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积累运用(32分)
(一)语境默写(10分)
1、(1)① 水何澹澹 ② 山岛竦峙 ③潮平两岸阔 ④ 风正一帆悬
⑤夕阳西下 ⑥ 断肠人在天涯 ⑦影入平羌江水流 ⑧应傍战场开
⑨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⑩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①鸟语花香 ④ 咄咄逼人
②访 ③lì
①白部, ②6画

示例: 鱼儿感谢河水,是你滋养了我游动的生命;河水感谢鱼儿,是你让我的旅程灵动活泼。(能仿照句式言之有理即可)
B
D
A、鲁迅 B、《旧事重提》
封面上的插图展现的是孩子们玩耍的场景,符合《朝花夕拾》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一内容;背景有房屋、树木,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能让读者联想到书中那些发生在童年生活里的故事。(表达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古诗阅读(6分)
11、D
12、李白诗中的“愁”是对友人被贬的牵挂(关切、同情、思念...),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将这种忧愁通过明月传递给友人,使情感表达更显真挚浓烈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贬谪之愁, 诗人以“青山明月不曾空”来自我宽慰, 更突出诗人虽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豁达乐观的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朱自清《春》选段,完成问题。(14分)
13、春花(图)、春雨(图)两个方面。(写出一点得1分)
14、学生能从“想象”角度或“虚实结合”角度答题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这句话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象到了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通过这种想象,不仅突出了春花的繁茂和香甜,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与美好,还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春天的魅力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示例(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看,实写眼前的春花,给人以直观的美的感受;虚写的秋果是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画面的层次。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突出了当下春花的繁茂与香甜,又展现出春天蕴含的生机与希望,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此题可以从感官角度和比喻修辞角度答题。
示例①这句话从触觉和嗅觉角度来描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描写,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让读者能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特点;“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是嗅觉描写,描绘出春风中混合着泥土、青草、花香等多种气息,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从嗅觉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通过触觉和嗅觉的结合,多感官地展现了春风的特质,使读者能更全面、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示例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让读者能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特点。
16、重音应放在“朗润”“涨”“红”上。
理由:“朗润”突出了山在春天变得明朗、润泽的状态;“涨”体现出春天到来后,水逐渐增多、水位上升的动态变化;“红”描绘出太阳在春天里呈现出的温暖、娇艳的色彩变化。通过对这几个字加重读音,能够更鲜明地展现出春天到来时,山、水、太阳各自的变化,生动地传递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
17、①秋晨(空气、树、草、阳光、秋风);②秋日天空(蓝空、白云、大雁);③田野(稻子、 高粱、棉花、农民);④果园(苹果、梨子、 葡萄);⑤秋雨。 (答出一点的一分,答出四点即可)
18、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稻子比作“-地金子”、高粱比作“燃烧的火把”、棉花比作“天上的白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田野丰收的景象;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势,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勃勃与丰收的喜悦。(能写出修辞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作用各得一分)
19、①清、明、高爽(空气清新、蓝空明月、天空高远);②丰硕、成熟、丰收(丰硕果实、稻子高粱棉花成熟、果园果子满枝);③温柔、 缠绵(秋雨细腻滋润)。
20、内容上,总结秋天的特点,抒发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学生能笼统答出也可以)
21、相同之处:①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运用视觉、嗅觉、 听觉等多感官描写(如本文写“金黄金黄的稻子”“水果的香甜”“树叶沙沙声”,《春》写“红的像火的花”“泥土的气息”“宛转的鸟鸣”); 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本文“苹果像害羞的小姑娘”,《春》“春风像母亲的手”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生命力(如本文"树叶说着悄悄话”,《春》 “小草偷偷钻出来”)。(每答一点得1分)
三、写作(35 分)(略)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32分)
(一)语境默写(10分,每空1分)
1、(1)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曹操以“① ,② 。”(《观沧海》)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 ,④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 ,⑥ ”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 以秋夜明月与江中倒影构成优美画面,动静结合的句子是:峨眉山月半轮秋,⑦ 。《峨眉山月歌》;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不直接写思乡,而是通过想象故园菊花在战场旁绽放的凄凉景象,寄托牵挂的句子是:遥怜故园菊,⑧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带来的是希望,给人以力量,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⑨ ,⑩ 。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二)字词积累。(9分)
大美盐池,四季分明。让你我共读一首写在盐池这片热土上的四季之诗,领略这片土地的多情与秀美。春:杨柳吐丝,随风飘荡,河水依依,羊群踩着新绿漫过坡地。林间鸟鸣嘤嘤,坡脚野花正盛,真是① (鸟叫得好听,花开的喷香, 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夏:明长城蜿蜒曲折,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每至夏雨造 ② (f ng),烟雾缭绕,恍若仙境。秋: 层林尽染,金黄如画,绚烂迷人。既有南方的优雅秀丽,又有北方的雄浑粗犷。冬: 雪花飘然莅③ 临,寒气袭来,④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白雪皑皑,玉树琼枝,冰清玉洁。天地似穿着一件银色衣裳,充满空灵之美。
2、根据文段括号中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
① ④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② 造(f ng) ③莅 临
4、有同学不认识文段中的“皑”字,你帮助他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① 部,再查② 画。(2分)
5、下面是“益”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四个义项。文段中“相得益彰”中的“益”的意思是 (只填序号)。(2分)
益 yi ①增加: 增益|延年益寿。②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③好处(跟“害”相对):利益|公益|权益|受益不浅。④有益的(跟“害”相对):益友|益鸟。
(三)语言运用
6、请围绕“感谢”这个主题,根据下面提供的示例,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言得体,有趣味。)(2分)
示例:春天与花朵
花朵感谢春天,是你温柔了我绽放的季节;春天感谢花朵,是你让我的心情活色生香。
仿句:河水与鱼儿
(四)语境运用
7、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彩。
②《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调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③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
④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
⑤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
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五)文学常识
8、同学们为课本中第一单元的选文作者制作了名人卡片,其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们学过特的诗歌《观沧海》 。 D.李白,字太白,号六一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六)整本书阅读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题。(6分)
① ①左边这个封面上的插图是A 的头像,点出了本书的作者; 背景是江南水乡的建筑,符合浙江绍兴的背景特征,因为《朝花夕拾》原名B ,书中 所写的故事大多是发生在作者家乡浙江绍兴的事。 ② ②
9、根据图①批注提示填空(2分)
A B
10、上面两图分别是两个版本的《朝花夕拾》的封面。请你仿照图①的批注给图②做批注。(4分)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1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传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龙标野宴》写于诗人被贬之际,末句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龙标野宴》中“沅溪夏晚足凉风”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12、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朱自清《春》选段,完成问题。(12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选文 ④⑥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象?(2分)
14、选文第②段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有什么作用(3 分)
15、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从写景方法角度赏析) (2分)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从用词角度赏析)(2分)
16、声音可以再现画面,可以传情达意。请从重音角度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3分)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
秋之韵
宗璞
①秋是有成绩的,它有丰硕的果实,它的落叶也是干净的。
②秋在北方是明朗的,有明净的蓝空,有皎洁的月光。
③我喜欢秋,爱它的清,爱它的明,爱它的高爽。
④秋光最是宜人。早晨起来,推开窗户,微微有些凉意,空气清新得像过滤过一样。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都带着露珠,湿润润的,绿得发亮。阳光慢慢升起来,给一切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秋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说着悄悄话。
⑤秋日的天空格外高远,格外蓝。偶有几缕白云,像轻纱一样飘着,悠闲自在。抬头望去,一群大雁排着“人” 字形队伍向南飞去,它们的鸣叫声在空旷的天空中回荡,带着几分苍凉,也带着几分希望。
⑥田野里更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高粱红了,像一把把燃烧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在了地上。农民们忙着收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⑦果园里,果子熟了。苹果红扑扑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梨子黄澄澄的,像一个个小灯笼;葡萄紫莹莹的,像一串串珍珠。空气中弥漫着水果的香甜,让人垂涎欲滴。
⑧秋雨是缠绵的。不像夏雨那样热烈粗犷,秋雨下得温柔细腻。它淅淅沥沥地飘着,滋润着大地,也洗净了空气中的尘埃。雨后的天空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树叶更绿了,花儿更艳了。
⑨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它像一首诗,像一幅画,像一首歌,让人回味无穷。我爱这美丽的秋。
17、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请简要概括(4分)
18、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稻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高粱红了,像一把把燃烧的火把;棉花白了,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在了地上”(3分)
19、文中的秋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20、请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1、本文与《春》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三、写作(35 分)
22、按照要求作文
题目:有 真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 字,书写工整;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