实,能不能直接用U和R算 P?引导学生结合 I=U/R推导“P=U /R”,简化计算。 学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合作:1人负责连接电路,1人调节滑动变阻器,1人观察电压表读数,1人记录亮度变化(用 “亮、较亮、暗”描述)。 学生操作与观察:按要求将灯泡电压分别调至2.5V、>2.5V、<2.5V,同步记录亮度,填写实验表格。 小组讨论:灯泡亮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亮度不同说明什么物理量在变?(关联“亮度→实际功率”)。 学生跟随推导,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定义,记录符号。 学生分组分析铭牌参数,解读“AC220V、18W”等含义,纠正错误理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压不符的后果”,总结:U实 = U额→正常工作;U实U额→影响寿命、可能烧坏。 学生思考、回答,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稳压器的作用:稳压器可将不稳定的电网电压调节到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保护用电器。 学生观看实验记录,针对现象:2500W(额定)时正常,20kW(超额)时冒烟,讨论“冒烟的原因”。 学生尝试推导“P总与I总”的关系: ∵U=220V(不变),P总=U×I总 ∴I总=P总/U→P总↑→I总↑ 学生举例说明:家里的大功率电器——空调、电热水器、电磁炉,思考同时使用时如何避免跳闸。 学生思考“缺I实时如何计算”,回忆欧姆定律和电阻的特性(导体电阻不变,不随电压电流变)。 学生跟随思路分步计算,在笔记本上完整书写解题过程,标注关键步骤,如 “先求 R”“用欧姆定律算 I 实”。 学生尝试用“P=U /R”重新计算例题,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验证公式正确性。同桌互查解题过程,纠正错误。 通过“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含操作、观察、记录等,符合“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 用“亮度变化”这种直观现象,间接反映“实际功率变化”,避免直接灌输理论,让学生通过体验自主建立“电压→功率→亮度”的逻辑关系。 从实验结论自然过渡到概念,让“额定功率” 的定义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基于学生的实验体验,符合“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 通过解读 LED 灯、3D 打印机等常见用电器的铭牌,让学生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 “科学态度与责任”中的 “用电安全意识”。 用“稳压器”呼应前文“电压对用电器的影响”,形成知识闭环,同时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央视实验这种直观、有冲击力的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总功率超标”的危害,比单纯理论推导更易接受。 结合“家庭跳闸” 的生活场景,强化“科学用电”的责任意识,落实 “科学态度与责任” 目标。 通过例题巩固“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同时训练“P=UI”“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落实“科学思维” 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推导“P=U /R”,培养公式变形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同时提供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提升解题效率。
任务三:发展空间
走向社会:家庭用电器调查 任务布置:发放 “家庭用电器调查表格”,说明任务要求: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冰箱、电视、空调等电器,记录铭牌上的额定功率,估算每天工作时间,下节课分享调查结果,一起计算家庭月电费。 方法指导:如何看电器额定功率?(找铭牌,标有P或额定功率的数值);如何估算工作时间?(如冰箱间歇性工作,每天约8小时;电视每天约2小时)。 学生领取调查表格,记录任务要求和方法。 学生提问:冰箱是一直工作吗?怎么估算它的工作时间?手机充电器的额定功率怎么看?明确调查中的疑问。 学生课后完成调查:观察家中电器铭牌,记录数据,与父母交流 “电器每天用多久”,初步估算总耗电量。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家庭生活,让学生体会“物理有用”,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意识。 为下节课“电功与电费计算”铺垫,同时通过“与父母交流”促进家庭互动,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中的“家庭用电认知”。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中的“不同电压下灯泡亮度对比”实验,直观体现实际功率与电压的关联;用电器铭牌为概念学习提供生活载体;手电筒灯泡功率计算的例题,是公式应用的典型范例,将抽象概念与实验、生活、计算紧密结合。 (2)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展示各类用电器铭牌,强化“额定”概念;通过仿真实验软件动态模拟 “不同电压下灯泡的电流、功率变化”。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与例题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额定”与“实际”功率,但实际功率计算的推导环节,部分学生对“电阻不变”假设的应用仍不熟练,需后续加强公式整合指导;实验可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环节,而非仅演示,以更深入体会电压对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