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秋季新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同步学练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年秋季新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同步学练测(含答案)

资源简介

25年秋季新版八年级上册同步学练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程标准】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知识结构】
【要点梳理】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
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红军会师。
易错易混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或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而不是从井冈山出发。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1.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等地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易错易混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的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1935年的陕北吴起镇会师。
【同步训练】
1.曾担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回忆道:“1935年这次会议后,我军一反长征初期处处被动挨打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穿插于敌人之间,处处主动。”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2.下面是小蒙同学根据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制作的坐标轴(节选),下面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是(  )
A.攻打中心城市 B.领导工人运动
C.人民解放战争 D.红军战略转移
3.长征是中国革命从大危急转向大稳固、从大挫折走向大胜利的远程行军绝唱。长征的胜利结束,庄严宣告了敌人几倍甚至几十倍胜于红军兵力的围追堵截脚底失败。这说明红军长征胜利 (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企图
B.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第五次“围剿”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4.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守,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完全丧失。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湘西进军,被迫开始长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蒋介石获得帝国主义支持 B.中央苏区物资的匮乏
C.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D.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
5.小史同学搜集了如下资料。据此可知,红军长征 (  )
搜集的资料 探究主题
①各路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人民群众,拿出粮食、衣被等支援红军,使红军得到军需物资的补充;②在彝族地区,彝海结盟后,彝族群众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____款,当向导,抬担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作战,并把自己的亲人送入红军 红军长征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6.共产党员江善忠的言志小诗:“脚穿草鞋爬山峰,唔(不)怕雨来唔(不)怕风。唔(不)怕脑盖跌落地,只要革命早成功。”从中可以感受到共产党人 (  )
A.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B.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C.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的精神 D.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7.民谣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同学们在会上合唱了两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谣(部分),这些民谣的创作 (  )
《土改歌》 杀尽豪绅,除地主,努力土地革命……工农兵士大联合,实行分配土地,齐耕种,齐耕种!
《黄安谣》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A.激发了民众的反帝浪潮 B.体现出人民对革命的支持
C.展现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D.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8.“纵横十几省,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前进至陕甘宁地区。”材料描述的事件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定都瑞金 B.吴起镇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甘肃会宁会师
9.“这支衣衫褴褛的部队,……纵横十一个省份,穿越‘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不惧皑皑雪山高寒缺氧,突破重重包围,终于到达陕北。”这支部队的名称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东北抗日联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0.他们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革命意志更坚强、战斗经验更丰富、路线斗争觉悟更高,并且具备了从事民族、统战等多方面革命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他们发挥了巨大领导和骨干作用。材料主要表述了红军长征的(  )
A.目的 B.过程 C.背景D.意义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我们党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个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几个小组,几十名党员,也没有什么影响。胡乔木说:“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
——摘编自学习时报《毛泽东谈中共一大: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材料二 1927年8月7日,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4岁的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共产党掌握枪杆子的意义,……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摘编自黑龙江省政协网《八七会议:生死抉择那一天》
材料三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转折的实现,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真理和保持党、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一大开过了,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遵义会议对于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几次重大会议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哪些经验和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