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鼎尖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历史(A)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鼎尖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历史(A)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一2026学年鼎尖名校大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年至7000年)不仅有粟作农业,其稻作农业也较为发达。
在这一时期的男性墓葬中出土了石斧、石铲、石镰,女性墓葬中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大量工
具。这表明当时
A.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
D.中国南北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2.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战国时“李
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诸侯国
A.对外贸易活跃
B.苛捐杂税沉重
C.推行抑商政策
D.重视市场管理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全国多次巡行刻立石碑,碑文中,“皇帝”一词共出现了15

次之多,如“皇帝临位,作制明法”“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等。该
做法
A.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B.旨在强化思想认同
C.记载了始皇真实功绩
D.实现了统治的稳定
高三历史(A卷)第1页(共6页)
4.下表为班固《汉书·循吏传》记载的西汉时期五位循吏代表人物主要情况。这反映出,西汉这一
时期
人物
生活时代
曾任主要官职
性格特点
主要政绩
文翁
景帝、武帝时期
蜀郡太守
仁爱、好教化
教化百姓,开地方办学之先河。
安抚百姓,安置流民,治理地方有大
王成
宣帝时期
胶东相
功劳。
黄霸
武帝至宣帝
颍川太守
宽和,温良
政令通达,劝民务农桑,赡鳏寡穷人,
时期
丞相
有让
力行救化,执法公平,治内社会风气良
好,“户口岁增”。
为人淳厚,
笃于故交,
为官清正廉洁,体恤孤寡,任大司农掌
北海太守
朱邑
宣帝时期
大司农
秉性正派,
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颇
不徇私情
有政声。
以平和教化的方式平定渤海郡饥民叛
宣帝时期
为人忠厚,
龚遂
渤海太守
乱,开仓救济灾民,任用良吏安抚百
刚毅有大节
姓,劝民务农桑。
A.推行“无为而治”
B.王国走向消亡
C.儒学影响力上升
D.国力臻于强盛
5.后赵石勒对于汉族高门土族,主要任以不掌实权的文职;其所重用的“衣冠人物”,多为不入西晋
门阀政治主流的汉族寒门或次等士族。该举措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激化了民族矛盾
C.瓦解了门阀士族
D.推动了局部统一
6.唐德宗时宰相赵憬在《审官六议》中提到:“诸使(节度使)辟吏,各自精求,务于得人,将重府望。
既经试效,能否可知,擢其贤能,置之朝列。”该主张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意在改变外轻内重时局
C.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D.力图解决科举制度弊端
7.宋神宗熙宁年间,担任过宰相的曾布说到:“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
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C.官府限制相对松弛
D.契约租佃关系盛行
8.金世宗大定四年正式确立祭五岳四读礼,其岳读封爵并仍唐宋之旧,且对祭祀之礼格外谨慎。地
方上恢复各地原有祭祀的同时,对一些民间信仰也采取不干涉政策。这些举措
A.丰富了理学思想内涵
B.有效维护了国家统
C.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
D.加速了其封建化进程
高三历史(A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