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歪脑袋木头桩》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歪脑袋木头桩》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歪脑袋木头桩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用书:
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歪脑袋”木头桩》(2017年1月第1版,2021年6月第3次印刷)
二、主题与内容。
(一)内容解读。
《“歪脑袋”木头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的必读书目之一,是我国童话大师严文井的一部童话故事书。本书一共由四个故事组成:《“歪脑袋”木头桩》《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通过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为孩子们们带来了一个个具有哲理的故事。“让故事本身成为老师”,而不是直白说教,展现了献给儿童“特殊诗体”的无限魅力。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每个独立的生命都在闪闪发光,《“歪脑袋”木头桩》里的木头桩因成为小姑娘的跳皮筋支点而重新融入集体;《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中蜜蜂的“利他”行为而进化出翅膀;《南南和胡子伯伯》中胡子伯伯从彰显善意互助的力量,到再写出顽童到分享者身份的转变;《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中丁丁与红眉毛蚂蚁的协作,体现了合作与分享对勇气的重要性。
《“歪脑袋”木头桩》里的木头桩因为被小男孩刻画一张鬼脸而傲慢无礼,可除了他自己,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后来他因为孤独而开始转变,这是木头桩的成长;《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中蜜蜂不断克服困难,通过自身的转变来获得成长,一开始不愿意改变的蚯蚓与小蜜蜂的选择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小蚯蚓的努力转变让自己有了新的成长;《南南和胡子伯伯》中胡子伯伯从调皮小男孩到长满胡须的成长经历也体现转变的重要性。《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描述了丁丁寻找勇气的过程,在寻找“什么都能知道”老师的探险之旅中,获得了勇气,转变成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本书从不同角度让小读者们感受到成长与蜕变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
(二)阅读主题。
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蜕变。所以本书的阅读主题:蜕变传递力量,成长点亮征途。
三、阅读目标与评价要点。
阅读目标 评价要点
通过喜欢的方式读全书,形成读中思、积累新词的好习惯。 借助目录,绘制故事路线图,激发阅读兴趣。
用喜欢的方式读故事,想象故事的画面,辩析人物行为,体会成长的快乐。
分享并积累读故事的方法,学习制定阅读计划。
借助故事路线图,能完整地复还故事,能变换故事角色讲故事。 能通过路线图厘清故事的重点情节,讲清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通过互换角色,讲述故事,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内容。
能生动地把故事讲给周围人听。
感受到蜕变与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成长。 体会故事主人公的转变历程,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
感受童话的趣味,想象故事中的画面,体会蜕变的重要意头。
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能用学到的道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情境与任务。
(一)教学情境。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一刻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成长源于自身的蜕变,让我们一起走进《“歪脑袋”木头桩》,发现成长的秘诀吧!
(二)任务框架。
蜕变传递力量 成长点亮征途 任务一:读读成长故事 活动一:寻找成长足迹;活动二:绘制成长路线;活动三:预测故事走向;活动四:制定阅读计划。
任务二:讲讲成长故事 活动一:绘制情节路线;活动二:角色辩论会;活动三:绘制道理书签;活动四:讲述成长故事;活动五:故事结局大富翁;活动六:魔法公式来改编。
任务三:讲讲成长收获 活动一:故事记忆大比拼;活动二:多角色深度访谈;活动三:大智慧照进现实。
(三)任务说明。
1.主题与任务。
围绕“成长与蜕变”核心主题,通过“读成长故事、讲成长故事、借友情深化成长感悟”的递进逻辑,引导参与者从阅读中感知成长轨迹,在讲述与交流里挖掘成长哲理,借助友情视角拓展对成长蜕变的理解,串联起认知、表达、升华成长体验的完整链条。
2.任务与活动。
一是读读成长故事。以可视化呈现成长脉络,辅助理解蜕变过程;二是讲讲成长故事,深化对成长的思考,强化感悟沉淀;三是讲讲成长收获,强化成长故事储备,用成长智慧指导实际,让成长感悟落地、升华。
3.活动与课时。
内容 类型 课时
任务一 读前指导 1-2课时
任务二 阅读推进(课外自主阅读,课内共读交流) 3-5 课时
任务三 交流分享 1-2课时
五、活动与建议。
任务一:读读成长故事。
【活动过程】
活动一:寻找成长足迹。
1.人物猜猜猜:课件展示封面木头桩和孩子的头部,提问:这个歪着脑袋的角色是谁?大胆猜测一下它会遇到了什么事情?
引导关注作者,童话大师严文井的故事总是充满诗意和童趣。
2.封面猜谜屋:封面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它们之间有许多小故事,我们猜一猜会发生哪些故事呢?完成“预测记录单”。板书:看封面。
歪脑袋 小动物 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活动二:绘制成长路线。
1.看目录,整合故事路线。
同学们通过目录,知道整本书由哪几个故事组成,把这些故事串成线,这样我们再读书的时候就可以有更清晰的阅读目标。板书:看目录。
2.读片段,标出人物事件。
快速读一读故事片段,在书上标出每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3.互合作,绘制故事路线图。
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刚刚标记的人物事件,绘制整本书的故事路线图,梳理文本内容和故事发展脉络。板书:梳脉络。
活动三:预测故事走向。
1.出示片段,感受角色心理变化。
想要读懂故事,就要学会精读重点片段,找出关键的章节。
(1)研读交流《“歪脑袋”木头桩》。
我只知道他是很骄傲很骄傲的木头桩,他有一个尖尖的脑袋,老是歪着。他老是瞧不起周围的小草。
……
木头桩心里想:“这下我可完蛋了。”
引导:孩子们读完以后,你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情境1:这里木头桩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境2:猜一猜接下来木头桩身上还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情境3:木头桩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要完蛋了呢?
(2)研读交流《蚯蚓和蜜蜂的故事》。
在饿肚子的时候,蜜蜂很着急,可是蚯蚓却满不在乎,还是哼哼唧唧地唱歌。
……
蚯蚓不能说话,心里想:“对,今后我一定好好劳动,好好翻地,帮助植物长得更壮,多结好吃的东西。”
引导:孩子们读完以后,你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情境1:这里蚯蚓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境2:猜一猜是什么事情让蚯蚓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积累“哼哼唧唧”类似的字词。
(3)研读交流《南南与胡子伯伯》。
从前我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和你一样,脸上一根胡子也没有。
……
我越想越高兴,现在我又忍不住笑了……
引导:孩子们读完以后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情境1:这里胡子伯伯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境2:猜一猜发生了什么奇特的事情让胡子伯伯从调皮的小孩到长出了胡子的伯伯呢?
(4)研读交流《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
她什么都不错,可是就有一点,胆小。
……
“现在我要欢迎一个勇敢的女孩子,她叫丁丁。”
引导:孩子们读完以后,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情境1:这里的丁丁有什么变化?
情境2:是什么促成她这样的变化呢?
情境3:在这过程中她的身边有没有很好的朋友陪伴她呢?
通过这些章节的研读,让我们初步知道了这本书的成长主题,那就是什么呢?对,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原来关注故事的关键章节,就能更好地预测故事的具体走向。板书:找关键
2.朗读接力赛,分组演绎不同段落的语气,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说一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1)木头桩皱起了鼻头,大声嚷嚷:“喂喂,我这副漂亮的面孔,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吗 ”
(2)可是蜜蜂很有耐心,很肯动脑筋:他一次失败以后,再想办法,再重新做;再次失败以后,再想办法,再继续做;到底做成功了。
(3)南南不听话,老是笑,老是在蝙蝠脖子上乱动。
(4)丁丁很不愿意自己胆小,也怕别人笑她好哭,但是怎么办呢 谁来给她出主意呢
指导学生朗读,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语气。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的独特魅力。引导:你对上面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呢?你能不能说一说通过读句子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情境1:我感觉木头桩非常骄傲自大。
情境2:我感觉南南十分淘气……
3.认识故事人物,制作人物名片。
4.理解人物关系,绘制成长朋友圈。
5.思辨阅读,体会角色成长。
(1)思考:你认为木头桩应该怎样做才会不被孤立?
a 快速浏览第一个故事,根据提出问题在阅读材料中画出关键的语句。
b 小组讨论,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小组分角色汇报。
(2)你觉得故事的最后木头桩有没有成长?说一说你的理由。
(3)你喜欢做“雕像”的木头桩,还是喜欢唱着跑调歌儿的木头桩?为什么?
(4)在这本书的其他故事里,还有哪些人物获得了成长?在这些人物转变的过程中会遇到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呢?想要解密更多的内容,那就好好阅读这本书。(板书:看人物、看情节)
活动四:制定阅读计划。
1.分享阅读方法。
(1)单元方法回顾:读整本书是有方法的。【板贴:总结方法】
①你了解哪些读书方法?指名说。
②总结本节课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看封面、看作者、看目录、梳脉络、找关键……
(2)小伙伴分享:除了这些方法,这本书也有几位小伙伴跟大家分享了他们阅读《“歪脑袋”木头桩》时的好方法,同学们翻到第5页,边读边圈画主要内容。指名分享。
(3)有了这么多好的阅读方法,老师相信在读《“歪脑袋”木头桩》时,同学们会一路通关。
2.制定阅读计划。
过渡:同学们,读《“歪脑袋”木头桩》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制定阅读计划就是规划旅行路线,可以让我们的阅读之旅更顺畅【板贴:制定计划】
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预估阅读每一关所需的时间,完成阅读计划表。
补充:这21天时间里,你打算怎样读完整本书?同学们可以参考校历,把时间安排填上去。
《“歪脑袋”木头桩》阅读计划表
故事名称 日期安排 阅读时间 阅读感受 阅读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歪脑袋”木头桩》
《蚯蚓和蜜蜂的故事》
《南南和胡子伯伯》
《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
(2)各人制定阅读计划后,反馈交流。
(3)阅读计划制定后要严格遵守,课后,请大家完善自己的阅读规划,开始《“歪脑袋”木头桩》的阅读之旅吧,期待大家能够从读书中收获成长。
教学建议:
1.设计路线,梳理故事。新课标倡导深入文本细读,在教学时要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制作人物名片,绘制朋友圈,以精读预测培养推理与想象能力,以趣味导入开启阅读之旅;绘制故事路线图助学生梳理脉络,构建整体认知。
2.聚焦成长,制定计划。思辨阅读聚焦角色成长,深化文本理解与情感共鸣。在教学时,通过“人物是否获得成长”“关键人物与事件”等问题驱动,从整体视角梳理故事脉络,挖掘角色行为动机与心理变化,促进对文本深层逻辑与内涵的把握,避免浅层化阅读总结方法与制定计划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自主阅读习惯。制定阅读计划则引导学生将阅读习惯延伸至课外,构建持续阅读体系;反馈交流促进生生互动,深化方法理解,培养自主规划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策略、有计划的终身阅读者。
任务二:讲讲成长故事。
【活动过程】
活动一:绘制情节路线。
(一)绘制路线一。
1.通过上节课标记的人物事件,绘制《“歪脑袋”木头桩》《蚯蚓和蜜蜂的故事》整本书的故事路线图,梳理文本内容和故事发展脉络。
2.学习绘制《蚯蚓和蜜蜂的故事》整本书的故事路线图,梳理文本内容和故事发展脉络。
(二)绘制路线二。
1.通过上节课标记的人物事件,绘制《南南和胡子伯伯》整本书的故事路线图,梳理文本内容和故事发展脉络。
2.学习绘制《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整本书的故事路线图,梳理文本内容和故事发展脉络。
活动二:角色辩论会。
(一)角色辩论一。
1.设计辩题:木头桩天生就是骄傲的吗?蚯蚓没有飞向天空,全是因为他不愿意做出改变吗?
2.快速翻阅书本寻找有力故事情节依据,记在记录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自己的论点。
3.分成正反两方激烈辩论,紧扣故事情节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进行适时引导和总结。
(二)角色辩论二。
1.设计辩题:
辩题一:旅行中,是随机应变的勇气更重要,还是未雨绸缪的计划更关键?(提示:对应故事中旅行时面临突发状况,丁丁的勇敢尝试和胡子伯伯凭借经验的规划两种行为方式的价值探讨。)
辩题二:面对未知挑战,单打独斗的果敢值得推崇,还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更胜一筹?(提示:结合丁丁和红眉毛合作解决难题的情节设置)
辩题三:在成长旅程里,是选择探索新奇事物,还是遵循?
2.快速翻阅书本寻找有力故事情节依据,记在记录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自己的论点。
3.分成正反两方并分组进行激烈辩论,紧扣故事情节进行探讨。
“角色扮演辩论会”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1.以辩论为切人点,推动学生深入剖析角色心理。2.通过正反方观点碰撞,理解“友情中的主动与被动”“表达与隐藏”等复杂维度。3.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同时深化对“友情需要沟通”的主题认知。
水平二 1.能围绕具体故事内容展开辩论,能结合角色的基本行为作为论据,论据与观点有一定关联。2.在辩论过程中,能听懂他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回应,回应逻辑基本清晰。3.表达流畅,能使用日常口语完成辩论,语气、语速适中。
水平三 1.能参与辩论活动,对角色有初步认知。2.在辩论中,难以准确理解他人观点。3.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绘制道理书签。
(一)绘制书签一。
1.关注第一二个故事,找找人物前后变化。
2.采访木头桩、蚯蚓和蜜蜂内心的真实想法。
3.细读文本,发现人物发生变化的关键事件。
提示:文中发生的事情触及人物内心,促使他发自内心要改变自己。
人物变化的关键事件 木头桩蜕变的关键事件
蚯蚓蜕变的关键事件
4.辨析人物行为,说一说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5.绘制故事道理标签,感受人物和故事给予的力量。
(二)绘制书签二。
1.关注第三四个故事,找找人物前后变化。
2.采访南南、胡子伯伯和丁丁内心的真实想法。
3.细读文本,发现人物发生变化的关键事件。
提示:文中发生的事情触及人物内心,促使他发自内心要改变自己。
人物变化的关键事件 南南蜕变的关键事件
胡子伯伯蜕变的关键事件
丁丁蜕变的关键事件
4.辨析人物行为,说一说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5.绘制故事道理标签,感受人物和故事给予的力量。
活动四:讲述成长故事。
(一)讲述故事一。
1.根据故事路线图,快速回顾故事重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构建讲故事的框架。
2.转换角色,用不同口吻讲故事。
主人公视角:
(1)作为木头桩,你会怎样来讲这个故事?
提示:讲述故事以木头桩的口吻来讲解,即以第一人称来讲解故事,要学会模仿人物的语气和神态等把故事讲生动。
(2)查找资料,寻找讲故事妙招。
提示:讲故事开头要加上:“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将一个故事……”为开头。
其他角色视角:
(1)小姑娘眼中的木头桩、山丁树眼中的蜜蜂和蚯蚓……
(2)小组内练习,不同角色视角下的故事,推选一位代表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时要告诉同学们自己是故事中的谁,以第一人称来讲,不需要全盘叙述故事的全部的内容,但是重要的情节不能丢掉。
(二)讲述故事二。
1.根据故事路线图,快速回顾故事重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厘清讲故事的框架。
2.转换角色,用不同口吻讲故事。
(1)主人公视角:
作为南南,你会怎样来讲这个故事?
提示:讲述故事以南南的口吻来讲解,即以第一人称来讲解故事,要学会模仿人物的语气和神态等把故事讲生动。
(2)其他角色视角:
巨人眼中的胡子伯伯、胡子伯伯眼中的南南、红眉毛眼中的丁丁……
(3)查找资料,寻找讲故事妙招。
提示:讲故事开头要加上:“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将一个故事……”为开头。
(4)小组内练习,不同角色视角下的故事,推选一位代表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时要告诉同学们自己是故事中的谁,以第一人称来讲,不需要全盘叙述故事的全部的内容,但是重要的情节不能丢掉。
儿童故事讲述评比标准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1.能模仿人物语气、动作、神态,讲述生动有趣。2.能根据角色特点,绽放故事的独特魅力。
水平二 1.能抓住重要情节,能按照故事发展讲完整。2.加上人物行为分析,讲出人物的蜕变和成长。
水平三 1.落落大方讲解故事。2.故事内容正确全面。
活动五:故事结局大富翁。
1.互动游戏:教师随机说出故事中的角色(如“歪脑袋木头桩”“蜜蜂”),学生快速抢答对应的故事人物的品质和结局的关键词(如“谦虚”“学会劳动”)。
奖励“故事小富翁”贴纸,激活学生对结局的记忆。
2.提问引导:
(1)“如果木头桩又变回骄傲的样子,会发生什么?”
(2)“蜜蜂教会其他昆虫劳动后,昆虫王国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胡子伯伯不做出改变,他会怎样呢?
(4)如果丁丁没有改变自己胆小的性格特点,最终她会取得成功吗?(提示:用开放式问题引发学生对“改变结局”的兴趣。)
活动六:“魔法公式”来改编。
1.回顾结局,梳理要素(思维导图辅助)。
根据上节课的故事情节图进行梳理,记住重要情节。
2.发现故事结局的核心和改变的“矛盾点”。
(1)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梳理并填表。
故事名称 主角 原结局 可改编的“矛盾点”
《歪脑袋木头桩》
《蚯蚓和安峰的故事》
《南南和胡子伯伯》
《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
(2)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故事名称 主角 原结局 可改编的“矛盾点”
《歪脑袋木头桩》 木头桩、小孩 木头桩学会谦虚,与小孩做朋友 木头桩“再次骄傲”“遇到新挑战者”……
《蚯蚓和安峰的故事》 蜜蜂、蚯蚓 蜜蜂学会劳动,成为勤劳的昆虫 蜜蜂“厌倦劳动”“遇到偷懒的蝴蝶”……
《南南和胡子伯伯》 南南、胡子伯伯 建立友谊,学会勇敢和成长 胡子伯伯“突然离开“出现神秘任务”……
《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 丁丁、红眉毛 丁丁变得勇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丁丁“再次迷路”“发现旅行的秘密线索” ……
3.改编与续写方法指导。
(1)想要改编故事,你觉得需要用到什么魔法?
4.教师引导总结。
(1)内容反转:让主角的性格或选择与原结局相反(如木头桩拒绝给小孩当滑梯)。
(2)新角色介入:增加一个“麻烦制造者”或“帮手”(如蚂蚁家族挑战蜜蜂的劳动规则)。
(3)因果延伸:根据原结局的结果,推导后续发展(如南南为胡子伯伯准备礼物,引发新故事)。
(4)场景变换:转换故事场景(如丁丁从森林回到城市,用冒险中学的技能解决新问题)。
教师展示《歪脑袋木头桩》改编片段:“木头桩看着自己身上的划痕,突然觉得骄傲起来:‘我可是最特别的木桩!你们这些小孩配不上我!’这时,一只流浪猫跳上木桩……”
(5)分组创作与个性化表达。
选择四个故事续编任务卡,明确方向,小组合作续写故事。推选一名“故事发言人”,准备分享要点。
儿童故事编写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1.人物形象饱满,故事情节生动。2.能根据角色特点,进行情感的升华。
水平二 1.能抓住重要情节,明确原故事的结局核心。2.体现人物的合理演变,凸显人物的蜕变和成长。
水平三 1.能理清故事脉络并进行表达。2.故事内容正确全面。
教学建议:
1.思辨阅读,多维思考。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思辨阅读与多维思考,可从辩论活动与故事分析切入。开展角色辩论会前,需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梳理角色行为逻辑与故事线索,为观点输出积累论据;辩论中鼓励学生从多元视角剖析问题,如探讨木头桩骄傲的根源,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在故事分析环节,可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推动学生对故事内涵进行深度思考,分析角色成长背后的深层原因,避免浮于表面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思辨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协同提升。
2.创意构思,提升表达。围绕创意构思与表达能力培养,可结合书签制作与故事讲述活动展开教学。在道理书签制作时,通过展示多样化案例,激发学生创意灵感,引导其将故事道理与艺术创作结合,以独特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和文字排版呈现阅读感悟,实现抽象思维到具象表达的转化。而在讲好成长故事的活动中,鼓励学生基于文本与生活经验大胆构思情节,运用悬念设置、情感渲染等手法增强故事吸引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及恰当的肢体动作进行故事讲述,将创意构思转化为精彩的语言表达,全方位提升语言运用与创意表达能力。
3.通过分组创作与个性表达,借助小组合作激活多元创意,利用角色分工培养倾听与表达能力,同时以明确的评比标准为“创作方向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照逻辑、创意、情感等维度自我校准,实现从“自由想象”到“结构化创作”的能力进阶。
任务三:讲讲“成长”收获。
【活动过程】
活动一:故事记忆大比拼。
1.趣味导入:回顾故事,教师展示四个故事中具有代表性场景的简笔画图片(如歪着脑袋的木头桩、飞行的蜜蜂、拿着画笔的胡子伯伯、背着行囊的丁丁),邀请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故事名称。
2.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故事关键词接龙”游戏。
3.教师给出一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如“刻字”(《歪脑袋木头桩》),小组轮流说出与该故事相关的其他关键词,如“骄傲”“小姑娘”等。
4.故事脉络梳理:根据情节路线图,分别写下四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共同完成故事脉络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每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强化记忆。
活动二:多角色深度访谈。
1.角色卡片抽取:准备写有四个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卡片(如木头桩、蜜蜂、南南、丁丁),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并进行角色扮演,说一说扮演的感受。
2.角色代入准备:学生根据抽到的角色,思考并写下该角色在故事中的关键经历、内心想法、情感变化、成长变化。
3.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角色深度访谈会”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1.通过自主阅读,推动学生深入剖析角色心理。2.理解成长与蜕变的多层维度。3.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同时深化主题认知。
水平二 1.能围绕具体故事内容展开辩论,能结合角色的基本行为进行分析。2.能听懂他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回应,回应逻辑基本清晰。3.表达流畅,能使用日常口语进行表达,语气、语速适中。
水平三 1.能参与讨论活动,对角色有初步认知。2.在讨论中,难以准确理解他人观点。3.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活动三:大智慧照进现实。
1.情景启发: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提示: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同学间发生矛盾、生活中遇到困难、参与集体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故事中的角色遇到这些情况,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
2.分享与评价:可以分享你的成长故事吗?
提示: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其他学生从故事的完整性、与原著角色的关联性、道理的传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表扬。教师也给予针对性的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和思考,鼓励学生将故事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故事中的角色为榜样,践行故事所传达的美好品质,让阅读真正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成长。
4.课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创编的故事写下来,配上插图,制作成“生活智慧小绘本”,在班级中展示交流。
提示: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将故事角色的精神品质与实际生活相联结,通过创编故事的实践活动,达成阅读与生活融合的教育目标。
教学建议:
1.灵活调整活动节奏,关注个体差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灵活把控时间。例如,若学生对故事情节非常了解且知识掌握扎实,可适当缩短时间,为后续深度探讨预留更多时长;若学生对角色访谈理解较慢,则可增加示范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同时,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故事脉络梳理时给予多角度的提示;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其在角色访谈中提出更具深度的见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2.强化引导与反馈,深化阅读感悟。在每个活动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如在生活故事创编环节,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避免故事创编流于表面,阅读感受的表达不够深入。此外,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反馈至关重要。在学生分享时,不仅要肯定创意和优点,还需从故事逻辑、主题传达等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将阅读感悟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素养能力的迭代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严军主编.“歪脑袋”木头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6.
3.岳乃红.走向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9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4.8.
4.吴忠豪,薛法根主编,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课例设计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