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ㄣ—”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人彡”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材料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摘编自鲁迅《拿来主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一标语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写标语之人画蛇添足,反而制造了问题。B.“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本来是讥讽牛的,但如果从尊重对象的角度来看,就可以看作是讥讽弹琴者的意思了。C.之所以说一些搞宣传工作的同志像瘪三,是因为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也没有多少人喜欢看。D.穷青年对待大宅子的各种态度可以用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各种态度,正确的做法是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演讲、谈话、写字,都要有针对性,这对我们中学生也同样适用。B.如果不和人民群众接触,用群众听不懂的语言去做宣传工作,必然会起不到任何效果。C.关于语言学习,要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词汇,从外国语言、古人语言中吸取有益的部分。D.对于“大宅子”,既不可徘徊不敢进门,也不可放一把火烧光,更不可大吸剩余的鸦片。3.下列关于文章论述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了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无的放矢,不看对象。B.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先总结罪状,结合宣传现状分析,然后提出解决办法。C.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D.材料一在论述第三条罪状和第四条罪状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在行为方面,后者侧重在思想方面。4.材料二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所体现,请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语言特点有何异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苦念北平林海音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沙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出一趟门,赶上风,回来后,上牙打打下牙试试,咯咯吱吱的,全是沙子,真是牙碜。“牙碜”是北平俗话,它常被用在人们的谈话里。比如说:“瞧,我这两天碰的事儿都别扭,真是,喝凉水都牙碜!”——比喻事不顺心。“大姑娘哪兴这么说话,也不嫌牙碜!”——比喻言语粗鄙。“别用手指甲划玻璃好不好,声儿听着牙碜!”——形容令人起寒战的感觉。“这饭怎么吃着这么牙碜!掺了沙子啦!”——形容咀嚼不适的感觉。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地开,跟着就是牡丹。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地品赏,或者花前痴望。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不是故意到太庙来充文雅,实在是比邻中山公园的情调,有时太嫌热闹了,偶尔也要躲在太庙里享受清福。但是太庙早早就要关门了,阵地不得不转移到中山公园去,那里有同样的松林,同样的茶座,可以坐到很久,一直到繁星满天,茶房收拾桌椅,我们才做最后离园的客人。最不能忘怀的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的工夫,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那种味道至今还感到熟悉和亲切。我喜欢看雨后的红墙和黄绿琉璃瓦,雨后赶到北海划小船最写意。转过了北池子,经过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经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爱的一条路,走过那里,令人顿生怀古幽情。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秋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种类与号称“果之王国”的台湾相比,并不逊色,且犹有过之。比如枣,像这里的桂圆一样普遍,但是花样却多,郎家园、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却不是单调的桂圆可以比的了。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无渣。鸭儿广,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们都是秋之果。北平的水果贩最会吆唤,你看他放下担子,一手插腰,一手捂着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长串的吆唤。婉转的唤声里,包括名称、产地、味道、价格,真是意味深长。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咧!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萧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地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是烤肉香。到了宛老五的门前,不由得你闻香下马。胖胖的老五,早就堵着房门告诉我:“还要等四十多人哪!”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觅秋的先知先觉者,大半是青年学生,他们带来西山红叶已红透的消息,我们便计划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寻秋的人络绎于途。带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好像成了习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轻人又去试探北海漪澜堂阴暗处的冰冻了。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喽!于是我们从床底下捡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弹去灰尘,擦亮它,静待升火出发,这时洋炉子已经装上了。秋走远了。这时,正是北平的初冬,围炉夜话,窗外也许下着鹅毛大雪。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种绿皮红瓤的,清脆可口。有时炉火将尽,夜已深沉,胡同里传出盲者凄凉的笛声。把毛毯裹住腿,呵笔为文,是常有的事。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过,今年北平虽然风云依然,景物还在,可是还有几人能有闲情对景述怀呢!(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牙碜”这一北京俗语的描写,和《故都的秋》中的“一层秋雨一层凉”有异曲同工之妙。B.作者对北平水果贩的描写,与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C.文章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角度书写了北平的夏季,充满实实在在的烟火气息与生活情趣。D.文章在对夏季的描写中选择了蝉这个意象,简洁生动,与“蝉噪林逾静”一样具有以声衬静的作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以比喻、感叹等方式,定下了全篇深沉悲凉的感情基调。B.文章书写北京的春夏秋冬,详略得当,含蓄又磅礴,含有一种特别的京味儿。C.文章在书写琐事时饱含温情,结尾直抒胸臆,强化了对北平最深情的怀念。D.文章语言平易明白,情切自然,读来不费劲,平常的情感与写实的描述相得益彰。8.优美的散文,往往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林海音的散文一线串珠、形散神聚,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由哪些线索串联。9.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同样写身在北平的闲坐喝茶,林海音用的人称是“我们”,郁达夫用的人称是“你”“我”,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的效果。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秦观《劝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颇发愤A自惩艾B悔前C所为D而聪明E衰耗F殆不如曩时G十一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借助,与《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意思相同。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D.“而常废于不勤”与《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于”用法意思不同。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寧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14.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江亭别裴饶罗隐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罹中。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绘了离别时行杯饮酒的场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哀怨。B.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地表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C.尾联以萍蓬为喻,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D.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16.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多病”的说法,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 , ”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2)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 , ”。(3)秦观《鹊桥仙》一词中“ , ”两句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中式”走红,为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思路。以汉服为例,除了汉服生产销售,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还与剧本杀、演绎剧目等有机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比如,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 A 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游客不仅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这说明,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上下功夫,并结合本地实际, B 推动文旅融合,既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有利于挖掘本地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新中式”受追捧,离不开新兴消费群体的壮大。从表面上看,年轻人往往对潮流文化和时尚元素比较敏感,也乐意为商品的美学体验、文化价值买单。由更深层次去观察,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与生俱来而且 C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个性品位的“新中式”,自然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新中式”将收获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B.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C.(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D.得知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20.用“新中式”作开头,重组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春夏之季发生概率最大。①大气由于上冷下暖,②对流层中各部分温度不同,③热量传递活动十分活跃,④从而形成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产生。⑤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⑥移动速度快,⑦破坏性强,⑧然而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从时间尺度看,强对流天气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一两个小时内结束; A ,它覆盖范围较小,以北京市为例,在强对流天气你可能会看到西边的海淀区暴雨如注,东边的通州区则艳阳高照。因为强对流天气“飘忽不定”,对观测仪器有很高要求,历史数据积累不足, B 。从世界范围来看,极端天气风险预警都是一个大难题。那么, C ?不,它也有优点呢!只不过相对于害处,它的益处不太突出。第一,对作物的栽培、城市蓄水是有利的。强对流引发的雷雨多发生在夏季,而夏季又是庄稼生长最需要雨的时候,降水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水库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第二,利于农业生产:在雷暴天气里,雷电产生的氮元素随着雨水落下,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材料二: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靠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迎接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B 3.D 4.①材料二的观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对待文化问题要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②材料一在论述语言学习的问题中,体现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强调要下苦功去学习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才能成为优秀的宣传家。 5.①相同点:都形象、幽默,都有很强的讽刺性。②不同点:材料一的语言富有口语化的特点,材料二的语言较含蓄。6.B 7.A 8.①空间上的线索是北平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点。②时间上的线索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③情感上的线索是作者对北平的苦苦怀念与深深喜爱。④人物上的线索是“我”这个从小在北平长大的人的行踪。 9.①林海音写在夏季,在公园中闲坐喝茶,“我们”说明这场逸事有同伴一起,体现出对有同样雅趣的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怀念。②郁达夫写秋季,在租的院子中闲坐喝茶。先用第二人称“你”,让读者产生代入其中看天色、听鸽声、数日光的体验感,如同与读者当面对话,显得更真切自然;再用第一人称“我”陈述对牵牛花的颜色、陪衬的偏爱,体现作者本身的文人意趣。10.BDF 11.A 12.B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14.①受《齐史》中孙寨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材料二: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15.B 16.①前者侧重于与友人的共鸣,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之感,在离别之际,更多了一份对彼此命运的叹息和无奈。②后者更多是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的交织,着重体现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凄凉心境,充满了对人生沧桑、壮志未酬的悲怆感慨。17.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18.A.雨后春笋 B.因地制宜 C.与日俱增 19.B 20.“新中式”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将收获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而是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21.A.从空间尺度看 B.所以精准预警的难度较大 C.强对流是不是毫无益处呢 22.①“由于”放到“大气”前面。④删掉“产生”。⑧此处没有转折,“然而”改为“并且”这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删掉“然而”。23.例文:学无止境,与时俱进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认知不断深化,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习的重要性始终不变。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实现自我价值。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途径。韩愈在《师说》中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习都需要有“师”的指引,而这个“师”可以是书本,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经历。正是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成熟。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前,正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学习与实验,才使他成为了科学史上的巨人。反之,那些故步自封、拒绝学习的人,往往会陷入狭隘的思维,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停滞不前,拒绝学习,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华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吸收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观那些固守传统、拒绝创新的企业,往往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淘汰。柯达公司作为胶片时代的巨头,未能及时学习并适应数码技术的发展,最终走向了破产。不进则退,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今社会,学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了现代人必须面对的难题。此外,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许多人难以静下心来深入学习,浮于表面的学习方式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学会与时俱进,调整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回望历史的长河,学习始终如一条蜿蜒的溪流,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沃土。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延续与精神的升华。今天的我们,面对信息的洪流与世界的瞬息万变,学习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与重复,而是一场与自我、与时代的对话。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对未知的叩问,对未来的期许。愿我们在这条学习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赤子之心,以谦卑的姿态拥抱知识,以坚定的步伐迈向远方。因为,学习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与荣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