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年孤独(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百年孤独(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11《百年孤独(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及其作品,了解魔幻现实主义。
2.梳理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4.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本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情节的象征意味。
【教学重难点】
梳理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本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情节的象征意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百年孤独》“难看”的原因
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一种揣度。”今天,各位“魔幻侦探”,我们接到了一个新的案件。案发现场是一个名叫“马孔多”的小镇,这里的时间混乱、事件离奇。我们的总任务是:“魔幻”侦探社——侦破马孔多的现实密码!
任务一:识“造梦”之大师,探“迷案”之经纬
一、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27年在哥伦比亚的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出生,并在童年时期与外祖父母同住。1936年,他随父母搬迁至苏克雷。1947年,他进入了波哥大国立大学学习,但1948年因内战中断学业,转而投身新闻行业。自1950年代起,马尔克斯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60年代初,他移居墨西哥。1967年,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源自拉丁美洲,它扎根于拉美的具体现实,并融合了荒诞派的艺术技巧,将现实生活与超自然元素如神话、鬼怪和幻觉相结合,其作品常常显得晦涩而难以捉摸。
这一流派在拉丁美洲蓬勃发展,不仅吸收了欧洲文学的养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中的象征主义、隐喻和意识流手法,还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印第安文化之中。作家们从传说、神话、巫术、幻觉和怪诞元素中汲取灵感,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独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原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特点:①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②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③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三、作品地位
《百年孤独》——“再现拉丁美洲图景的鸿篇巨制”
在《百年孤独》问世之前,马尔克斯在国际文坛上并不知名。然而,这部作品一经发布,便在拉丁美洲乃至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引起了轰动,并迅速被译成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了全球瞩目的作家。《百年孤独》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既展现了宏大的气势,又充满了奇幻与神秘。在描绘战争的残酷时,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与冷酷;在刻画爱情的细腻情感时,细腻入微地描绘了热恋中的激情与挣扎;而在处理超现实元素时,则展现了人间与鬼界、过去与未来的变幻莫测。这部作品融合了轻盈与厚重,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并被公认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就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1982年《百年孤独》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
“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他在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命与斗争。”
四、学生活动
“马孔多变了样”,请侦探们快速默读,以“侦探简报”的形式,简要概述节选部分围绕布恩迪亚家族讲述了哪些核心事件。
明确:
第一部分(1—5),介绍故事背景、环境(马孔多),以及主要人物在此阶段的状态(行为、精神面貌)。
第二部分(6—7),写丽贝卡到来,她怪异的性格举止,突出她的吃土的习惯,以及乌尔苏拉给她改变这一习惯的做法。
第三部分(8—14),丽贝卡将失眠症带给马孔多,失眠症席卷马孔多,人们开始健忘失忆,但他们在努力改变这一切(隔离,贴标签)。
任务二:观“人物”之奇行,解“内心”之秘辛
涉案人员概览:
文章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借助P88图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关系
活动一:各“侦探小组”从以上“重点嫌疑人”(核心人物)中选择1-2位,快速找出并概括其在节选部分中最引人注目的奇特行为及形象特点。
明确: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1、2段:
商道开通之后,着迷于眼前的现实,变回了创业之初那个富于进取心的男子,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和改革(音乐钟,巴旦杏树);力排众议欢迎吉卜赛人到来;积极接受并实行儿子关于补救失忆做法。
——热心接受新事物,执着于改变旧事物
乌尔苏拉:
1、2、4、6、7、9、12段:
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带来了马孔多的繁华;
热心为丽贝卡治疗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了丽贝卡;热心为患了失眠症的人们熬制各种草药服用。
——爱护家人,清醒而善于拯救
丽贝卡:
6、7、8、12段:
父母双亡的孤儿,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托付给布恩迪亚家﹔
体弱多病,多年忍饥挨饿,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
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情况好转后融入了新家庭;
会讲西班牙语,手头活计干得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
但又犯了失眠症,传染给了全镇。
——独处多于交流,时而外向又时孤僻
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
2段:
不讲西班牙语(外来语),只讲本地方言。
——怪癖,追求个性
奥雷里亚诺:
2、3、4、14段:
热心于金银器工艺,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
——执着于自己的喜好、有预见能力
活动二:针对选定的奇特行为,小组讨论:这些行为背后,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情感困境或人格特质?完成“人物心理测评报告”。
明确:
人物 外在“奇行”(魔幻) 内心“秘辛”(现实)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狂热地拥抱吉卜赛人的新发明,沉迷于虚无的战争准备 代表了极致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但在闭塞的马孔多,这种精神无处安放,转化为一种无人理解的、近乎疯癫的孤独。
丽贝卡 吃泥土和墙皮,携带父母骨灰 作为孤儿,内心充满极度的不安全感、焦虑和对原生亲情的渴望。吃土行为是这种巨大心理创伤和孤独感的外化与病态宣泄。
奥雷里亚诺 预见事件的发生,沉默寡言,反复锻造小金鱼 他有与生俱来的宿命感与洞察力。锻造、熔化、再锻造小金鱼,是一种对抗时间虚无与内心巨大孤独的仪式,是内向型孤独的典型体现。
乌尔苏拉 以惊人的毅力与务实精神扩大住宅,打理家务 她是混乱家族中的秩序维护者。其忙碌的本质是对抗家族注定衰败的宿命,试图用行动上的勤勉来填补精神上的孤独与无助,是奉献型孤独的体现。
任务三:悟“孤独”之宿命,溯“百年”之渊源
活动:在侦查过程中,你是否感受到一种弥漫在整个家族中的共同情绪?是什么?这种情绪仅仅是布恩迪亚一个家族的情绪吗?结合创作背景,撰写“案件结论”。
链接背景: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百年孤独》写作期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且不稳定。战争主要围绕着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权力的斗争而展开。两党之间的执政理念不一致,但均对权力充满着渴求。党派之间争权夺利,国家趋向于分裂,无法统一起来共同应对外部思想及文化的入侵,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北临加勒比海,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人民大可安居乐业。但自列强入侵及1830年内部战争爆发以来,人性的扭曲、政客的虚伪、统治者行为的荒诞及残忍逐渐呈现。在黑暗的统治下,社会思想逐渐狭隘化,民族的发展及国家的进步成为空谈。
《百年孤独》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明确:
1.文中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聪明,有能力;能预知未来,相信神秘的力量;喜欢独处,无法(不愿、不能)跟他人交流
——孤独:处境无同伴,心灵无依靠
2.马孔多有什么隐喻?为何这样描绘“百年”?
马孔多 哥伦比亚
第一阶段 由布恩地亚家族的第一代阿卡迪奥带领人们开辟马孔多,此时的马贡多基本上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自然村落 19世纪前后闭塞落后
第二阶段 马孔多卷入了战争,失去了往日平静的生活 内战动乱
第三阶段 马孔多变成了一个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的香蕉园 外国垄断资本侵入和破坏
3.失眠症造成的失忆象征着什么?
“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个人的身份,以至于失去自我。”
淡忘个体的过去
淡忘社会群体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迷失自我(由于遗忘历史而迷失自我)
4.人们为了抵抗“失忆”做出了哪些努力?有什么寓意呢?
①当乌尔苏拉发现了丽贝卡的失眠症后,她把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防止传染;
②乌尔苏拉熬制了乌头汤让得了失眠症的人们服下,试图治疗失眠症;
③马孔多的人们把小铃铛送给镇外的来客使用,让这些健康人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这项举措卓有成效;
④人们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努力挣脱健忘的命运。
寓意: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昔日内战的残酷与灾难,更不要忘记百姓的愚昧无知和民族的贫穷落后,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5.“马孔多”本该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为什么会成为孤独的“培养皿”,使一个家族遭遇了长达百年的“孤独”?
补充资料:马孔多之“变”
每年三月前后,一家衣衫褴褛的吉普赛人都会来到村边扎下帐篷,击鼓鸣笛,在喧闹欢腾中介绍新近的发明。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带来磁铁、望远镜、放大镜、星盘、炼金术。另外一批新的吉普赛人则带来了冰块。
那一刻,市镇上的人都在一阵可怖的汽笛声和急促的喷气轰响中惊愕不已。之前几个星期,他们曾看见一队工人铺设枕木和铁轨,但没有人在意,都认为是吉普赛人带着新花样归来,还是吹笛子打铃鼓那老一套,吹嘘耶路撒冷的天才们发明的鬼知道什么药水。人们从汽笛和喷气引发的骚乱中间回过神来之后,都涌上街头,看见奥雷里亚诺·特里斯特正在火车上向他们招手。他们目瞪口呆地望着用鲜花装扮的火车在晚点八个月后首次开到。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百年孤独》第196-197页)
内因:马孔多自身的愚昧、落后、封闭、固执、僵化等民族痼疾。
外因:异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突所致。西方文化代替了本土文化,“马孔多”虽然还在,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了。
“缺乏文化的归属感,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在贫困与落后的泥沼中挣扎,结果是越陷越深,这就是马孔多镇人孤独的症结所在。”——马尔克斯
案件结论:现代文明和殖民者的野蛮入侵,使得偏远闭塞又宁静的小村庄马孔多发生巨变,他们把马孔多闹了个天翻地覆。孤独的马孔多在文明洪流的巨大冲击中狂欢、逃避、堕落、崩溃,最终消失。
任务四:察“幻象”之表,破“真实”之里
请侦探们在文中寻找2-3处最令你觉得不可思议的“魔幻幻象”(“表”),并共同推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现实真相”(“里”),完成“案件分析表”。
1.阅读节选部分,找出文中四处展现魔幻的地方,并分析魔幻的作用、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答案示例:
魔幻内容:①第一处:丽贝卡要来马孔多之前,奥雷里亚诺已经有了预感,“‘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丽贝卡到来之前,奥雷里亚诺准确地进行了预言。②第二处:丽贝卡来到布恩迪亚家数天,什么也不肯吃,竟然没有被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③第三处:布恩迪亚一家都患上了失眠症,整天醒着做梦,布恩迪亚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在镇上出售,就这样失眠症通过糖果传染了整个镇子的人。④第四处:患失眠症的人会慢慢失忆,遗忘童年的记忆、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各人的身份,以致失去自我。
作用:通过魔幻的写法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神秘感,甚至讽刺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魔幻来反映不合理的现实,更好地表达主题。
魔幻与现实的关系:魔幻是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魔幻”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立足于现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
2.马尔克斯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和“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写作特点。
答案示例: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失忆现象”的现实原型之一就是哥伦比亚香蕉园工人罢工及镇压罢工大屠杀事件,政府有意掩盖具体死亡人数,回避历史,使群众“遗忘”“失忆”。 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众人失眠后消磨精力、为每样东西贴标签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失眠症”所带来的失忆现象,象征拉丁美洲人民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揭示孤独是为了摆脱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各以独特的方式尝试摆脱孤独,然而他们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最终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加剧了孤独感,陷入了“百年孤独”的宿命轮回。
通过对人物孤独心理的剖析,马尔克斯旨在探寻解脱孤独的途径。他以乐观的态度探讨了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成因以及摆脱苦难的可能路径。马尔克斯曾言:“孤独的对立面是团结”,而香蕉公司工人的罢工则“是我们历史上寻求解放、建立联系、实现沟通的一次尝试”。
正如作家莫言评价的那样:“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一颗充满悲悯的心,在拉美迷失的精神家园中寻找温暖……他站在一个极高的视角,以同情的眼光俯瞰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
结束语:
各位优秀的侦探,我们今天的“马孔多迷案”即将落幕。你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成功破译了马尔克斯的文学密码:那看似魔幻的情节、吃土的少女、预言的孩子,其内核无一不是灼热而真实的情感与历史。我们终于明白,马尔克斯并非在编造幻梦,而是手持一面名为“魔幻”的镜子,照出了拉丁美洲最深沉、最悲怆的“现实”之魂。
这面镜子也照见了我们自身。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不仅是地理的隔绝,更是人类面对命运、时间与记忆时,那种共通的疏离与探寻。因此,《百年孤独》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你我的寓言。希望合上书本后,这份破译现实的智慧与勇气,能常驻你们心间。下课!
【布置作业】
1.撰写结案报告:选择文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魔幻”细节,撰写一段短评,详细阐述你如何“破译”了其背后的现实密码。
2.模仿创作小说:尝试做一次“造梦师”,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你某一次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狂喜、焦虑、悲伤),为其添加一个超现实的“魔幻”外壳,以展现情感的内在真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