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6.4.1 跨学科实践:半导体与光伏发电(第一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6.4.1 跨学科实践:半导体与光伏发电(第一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6章 电功率
课题 6.4.1 跨学科实践:半导体与光伏发电(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属于跨学科实践内容,以“半导体与光伏发电”为载体,融合物理与科技、生活的联系。教材先通过光伏发电场景引入,介绍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基本概念及典型材料;接着阐述半导体“掺杂微量其他元素可显著提升导电能力”的特性,以及N型、P型半导体结合制成二极管等器件的知识;再通过“二极管的导电性”实验探究其单向导电特性;最后从集成电路、光伏发电、传感器、LED 等多领域,展现半导体技术对现代科技与社会生活的关键作用。内容既涵盖半导体基础特性,又突出其技术应用价值,体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深度融合。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导体、绝缘体”的分类及电路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初步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但“半导体”属于新材料范畴,其“掺杂改性能”“单向导电”等特性抽象且超出日常认知,学生对半导体技术的“原理—应用”关联缺乏深入理解。需通过直观实验、生活实例辅助,帮助学生从“已知(导体/绝缘体)”过渡到“新知(半导体)”。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3.4电磁能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4.4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规律,能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并理解等效电阻公式,学会用“等效电路”简化复杂电路的分析;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的过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建构“等效替代”的物理模型,掌握以简驭繁的电路研究方法;此外,还要增强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维修电路、分析电阻箱工作原理等),体会物理与技术、生活的联系,提升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半导体导电性能的特殊性,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导体、绝缘体与半导体的导电差异,分析“掺杂改性能”的逻辑;从二极管实验现象归纳导电规律,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能自主完成“二极管导电性”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结果,提升实验探究技能。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半导体技术对芯片、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核心作用,增强对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激发探索兴趣。 重点: 1.半导体的基本特性。 2.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及实验探究。 3.半导体在集成电路、光伏发电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难点: 1.半导体“掺杂后导电能力变化”的微观理解。 2.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原理性理解。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理解半导体、二极管特性; 知识应用:能解释LED 发光、光伏发电等现象;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合作任务:合作任务的分工与成果质量;实验评价实验操作:二极管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否分析实验中“亮暗”现象推理单向导电性;技术应用评价技术认知:知晓芯片、光伏发电等半导体应用; 拓展思考:能简单说清其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漫山遍野的光伏电池板”图片:清洁能源正悄悄走进千家万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光伏电池板,核心材料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实现能量转化? 呈现半导体定义: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如硅、锗、砷化镓。结合生活实例补充:我们手机里的芯片、晚上用的 LED 灯,核心材料也是这种特殊材料——半导体。 抛出疑问:半导体的特殊到底体现在哪里?它为什么能成为光伏、芯片等技术的核心?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 学生仔细观察光伏电站图片,联想生活经验,如手机充电、LED 照明。尝试说出与半导体相关的设备,初步感知半导体的应用场景。 学生理解半导体的定义,结合生活经验,初步建立对半导体的感性认知。 学生针对 “光伏电池板如何用半导体发电”“半导体与铜(导体)、玻璃(绝缘体)的区别” 等疑问进行思考、探究。 从直观、优美的实景图切入,避免抽象概念的生硬导入,激发学生对半导体的好奇心,同时呼应 “光伏发电”的跨学科主题。 通过“生活实例+核心疑问”,搭建“生活现象 — 科学问题”的桥梁,为后续探究半导体特性埋下伏笔。
任务二:认识半导体
1.认识半导体 半导体的导电性可通过掺杂、温度或光照进行调控。 针对“掺杂”,重点展开:掺杂形成 N型/P型半导体,结合文字“掺入磷(P)或硼(B)可分别形成N型(电子导电)或P型(空穴导电)半导体,进而构成二极管、三极管等核心电子器件”。 强调“掺杂是改变半导体导电能力的关键方式”。 针对“温度、光照”,简要补充:温度升高或光照增强时,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数量会增加,导电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比如光敏电阻就是利用光照调控导电性。 举例展示“二极管、三极管”的实物图或示意图:N型与P型半导体结合后,可制成二极管、三极管等核心电子器件,这些器件是构成芯片、光伏电池的基础。建立“半导体特性—器件制作”的逻辑链。 组织“概念辨析”互动:在黑板上列出材料(铜、硅、玻璃、锗、橡胶、砷化镓),请学生上台将材料分类到“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类中。 2.二极管的导电性 布置实验任务:先把一个发光二极管、一节干电池和开关串联,再把发光二极管反向接入电路,观察有什么变化?同时展示实验装置示意图。 讲解实验器材的作用,强调“发光二极管长脚为正极,短脚为负极”“串联电路的连接顺序”。 演示实验操作: 正向接入:按照“干电池正极→开关→发光二极管正极→发光二极管负极→干电池负极”的顺序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发光二极管亮了”的现象,标注电流方向。 反向接入:调整二极管方向,按照“干电池正极→开关→发光二极管负极→发光二极管正极→干电池负极” 的顺序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 “发光二极管没亮”的现象,标注电流方向。 引导归纳结论: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只允许电流从它的正极流向负极,反向几乎不能导电。 提问:两次实验唯一的区别是什么?现象差异说明二极管的导电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单向导电性”的结论。 学生认真倾听半导体调控方式的讲解,重点记录“掺杂”的具体过程:磷→N型→电子导电;硼→P型→空穴导电。 学生了解温度升高或光照增强时,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数量会增加,导电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学生观察二极管、三极管的图片,记录“N型+P型半导体→半导体器件”的逻辑关系,理解“半导体特性是制作器件的基础”。 学生根据半导体定义和典型材料,判断黑板上材料的类别,如“铜是导体、硅是半导体、玻璃是绝缘体”,对错误分类(如将锗归为绝缘体)进行纠正,强化对半导体材料的记忆。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2人一组:发光二极管 1 个、1.5V 干电池1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按照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正向接入: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发光二极管亮了”,记录现象及电流方向(“正极→负极”)。 反向接入:调整二极管方向后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到“发光二极管没亮”,记录现象及电流方向(“负极→正极”)。 学生小组讨论:结合两次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差异的原因”,尝试归纳“二极管只允许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的规律,每组推选1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围绕课件中“半导体特性”的核心内容,重点拆解“掺杂”这一关键调控方式,结合示意图和文字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载流子”概念,落实“物理观念”中对半导体特性的认知。 通过“概念辨析”互动,强化学生对“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分类认知,避免概念混淆;建立“半导体特性—器件制作”的逻辑链,为后续学习二极管特性和半导体应用奠定知识基础,培养“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推理能力。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现象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归纳结论”的过程,直观感知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落实“科学探究”中“实验操作、现象记录、结论推理”的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讨论和代表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补充其他单向导电元件,帮助学生建立 “特性—元件类别”的关联,为后续学习半导体应用铺垫知识,同时避免局限于单一元件的认知。
任务三:半导体的应用
半导体无处不在。它们控制着计算机、手机、汽车、飞机、医院中的 CT 机、无人机、导弹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其他电子设备。 逐一举例讲解: 信息设备:计算机、手机中的芯片,由半导体集成二极管、三极管制成,是设备的大脑,控制数据处理和信号传输。 交通设备: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飞机的导航设备,依赖半导体传感器和芯片实现精准控制。 医疗设备:医院的 CT 机,通过半导体探测器接收射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形成图像,辅助诊断。 半导体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光伏发电、激光与照明、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 结合领域补充具体应用: 光伏发电:光伏电池板利用半导体的光电特性,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是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 激光与照明:LED 灯利用半导体的电光特性,将电能转化为光能,比传统灯泡更节能。 人们利用半导体的这些特性,制成了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传感元件,以及二极管、三极管、整流器等电子元件,还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LED 光源、太阳能电池、芯片等器件。 梳理“特性—器件—应用”的逻辑:半导体的可调控特性→制成传感元件、电子元件、功能器件→应用于多领域和多设备,形成知识闭环。 学生了解半导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学生结合教师讲解,尝试整理“半导体应用分类”,按: 设备类型(计算机/手机/CT机等) 应用领域(集成电路/光伏发电等) 核心器件(芯片/ 光伏电池/LED 等) 分类记录,并标注每个应用对应的半导体特性(如 “光伏发电—光电特性”“LED灯—电光特性”)。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补充教师未提及的半导体应用(如“智能手表的传感器、充电宝的电源管理芯片”),丰富对半导体应用的认知。 梳理“特性—器件—应用”的逻辑关系,如“半导体掺杂特性→制成芯片→应用于计算机”,理解半导体从“特性”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 学生阅读、了解半导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实例了解生活中常见设备应用半导体的原理。 通过分类梳理和补充生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和联系生活的能力。 围绕举例的应用场景、领域和器件,系统讲解半导体的实际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特性—具体应用”的关联,落实“物理观念” 中对半导体应用的认知。 梳理“特性—器件 — 应用”逻辑,培养 “科学思维”中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半导体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科学态度与责任”。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源,如漫山光伏电池板、芯片、手机传感器、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等,直观呈现半导体的应用场景;“二极管导电性”实验器材简单,如发光二极管、干电池、开关等,便于课堂分组实验或学生自主探究。 (2)技术手段应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半导体应用的视频,让学生动态感知技术细节;实验环节可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操作与现象,便于全班观察、交流与分析。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教学中,通过生活场景引入和实验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能积极参与二极管实验并观察到明显的单向导电现象,对半导体的广泛应用也形成了丰富认知。但“半导体掺杂改性能”的微观讲解较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不足,后续可结合“载流子数量变化”的简单类比或动画演示优化;此外,跨学科实践的开放性可进一步增强,如课前布置 “半导体应用资料收集” 任务,课堂开展小组分享,能更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