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2025.10.9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密化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就成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据《考工记》称,当时“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表明手工业者在社会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他们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为己任,担负着各种手工业的生产任务。仅据《考工记》所载,当时的官府手工业包括有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它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每一项目又有更细的分工。如车辆的制作,除所谓“车人”外,还有专门造轮子的“轮人”,专门制车厢的“舆人”和专门制造车辕的“貈人”等。这种官府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是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对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与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有着深远的影响。《考工记》记述了三十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这显然是从大量的直接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制约和指导意义,是手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般经验的叙述,对其中若干技术环节还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力图阐明其内在的科学道理,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如有关练丝、染色等加工技术,《考工记》这样作了记述。当时的练丝法是把丝麻布帛放在楝木灰和蜃灰汁里浸渍,利用灰渍中的碱性溶液清除油垢和去掉丝麻上残余的胶质,然后清洗脱水。白天利用阳光曝晒漂白,晚间浸于井水中,利用井水溶解丝胶。如此反复数次,即可完成这一工序。这是丝麻和丝麻织物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对于提高染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当时的染色法有多次浸染的套色法,是把准备染色的丝麻毛纱或织物分几次先后浸入溶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色彩染料的容器内,从而得到某一颜色的不同深度的近似色或其他各种新的颜色。所谓“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指的就是这种浸染法。纁为深红色,是三次浸入红色染料而成;若将它又放入黑色染料浸染二次,便为舨(带红光的浅黑色);再多浸二次则为缁(深黑色)。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效果却比较好,所以直到近代,我国的染色手工业犹多沿用。《考工记》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以前及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各项手工业技术,它既记述其然,又多探索其所以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手工业技术早期总结和提高的真切情况以及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理论的概括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才使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有可能被记录下来,经过整理、系统化而成为经验科学。《考工记》正是这样一部著作。虽然古代科学一般没有超出经验科学的阶段,但它对于理论科学的产生却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和条件。(摘编自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材料二:远古时期人们就用矿、植物染料对纤维品进行染色,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多种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法,创造出七彩斑斓的纤维品。这些纤维品,不仅是生活品,也是享誉世界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就能将毛线染成红、褐、黄、蓝等色,织出色彩装饰纹样的毛布。商周时期,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管理染色工艺。《诗经》里提到织物颜色有“绿衣黄里”“青青子衿”“载玄载黄”等。汉代,染色技术高超。湖南长沙马王堆、新疆民丰等汉墓出土的丝织品,虽已埋葬了2000多年,但色彩仍然绚丽如新。当时的染色法一是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二是先染纱线再织,如锦等。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万年如意”锦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的高超技术,为研究古代丝印染色工艺,提供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史料。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古代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得到间色。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用套染不同的间色,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丰富了纤维色彩。在传统的染绣织纹样中色彩深暗的锦缎,还使用金、银色线等极富装饰色彩的线来钩衬,反光强,富丽生动,它们处于织物的纹样边缘上,用其反光性对其他色相起着明显的衬托和对照反差作用。我国传统染色最早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远古,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原始的染色技术,他们把穿了孔的贝壳、石珠等,连接起来并用赤铁矿研磨成红色制作装饰品,这是染色技艺的萌芽状态。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创造了器型优美的彩陶文化,编织了竹席、草席,也织造了鲜艳的红色麻布、丝帛。在新石器时代,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不仅能把羊毛漂染,织纤维艺术工艺成毛布,而且能把毛线染成红色、褐色或蓝色。他们还能织出带有彩色条纹的毛织品。古代的染色原料,除矿物质颜料如丹砂、粉锡、铅丹、大青、宝青、赭石等之外,还有植物染料茜草、红花、紫草、绿草、黄栀等。2000多年前,中国的染色技术已经有了严格的标准色谱,并以其区别尊卑贵贱。(摘编自《纤维家族的历史》)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技术规范化、科学化,能有效提升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B.“国有六职”体现了手工业者重要地位,跨领域协作、分工细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C.《考工记》既有一般经验的叙述,又有科学道理的概括,以期进一步推进人们的认识。D.灰汁处理、晒浸工序,是丝麻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这一工序对提升染色质量很重要。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古染色工艺使纤维品兼具了实用与艺术价值,为地域性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B.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万年如意”锦。色彩绚丽,采用了织后染的方式,技术高超。C.古代用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原色较少,但在原色基础上套染让纤维色彩更加丰富。D.旧石器时代染色技艺萌芽,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中染色技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3.某生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在思维导图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3分)4.材料一第四段是如何帮助读者全面清晰地认识古代染色技术的?(4分)5.我校计划开展关于古代染色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依据两则材料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娘佛王鼎1934年秋,山西汾阳柳家村灵岩寺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露水晶莹地挂在佛堂的石阶缝隙间,滋养着片片青苔,踩上去感觉带着湿意。第一炉香燃尽了,灰烬在青石板上积成一小堆,被偶尔掠过的风卷得轻轻打旋。柳毓娘仍盘坐在露天佛堂的蒲团上,月白色的素裙沾了些草屑,她却浑然不觉。身前五尊铁佛通体乌青,佛掌的纹路间还凝着昨夜的露水,折射出细碎的光。四周静极了,只有远处多宝塔的檐角铜铃,被风吹拂得发出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就在这时,柳毓娘恍惚间听见一声声“叹息”,像是从铁佛的胸腔里溢出来的,混着香火燃尽的余温,阵阵漫过她的耳畔。她抬眼望向中间那尊垂目拈花的铁佛,佛的眉眼依旧慈悲低垂,可那想象出的“叹息”却让她心头微微一颤,生成几分莫名的触动。毓娘望着佛像,想起7岁那年祖母给她讲的往事。祖母还是孩子时,听祖母的祖母讲述造铁佛时的情景——老师傅将数吨晋城铁锭、整整十骡车刀枪剑戟等兵器和五箱银元倒进沸腾的熔炉。“这些东西有精气神,造成的娘佛才镇得住魑魅魍魉,护得住黎民百姓……”“妈,梁先生他们到山门了!”女儿春杏的唤声惊醒了她的回忆。毓娘匆匆理着衣衫领,指尖触到微凉的盘扣,佛堂门槛外已传来皮鞋叩着青石地砖的脆响。听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文化血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研了几千处中国古建筑。毓娘正想结识这样的人。林徽因仰头端详铁佛,琥珀色围巾被风卷起一角:“思成,你看这衣褶走势,竟像是从云冈石窟走出来的飞天。”她伸手描摹着佛像轮廓,眼里满是惊叹,不由赞叹:“这么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像婴儿一样得到了呵护!”梁思成举着相机后退半步,调整光圈焦距按下快门。镁光爆闪瞬间,毓娘分明看见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眼里发出亮光。林徽因突然轻呼:“座上有铭文!‘女弟子柳门文君独资造像并立规:此后柳家历代传一女,专祀供奉……’”她转身凝望毓娘,问道:“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毓娘到了嘴边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她那时未曾想到,这个问题在三年后化作炮弹,呼啸着穿透了佛堂的寂静。1937年秋的某夜,汾河的水流带着寒意拍打着堤岸。毓娘攥着太原兵工厂密信在佛堂里踱来踱去。此时侵华日寇已逼近太原,兵工厂急需钢铁铸造枪炮。她的靴底碾过地上的香灰,留下一串凌乱的脚印。考虑再三,毓娘决定将铁佛拆毁,交给兵工厂熔化后铸造武器。她着手安排乡人拆毁铁佛,三日内运走。可二叔柳承嗣一脚踢翻鎏金香炉:“败家娘们儿!这些精铁佛是柳家祖产!”毓娘猛地转过身来,烛火映着她涨红的脸:“娘子关昨夜被攻破了。日本人的铁甲车碾着百姓的血肉之躯向太原推进,二叔你难道不知道吗?”听说要拆佛,许多乡亲痛哭流涕:“这娘佛万万拆不得!灵验得很,道光年间大疫,外面死了多少人,就咱这里没事!”“是啊,从清到民国,山西就没有几个消停年岁,这娘佛就像汾河,守护着咱们!”柳毓娘迈上石台,大声道:“乡亲们,当年,太祖奶奶造娘佛,就是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如今,日寇进犯,奸杀掳掠,无恶不作。国难当头,娘佛要舍身庇佑咱们!大家要相信,娘佛永远不亡,这是涅槃!什么叫涅槃?就是一次浴火重生!我柳毓娘虽是女子,但太祖奶奶留下的遗训——‘身不在男儿列,志要比男儿烈’,我时时不敢忘!如果我是铁做的,我也愿意把自己身体熔成子弹,打穿鬼子的脑瓜子……”乡亲们渐渐明白了,都愿意为拆运佛像出一份力。躲在角落里的柳承嗣,眼见自己鼓动起来反对柳毓娘的乡亲被说服,气得咬牙切齿,闪身溜走了。就在大家小心翼翼拆着铁佛时,女儿春杏突然喊道:“快看,娘佛显灵了!”大家跟着抬头望去,只见黄昏的天空中,霞光四射……毓娘脱口道:“这就是涅槃之光!”第二日夜,月光漫过窗棂时,毓娘来给已装箱的铁佛奉香。不经意看到供桌下烟蒂闪着弱光——是柳承嗣常抽的哈德门烟卷。她心头一紧,颤抖着掀开杏黄帐幔,本该放着铁佛木箱的位置只剩几道凹痕,墙角麻绳上还沾着暗红铁锈。马灯在夜风里乱晃,毓娘追到汾河渡口。柳承嗣正指挥苦力往木船上搬铁佛。蓄着仁丹胡的龟田拦住木箱打开盖,精铁佛身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龟田先生,这五座铁佛上了船,您该兑现五万银洋啦!”柳承嗣的谄笑突然凝固——龟田黑黢黢的枪口正对着他眉心。“八格!你也敢要钱!”此时,毓娘已飞速赶到,夜色中她的声音比冰还冷:“太祖奶奶亲铸的大佛,佛身熔铸进了国人的精气神,二叔是要卖给鬼子吗?”龟田还没来得及调转枪口,毓娘的身后涌上来的几十位“镰刀斧头”,如莲花突然盛开,已经让鬼子与汉奸的头上爆开了“大呲花”。不久后,忻口战役的炮火染红了半边天。随着一发发炮弹怒吼射出,大批鬼子的军车被摧毁。一架满载指挥官和观察团的飞机中弹,日军十余名高级军官瞬间见了阎王。炮弹爆炸的烟雾,在空中形成朵朵莲花状白云。毓娘独坐空荡佛堂。她拿着的照片中,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光,永远定格在黑白色的时空……后人有诗记:几世 ① 担 ② ,一朝慈颜赴时艰。纵教倭寇烽烟起,肯舍佛身雷炮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柳毓娘从中年到老年的故事,记录了一名爱国志士的成长。B.开头三段主要运用环境烘托、细节描写、通感等手法,暗示了此时柳毓娘的左右为难。C.本文塑造柳承嗣反面形象,与毓娘形成对比;村民们对毓娘形象起到了正面衬托作用。D.炮弹爆炸的烟雾形成了莲花状白云,这里的莲花状白云与战争的残酷性形成强烈反差。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徽因与娘佛对视时眼里的“亮光”,表现出她对铁佛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B.四射的“霞光”,是浪漫主义的写法,寓意佛像为护佑苍生而“涅槃”重生。C.供桌下烟蒂的“弱光”,暗示柳承嗣偷走铁佛,图谋不轨,推动情节的发展。D.铁佛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直接预示毓娘早有应对之策,已布置好伏击。8.本文结尾用诗词做结,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9.小本文既刻画了“虚构的柳毓娘”,又刻画了“非虚构的林徽因”,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以大义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义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心所勿安而忍为之,以标其名,天下乃以义为拂人之心而不和顺于理。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①为可杀而必杀之哉?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义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义焉。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然则义为贼仁之斧而利之园也乎?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呜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材料二: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壮学子曰: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宜莫如季布。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帝非能以公灭私者也。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选自周树槐《汉高帝论》)【注】①丁公:丁固,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恩可忘A也B苟非刑戮C以随D其后E则君父F罔极之恩G孰H不可忘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使……活,与《种树郭橐驼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中的“生”意思不同。B.贼,伤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中的“贼”意思不同。C.劝,勉励、鼓励,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意思相同。D.犹,犹如、如同,与《离骚》“唯昭质其犹未亏”中的“犹”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大义来使天下归服的人,依靠的仅仅是诚心而已,如果尊奉大义却使用权术,那所谓的义就变得不正派了。B.让天下人知道臣子不忠诚于君主就必会受到诛杀,那么臣子忠诚只是因为畏惧刑罚,而不是出于心中的精义。C.刘邦在彭城西边被丁固逼入窘境,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 ”于是丁固便带领刘邦避开了。D.季布多次使刘邦陷入窘境,但是都没能杀掉刘邦,刘邦其实没有那么憎恶季布,最终赦免了季布并予以重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心所勿安而忍为之,以标其名,天下乃以义为拂人之心而不和顺于理。(2)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14.关于刘邦斩杀丁固的行为,王夫之和周树槐分别作何评价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①杨巨源曾过灵隐江边寺②,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不妨公事谘高卧③,无限诗情要细论。若访郡人徐孺子④,应须骑马到沙村。【注】①白舍人: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灵隐寺: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③高卧:指隐居不仕的人。④徐孺子:即徐稚,东汉名士,以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著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交代了诗作的缘由,“送归”“因寄”关联了两位友人,统摄全诗内容。B.首联诗人回忆曾探访灵隐寺,于东楼观望海门,自然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C.颈联运用了比喻,潮水如银河铺满天宇,日光似金柱喷薄,景象十分壮丽。D.颈联中诗人建议白居易不要向章孝标询问公事,而应与其细细地谈诗怡情。16.诗歌尾联情感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时,校长认为苏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固然不错,但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 , ”站位高,因为杜牧的假设里体现了人民性。(2)老师带同学们欣赏《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诗时,小达想起了《乐府诗集·江南》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3)张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们主动发言,但同学们碍于张老师年长,羞于表达。此时张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进行引导。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 A 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伟大胜利,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立下不朽功勋。然而,总有一些杂音,企图歪曲、掩盖中国在二战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美英等国被过度神话,成为胜利的绝对主角(jiǎo),而中国的贡献却被刻意淡化,隐匿(mì)于历史的角落。中国人民那段充满苦难、刻骨铭心的历史,在他们口中,竟被 B 地一带而过。①这种错误的历史观产生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②它极大地误导了西方民众。③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④在美欧主流青少年群体中,⑤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极为匮乏。美国青年能够准确描述中国抗战14年间全时段抵抗与牵制作用的,不足10%。在德国的一家网站上,甚至有网友发出“中国有参加二战吗”这样荒谬的质疑。这些现象深刻地暴露出西方历史教育在这一领域的严重缺失,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中国在二战中的英勇身影从历史的记忆中抹(mǒ)去。历史的真相显而易见,不容任何辨驳(biàn)与歪曲。从时间维度看,中国人民率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① ),中国人民在二战中遭受的损失堪称惨烈。中国战场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支柱。或许有人会问,都已经过去80年了,( ② )?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今天的沉默,就是明天的灾难。尽管二战已经过去80年,但围绕历史的争夺战从未停止。习主席在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署名文章中提出“坚持正确二战史观”。这告诉我们,以正确史观凝聚文明共识,方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合作的阳光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照亮人类文明新征程。18.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主角(jiǎo)、隐匿(mì)、抹(mǒ)去、辨驳(biàn)的字音和字形不完全正确。B.“中国有参加二战吗”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引号用法不同,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C.“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与古诗文中“卷起千堆雪”“误落尘网中”“渺沧海之一粟”运用的修辞方式相同。D.从结构类型看,“不朽功勋”“严重缺失”“历史叙述”全部属于偏正结构短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3日公开发布纪念活动标识。请仔细观察该标识,说明其构图要素及主要寓意。(5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9)1.B(3分)“跨领域协作”错误。2.B(3分)“采用了织后染的方式”错误。3.①手工业分工细密化 ②发展历程 ③钩衬(每处1分,共3分)4.①说明顺序清晰。按照特定工序,依次介绍了练丝等预处理工艺和套色法。②说明方法多样。如运用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对套色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每点2分,共4分)5.①研究技术发展史。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染色技术的发展,如《考工记》记载、汉代成果,展现其演进历程。②研究染色工艺。研究练丝、浸染等的具体流程和工艺,了解其科学原理。③文化解读。探究染色与等级、审美的关联,如颜色等级象征、图案审美表达,挖掘文化内涵。(每点2分,共6分)6.C(3分)A项,“按照时间顺序”不全面,小说中有“插叙”。B.“暗示了此时柳毓娘的左右为难”错,文中的女主很平静,也“愿意结实梁先生这样的人”。D项,“战争的残酷性”错,侵略我国的“日本军官乘坐的飞机”被我方爆弹击中,属于死有余辜,并不残酷。7.D(3分)“直接预示”错,应为“暗示”。8.①示例一:娘佛。示例二:柔肩。示例三:巾帼。示例四:柳女。与“慈颜”形成文意与词性的对仗关系即可。理由:小说的主人公是以家国情怀为己任的女性形象/与“柳家历代传一女”的内容与祖训相契合/柳女是娘佛的化身。②示例一:事难。示例二:道义。示例三:重任。示例四:国难。与“时艰”形成文意与词性的对仗关系即可。理由: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担当“保卫国家重任”/“庇佑百姓平安”展开。(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虚构的柳毓娘与非虚构的林徽因都是影响深远的女性形象;二者相互映衬,更增强了人性之光。②从情节的角度,林徽因夫妇对娘佛艺术价值高度肯定,突显护佛与拆佛的矛盾,体现了选择的艰难,制造了情节波折。③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林徽因保护文物古迹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争对文化的冲击,鞭挞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瑰宝的掠夺行径。④从主旨的角度,真实的林徽因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虚构的柳毓娘展现家国大义,虚实结合,将文化坚守和家国情怀融合,体现了中华儿女高尚的品质与不屈的精神,使主题更深刻。⑤从读者审美的角度,文中人物梁林夫妇的事迹具有历史依据,增强了小说的厚重感和真实性。⑥从结构的角度,林徽因的问题“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林徽因与娘佛的对视照片等细节形成了前后勾连、照应,增强了小说的连贯性、整体性、思想感情的层次性。(共6分。每点2分,作用好处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BEG(3分)11.D(3分)D项,“意思相同”错误,“唯昭质其犹未亏”中的“犹”表示情况尚未改变,相当于“仍、还”。12.C(3分)C项,“于是丁固便带领刘邦避开了”错误,原文“丁公引而去之”是说丁固带领士兵避开了。13.(1)如果心中不愿意而勉强去做,以向天下标榜自己的名声,那么天下人就会觉得义是与人心相违背而不合乎情理的。(“忍”“拂”各1分,句意2分。共4分)(2)等到西楚灭亡后,丁固前去拜见刘邦,刘邦将他斩杀示众,说:“后世的人不要效仿丁固。”(“及”“徇”“效”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王夫之认为刘邦斩杀丁固是借义的名义以谋私利,丧失了恻隐之心,会引导天下人忘恩负义。②周树槐认为刘邦斩杀丁固的真正原因在于,丁固能将刘邦逼入窘境,又能放他走,刘邦对此感到耻辱。(每点3分,答出俩点给5分)15.D(3分)“不要向章孝标询问公事”错误。16.①结尾两句运用典故;②将章孝标比作徐孺子,表达了对其品格与才华地高度肯定;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能礼贤下士并尊重贤才的期望和对两位友人的关心。(每点2分,共6分)17.(每空1分,共6分)(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3)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18.B(3分)A.“角”读音应为jué,“匿”读音为nì,“辨驳”的“辨”应为“辩”。B.“中国有参加二战吗”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引号用法相同,均表示引用。C.均为比喻。“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是把摆脱零和博弈的国际交往方式比作了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其中喻体为阴霾。“卷起千堆雪”“误落尘网中”“渺沧海之一粟”均为借喻的手法。以雪来喻浪花,以尘网来喻世俗社会的牵绊和束缚,以沧海一粟来喻渺小的个体。D.从结构类型看,“不朽功勋”“严重缺失”“历史叙述”全部属于定中式偏正结构短语。19.A艰苦卓绝 B轻描淡写(每处1分,共2分)20.①从牺牲损失看 ②我们为何还要铭记历史(每处2分,共4分)21.③改为“根据……”或者“……显示”。④去掉“在……中”。(每处2分,共4分)22.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2分)寓意:①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②橄榄枝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③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④数字和时间寓示世人要永远铭记历史。(3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用大义来使天下归服的人,依靠的仅仅是诚心而已,没有听说过是靠权术的;如果尊奉大义却使用权术,那么义也就变得不正派了。所谓义,是用来制约心的,而不是作为向天下标榜的名义的。如果心中不愿意而勉强去做,以向天下标榜自己的名声,那么天下人就会觉得义是与人心相违背而不合乎情理的。当刘邦处境窘迫的时候,难道果真会认为丁公应当处死而一定要杀死他吗?当他诛杀丁公的时候,难道果真能忘记丁公曾解救自己于危难,而不把这看成丁公对自己的恩德吗?刘邦想惩戒臣子背叛君主的罪过,却先背叛了这个臣子曾经救自己一命的大恩,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宣称这是出于天下的公义。这实质上是借义的名义来谋取私利,而自己心中的恻隐之情早就消失殆尽了。所谓义,有天下的大义,也有自己心中的精义。所谓精义,是指纯粹用出于自己天良的喜怒和恩怨来作为展示恩德和威势、给予赏赐和惩罚的依据,而不会在其中混杂私利。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作为臣子而不忠诚于君主就必然会受到诛杀,从而使臣民畏惧刑罚而不敢不忠,这就是让他们自己的心违背自身恩怨的本意,虚假地自我诬陷以获取好处。如果这样的话,义不就做了戕害仁的大斧而成为私利的诱饵吗?所以刘邦赦免并任用季布,是很好的,足以激励臣子忠君报国了。至于丁公,将他废黜不用就可以了,杀了他,就会引导天下人忘恩负义了。若是恩情可以忘记,假如没有刑罚杀戮紧随其后,那么君父浩荡无极的恩德,又有什么不能忘记的呢?唉!这就是从夏商周三代以后,以义为名,以义为利,从而违背了天良的极丑恶的现象啊!材料二:丁固在西楚当将军时,把刘邦逼入彭城西边困境,刘邦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 ”丁固于是带兵避开了。等到西楚灭亡后,丁固前去拜见刘邦,刘邦将他斩杀示众,说:“后世的人不要效仿丁固。”壮学子说:丁固死得太晚了!然而刘邦的性格变化莫测吗?刘邦说:“使项羽失去天下的人是丁固。”丁固作为项羽的臣子是不忠的,然而忠于项羽的大臣,应该没人比得上季布。丁固被杀以后,刘邦又悬赏招降季布,刘邦不是个能因公忘私的人啊。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固呢?我认为:刘邦怨恨丁固,如同他怨恨季布一样啊。然而丁公被杀,季布最终被赦免,这是因为季布虽然屡次把刘邦逼入险境,但最终没有能力杀掉刘邦,他自以为有罪而逃跑,其实这并不是刘邦所憎恶的。丁固既能把刘邦逼入险境,又能放他走,他自以为对刘邦有恩惠而去拜见他,这才是刘邦感到耻辱的地方。不然的话,鸿门宴上,使得项羽失去天下的是项伯,刘邦却封赏了项伯,这他又能怎么向后人解释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