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潍坊四中高三月考地理试题2025.10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某日入夜后,暴雨如注,某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驴友小黄和小江外出登山未归,手机失联。救援队根据小黄当天微信朋友圈内容,对照地形图(下图),推断两位驴友的可能位置,并结合对地表景观的了解,判断两位驴友可能面临某种自然灾害的风险。经紧急救援,两位驴友得以脱困。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图文内容推测,小黄可能所在的位置及小江距小黄的距离是( )A.②地,450mB.②地,750mC.③地,750mD.③地,450m2.从图中可知( )A.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范围可能超过400米B.图中河流流向大致为自东向西、自北向南C.两位驴友最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灾害发生后两位驴友应沿河谷向高处逃生陶寺古观象台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约36°N,111°E),是半圆弧形排列的十三个夯土柱。从观测点通过2号至12号狭缝,可以看到全年东部塔尔山上的日出方位,并据此确定季节、授立农时。下图示意陶寺古观象台位置及夯土柱布局,据此完成3~5题。3.某天文爱好者于北京时间6:34在观测点看到日出,则日出方位对应狭缝最可能为( )A.7号缝B.5号缝C.10号缝D.3号缝4.日出方位从10号狭缝移动至12号狭缝期间,当地( )A.正午太阳高度变小B.日落时刻逐渐提前C.日出时刻逐渐推迟D.昼夜长短差值变大5.5号狭缝至9号狭缝之间夯土柱细而密集,观日间隔天数少,可能是因为对应季节( )①阴雨天少,利于观测日出 ②寒暑交迭,物候变化显著③气温多变,节气划分明确 ④农时关键,便于安排农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近地面大气中,使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称为雾。研究团队对江苏省某沿海区域(海岸线西北—东南走向)的一次强浓雾爆发过程展开分析,发现海陆之间风向的变化对强浓雾的爆发有重要影响。如图示意该区域强浓雾爆发的气象数据演变过程。据此完成6~7题。6.造成2月16日17时~21时大气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降低B.风力增强C.蒸发加剧D.风向变化7.推测浓雾爆发性增强的时刻为( )A.16日的18时左右B.16日的20时左右C.16日的22时左右D.17日的1时左右圣安娜风是出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季节性强风,当地地形对其形成、加强和性质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025年1月初,该州南部地区突发山火,圣安娜风助长火势蔓延,造成多处火情失控。下图为美国局部地区略图。据此完成8~9题。8.圣安娜风的盛行风向及成因是( )A.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东北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C.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西南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9.圣安娜风助长火势蔓延,是由于该风性质(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塔若错和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中部,11月至次年5月盛行西南风,大风日数多,湖泊东岸降雪量明显高于西岸;6~10月风力较弱,主导风向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东岸雪期缩短,而大雪频次却有所增加。下图示意塔若错和纳木错湖面温度与气温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 10~11题。10.5月,与纳木错相比,塔若错( )A.湖面辐射弱 B.大气辐射强C.潜热输送少 D.空气对流强11.近年来,塔若错、纳木错等湖泊东岸大雪频次增加,主要是因为( )A.湖面风力减弱 B.太阳辐射减弱C.湖面封冻期缩短 D.极端低温频率增加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是降水、气温、植被和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关系到植树种草等生态措施的成败。黄土高原某一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5.1mm,降水集中于7~9月。下图为该丘陵沟壑区某流域刺槐林和荒草地3~9月土壤含水量变化统计。据此完成 12~13题。12.该流域荒草地6月土壤含水量骤降的主要原因是( )A.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较强 B.草类植物进入枯萎期C.地势起伏致土壤保水差 D.降水集中于7月以后13.为使该流域的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趋缓,最合理的方式是( )①扩大刺槐林种植面积 ②刺槐林下种速生灌木③采用乔草混种的模式 ④保留一定比例荒草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到东印度洋因海面压力梯度差推动表层海水运动形成印尼贯穿流。印尼贯穿流的强弱与季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印尼贯穿流流向。据此完成 14~16题。14.印尼贯穿流流向印度洋的海水性质为( )A.高温高盐 B.高温低盐 C.低温高盐 D.低温低盐15.影响印尼贯穿流强弱的季风风向是( )A.东北风和西南风 B.东北风和东南风C.西北风和西南风 D.西北风和东南风16.印尼贯穿流较强的年份和季节分别是( )A.拉尼娜年 夏季 B.厄尔尼诺年 冬季C.拉尼娜年 冬季 D.厄尔尼诺年 夏季兴凯湖属中俄界湖(左图),湖面平均海拔约70米,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之间有沙岗隔开,松阿察河为其唯一的泄流通道。1942年,当地政府在小兴凯湖北侧的穆棱河上修建分洪水闸,穆棱河洪水期部分河水注入小兴凯湖。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兴凯湖水位相对稳定,但近年来水位明显上升,大兴凯湖尤为显著。右图为2020年在图左所示松阿察河a河段,沿湖水流出方向所作的河床剖面图。据此完成 17~19题。17.大、小兴凯湖的湖水多淹没沙岗,连通于每年( )A.2-3月 B.5-6月 C.8-9月 D.11-12月18.穆棱河部分河水注入后,兴凯湖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 )A.湖水含沙量增大 B.湖泊容积增加C.年蒸发总量增大 D.渔业资源减产19.推测近年来兴凯湖水位明显上升的原因主要是( )A.穆棱河入湖水量增加 B.松阿察河泄流能力减弱C.区域降水量有所增加 D.兴凯湖湖床淤积较严重萨拉乌苏河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的上游部分。某研究团队在河流北岸发现一处含有丰富环境演变信息的地层剖面,其中泥炭层是在沼泽环境下形成的。下图为无定河部分河段位置及剖面图。据此完成20~22题。20.萨拉乌苏河流域很多地名以“沟湾”命名,“沟湾”指深而弯曲的河谷,推测其形成过程可能是( )①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 ②河流下蚀促使河床加深③外力堆积形成松散物质 ④河流侧蚀致使河道弯曲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21.推测地层甲形成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为( )A.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 B.盛行西风减弱C.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增强 D.西南季风减弱22.图示剖面中,与河流相沉积物相比,泥炭层( )A.沉积颗粒更粗 B.形成时间更早C.沉积速率更慢 D.有机物质更少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野外实践在门头沟区进行,军庄镇灰峪村及周边是野外实践点位之一。不整合面是指在地层接触关系中,存在明显地层缺失的接触面。左图为村东部山梁地质剖面图,右图为某同学在该剖面采集的轮叶(轮叶是一种高大植物的叶子)化石图片。据此完成23~24题。23.左图中( )A.①处岩石晚于②处岩石形成B.自西北向东南岩石粒径逐渐变大C.各类沉积岩是连续沉积形成D.③处所在不整合面易被外力侵蚀24.通过右图化石可推测( )A.化石中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B.当地曾出现过温暖湿润环境C.采集时用力敲击岩石的正面D.化石可能从②处岩石中发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飑线是一种带(线)状的中尺度深厚对流系统,生命期为6~12h。飑线的触发和组织过程常与地面风场、锋面及地形等因素关系密切。下图示意山东半岛某年6月30日一次飑线过境下在气像站监测到的风力及风向、气温和气压变化。在飑线的影响下,山东半岛北部产生降雨,降雨带动气流下沉形成冷池并增强。(1)指出飑线到达山东半岛北部气象站的大致时间,并说出其过境时的天气特征。(6分)(2)分析飑线在山东半岛北部此次降雨中的作用。(6分)(3)说明图中冷池形成及其增强的过程。(6分)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罗斯海位于70°S以南地区,南邻罗斯冰架。研究表明末次冰盛期以来,罗斯海的生产力水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4.8—17.5kaBP(距今千年),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冰盖接地线接近陆架边缘;17.5—11.7kaBP,生产力总体保持较低水平,海冰面积有所减少;11.7—0kaBP,生产力水平较高,海冰持续减少,风催动海底营养盐上泛明显。冰架边缘为永久性海冰区和季节性海冰区,多下降风。下图示意罗斯海边缘的垂向剖面及海冰演化模式。(1)分析24.8—17.5kaBP罗斯海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6分)(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简述11.7—0kaBP罗斯海气温上升的形成过程。(6分)(3)24.8—11.7kaBP永久海冰和季节性海冰的交汇区海水上下分层明显,请解释其成因。(6分)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海南岛东北部地区有我国最广的海岸沙丘,在海岸沙丘剖面中有大块珊瑚碎屑。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地区的海岸线变动引发关注。图a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地区海岸地貌。图b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地区风向频率。(1)指出图a地区海岸沙丘的形成条件。(6分)(2)说明海岸沙丘中大块珊瑚碎屑的来源。(4分)(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海岸侵蚀现象加剧。试分析其原因。(6分)高三地理参考答案2025.10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5 ACADB 6——10 ACCBD 11——15CADBD 16——20 ACABD 21——24 CCD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1)时间:14:30~15:00(或15时前后)。天气特征: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有降水产生;风力增大等。(2)带来丰富的水汽,提供降雨形成的物质条件;促进冷暖气流交汇,形成对流天气,产生降雨;形成冷池,持续对暖湿水汽进行冷凝,形成连续性降雨等。(3)来自海洋(渤海)的暖湿气流与陆地冷气流交汇,产生降雨;冷气流活动及降雨吸收热量,促进近地面气温下降,气流下沉,形成冷池;随着降雨的持续,雨水下降过程中蒸发吸热,产生的冷气流下沉增多,冷池增强。26.(1)24.8—17.5kaBP,罗斯海海水温度低,浮游植物的生长期短;海冰面积大,光照条件差;海洋表层的营养盐较少,故海洋生产力低下。(2)全球变暖背景下,罗斯海海冰面积减小,海面反照率下降,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海面通过长波辐射、潜热输送和传导对流向大气输送更多的热量和水汽;大气中水汽含量上升,保温作用更强,气温上升。(3)海冰生成时,表层海水析出盐分,使底层形成高盐度海水;海冰融化时,释放大量淡水,表层形成低密度层;海冰面积大,海冰边缘海区海水较深,风力作用难以实现上下层海水交换。27.(1)沿海沙滩广布,沙源充足;偏东风是该海区主导风向,向岸风将沙滩沙粒向内陆搬运;向岸风登陆后风力减弱,沙粒在海岸逐渐堆积。(2)大块珊瑚碎屑来源于珊瑚暗礁;夏秋台风活动频繁,产生风暴潮,破坏珊瑚暗礁,形成珊瑚碎屑,海浪将珊瑚碎屑搬运至海岸堆积。(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加剧;地下水水位抬升,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固沙植物退化,抗侵蚀能力减弱;海水温度升高,珊瑚暗礁死亡,削减风浪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10月潍坊四中高三月考地理试题.docx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