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三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一、文言文复习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
积累并记牢“爱、坐、诚、过”等重要实词,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回顾文章重点字词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助词,的
闻:使……听到
谈论
这类人
“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疏通文意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加强疑问语气,“吗”
从何处
表修饰
到,往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吝啬
本来
的确
狭小
就是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怜悯;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揣测,估量
有所领悟
……的原因
禀告
30斤为一钧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究竟
因为
之:主谓之间,不译
见:表被动
异:区别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形:表现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枝”,通“肢”肢体
真的

跳过
表承接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表递进,进而

2.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1.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寡妻:正妻
治理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所以……者:……的原因
名词作动词,用秤称重量
度:衡量长短
厉害,严重
考虑,思量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结怨,结仇
跟,同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凭借
使……听到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
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
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
美色,泛指宫女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这样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开拓
使....朝见
临,这里指统治
指中原地区
像,如
表修饰
语气词,表揣测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攀登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
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
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同“返”,回到
根本
通“盍”,何不
使....战胜
会集,总算起来
方圆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憎恨,怨恨
申诉
如果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假使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哪里
规定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往,走向
侍奉,赡养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足,够
何,哪里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反复说明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颁,通“斑”。
背负东西
义项 例句
① 其若是,孰能御之
②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③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⑧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如此
如果
你、你们
比得上
相当、差不多
如果
用于句首以引
起下文,至于
义项 例句
①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 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④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⑤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
⑥随从 日与其徒上高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⑦步兵 帅徒以往(《左传》)
⑧步行 舍车而徒(《周易》)
门徒,弟子
同类的人
囚徒,服役的人
徒然,白白地
只,仅仅
义项 例句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合适,适宜 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史记》)
③似乎,大概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
④事务,事情 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嵇康《述志》)
应该,理所当然

文本研读
全文论点




中心
思路
1避而不答,转移话题:霸道→王道
“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既然“不忍”,则“仁民”,则保民而王。
2齐宣王推恩于民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推恩于民”则可以一统天下。
3王之大欲(一统天下),行霸道求之反受其害,行王道则得之。
4“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富民、教民

辩证思考
擦亮担当本色
要志存高远,涵养“一寸丹心图报国”的家国情怀。
要迎难而上,永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姿态。
要求真务实,拿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举措。
一、文言文复习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并记牢“爱、坐、诚、过”等重要实词,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回顾文章重点字词
复习检查学生做题情况
围攻
驻军
假如
军队
推辞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然而
答应
教材梳理
(1)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_________
(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阿房宫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_________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7)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答案:(1)名词,古体一种文体;(2)名词,托辞,借口;(3)动词,推托、推辞;(4)动词,告别,辞别;(5)名词,辞令,应酬的言辞。(6)<名>文词。(7)动词,审讯
文言实词积累——辞(10年7考)
【教材梳理归纳】
(1)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 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________________
(3)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______
(4)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________________
(5)塞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书愤》)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答案:(1)动词,答应,允许;(2)动词,赞同;(3)<数>,表约数,左右;(4)代词,这样;(5)<动>期望;(6)<名>处所
文言实词积累——许(10年4考)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已经
使……灭亡
增加
外交使者
同“供”,供给
恩惠
【教材梳理归纳】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
(4)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答案:(1)名词,边疆地区,边远的地方;(2)动词,当作边境(边疆);(3)形容词,庸俗,浅陋,鄙俗;(4)动词,看不起,轻视,鄙视 
文言实词积累——鄙(10年4考)
【链接高考】
(2017·全国I卷)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答案:鄙俗
【教材梳理归纳】
(1)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履薄冰___
(2)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4)薄暮冥冥(《岳阳楼记》)日薄西山(《陈情表》)_______
(5)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
(6)薄其税敛,民可使其富也(《孟子》)____________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醉花阴》)____________
(8)岁种薄田一顷余(白居易《杜陵叟》)
(9)与饮食之所相薄(《狱中杂记》)
答案:(1)形容词,厚度小;(2)形容词,微少,浅薄;(3)动词,鄙薄,轻视;(4)动词,迫近,接近。(5)动词,变薄弱;(6)动词,减少,减轻;(7)形容词,淡薄,不浓。(8)<形>贫瘠。(9)<动>通“迫”,附着,混杂。
文言实词积累——薄(10年6考)
渡河
防御工事
侵损,削减
考虑
通“悦”,高兴
结盟
【教材梳理归纳】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早晨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并序》)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早晨 朝(早晨)秦暮楚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使……来朝见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齐桓晋文之事》朝廷
班师回朝(朝廷)
(4)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在早上
文言实词积累——朝(10年6考)
没有
那个人,指秦穆公
离开
【教材梳理归纳】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
(3)行为迟,动刀甚微(《庖丁解牛》)__________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_____
(5)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
(6)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微言大义
(7)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8)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3(1)(如果)没有;(2)名词,微小的事情(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形容词,轻微; (4)形容词,低贱、卑微;(5)形容词,迷漫而模糊;(6)形容词,深奥;含蓄隐晦;(7)形容词,小,微小。(8)稍微,略微。
文言实词积累——微(10年9考)

文本研读
深挖教材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过程”,体会“独特的劝说技巧”。
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
若亡郑有益于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朝济而夕设版焉(反观历史)
唯君图之(推测未来)
(正反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
议论文写作中论证观点
借鉴

辩证思考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正面)
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魏征与唐太宗(正面)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管仲与齐桓公(正面)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4、比干与纣王。(反面)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5、召公与厉王(反面)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