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课前预习:
1、标注文章段落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文章讲述了几件事?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何划分文章层次?
3、文章中有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深刻?哪一段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选段,以“成长”为暗线线索,通读全文,你都感受到了大卫的那些成长?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社会)
写人技巧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章回体
日记体
自传体
书信体
不同的标准有
不同的分类
篇幅及容量
表现的内容
语言形式
长篇
中篇
短篇
神话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小说分类
体制
微型
仙侠
武侠
科幻
悬疑
19世纪东西方小说迎来繁荣和成熟的黄金时代
西方:司汤达《红与黑》 雨果《悲惨世界》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中国:曹雪芹《红楼梦》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西方:
工业革命(科技变革)、巴黎公社运动(无产阶级运动)、《物种起源》《资本论》(理论基础的崛起)
中国: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内忧外患)、清王朝衰变(社会矛盾激化)、西方思想文化流入(思想形式转变)
向内思
向外求
必修上第六单元
鲁迅《祝福》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蒲松龄《促织》
卡夫卡《变形记》
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选择性修上册第三单元
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
列夫 托尔斯泰《复活》
海明威《老人与海》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学习本单元要联系相关的历史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要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体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总结小数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写小小说。
困境与抗争
孤独与成长
单元选文
狄更斯及其创作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课本P66学习提示)
导入新课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小说中的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相似之处;课文节选这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关入债务人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担任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写作背景】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自传性小说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职业
序幕 (1-5段)
开端(6-23段)
发展(24-44段)
高潮(45-52段)
结局(53段)
(54段)
“我”在十岁那年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结识米考伯先生,成为他的房客
与米考伯一家成为朋友,目睹米考伯先生被催债,靠典当度日
米考伯一家入狱,我另找住处并探望米考伯先生一家
米考伯先生援用法律,度过危机
多年后的回顾
本文围绕“成长”讲述了几件事情?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何划分文章层次?
小说节选部分,讲述的是大卫在十岁那年,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并在此期间结识米考伯一家的故事。节选部分成功塑造了米考伯先生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
环境与情节复述:主人公成长历程
在原书中,本选段的题目是“I begin life on my own account, and don’t like it.”这个题目你如何翻译?这是怎样的生活?大卫为什么“don’t like it.”请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因为那是被继父遗弃的生活(课下注释①)
因为那是污垢倒霉的生活(第2段)
因为那是紧张忙累的生活(第3段)
因为那是没有自尊、内心隐藏痛苦的生活(第5段)
因为那是理想破灭的生活(第5段)
因为那是极其拮据的生活(第22、33段)
因为那是孤苦伶仃的生活(第34、52段)
沦落
小说是如何叙述这种沦落与成长的?这种视角有什么好处?
艺术手法(叙述特点)
怎么讲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谁来讲
叙事特点
叙述顺序
叙述方式(叙述结构)
叙事节奏
叙事语言
情节安排
(构思)技巧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①真实
②拉进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便于抒发感情
①拉近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
②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①更为客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视角多变,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给读者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的故事是第几人称叙述的?又是怎样的视角?(第一段)
幼年的我(儿童视角)——亲历者、见证者
成年的我(成年视角)——回忆者、叙述者
、评论者、批判者
从容、淡定、全面、客观 时间的融合带来别样的无奈与苍凉
原文中对谋得斯通先生眼睛的描写
“现在回想起来,我敢说他是爱上了我那漂亮的年轻寡妇母亲,但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只觉得他像个怪物。”
“他那双眼睛看上去像……在托基那个地方特别多的一种晦暗无光的石头,每次他一走进房间,就带来一股……阴冷的气质,连我童年时代的阳光也被他给赶走了。”
“我记得,他(谋得斯通先生)骑马来我们家,常常站在壁炉前,用鞭子抽打自己的皮靴。他有一双深陷的小眼睛,……还有一种浅浅的微笑,我那时觉得那微笑里含着恶意。”
儿童视角:感官的、片段的、充满不安的
感官与细节:儿童的观察是具体的、感官化的。他注意到的细节是孩子视野中最直接、最鲜明的印象
直觉与情感:儿童的情感判断基于直觉,直接而强烈。“恶意”这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和厌恶。儿童无法分析其来源,但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友善的信息。
片面的认知:大卫不理解为什么谋得斯通先生会来,为什么母亲会对他格外关注。这种“无知”反而增强了叙事的张力,让读者为小大卫的命运感到揪心。
成人视角:反思的、评判的、洞察本质的
洞察与评判:成年大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质:“他是爱上了我那漂亮的年轻寡妇母亲”。这是儿童大卫当时绝对无法理解的动机。
精妙的比喻与总结:对谋得斯通眼睛的比喻不仅形象,更带有深刻的评判性。凝聚了成年大卫回顾往事后对谋得斯通其人的最终定性。
儿童视角作用:
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更具批判性;
具有童真童趣和诗意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有怎样的好处?
(1)真实感与代入感:儿童视角的鲜活、懵懂让成人的世界更真实,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大卫的童年,与他一同感受困惑、恐惧和无力,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情感冲击力,更能凸显主题。
(2)深度与反思性:成人视角的介入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引导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和社会的残酷。提供了故事所需的深度、广度和批判性。
(3)强烈的反讽效果:当儿童的天真无邪与成人世界的虚伪冷酷并置时,会产生强烈的反讽。例如,小大卫觉得“含着恶意”的微笑,在成人社交场合可能被解读为“矜持”或“严肃”。
(4)统一的叙事声音: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的赞美,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作者常常作为“过来人”以幽默的话语宽慰苦难中的“当事人”,这种视角的变化不仅与心理成长相辅相成,而且也成为整部作品得以自然推进的重要基础。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独特的视角: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核心特点:
动物视角
核心特点:用本能来理解世界,思维具体,没有人类的道德观念和复杂逻辑
动物视角的五大好处:
陌生新鲜:能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和人类社会,看到被我们忽略的社会本质。
讽刺犀利:动物的眼睛更加单纯,能绕过限制,尖锐地讽刺人类社会。
情感纯粹:动物的忠诚、恐惧等情感非常直接和强烈,更容易打动人心。
揭示本质:能抛开文明外衣,直接探讨生存、自由等原始生命课题。
简化故事:过滤掉人性的复杂,让核心矛盾(如生与死、爱与恨)更突出。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大都个性鲜明,他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此特征,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选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人物性格探析: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描写角度 原文节选 形象特点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形象概括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他的衣服古旧...单片眼镜 6
长相滑稽、穿着考究、爱慕虚荣、爱面子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16
言谈幽默、说话拿腔拿调、善良、热情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然后哼着一支曲子。32
缺乏责任心,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
“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10)“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14)“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21)
爱慕虚荣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对我热情、关心,真诚为我处处考虑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债多不愁、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滑稽形象。
补充: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Micawber:
不切实际的人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必备知识
A.“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小说中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结婚前后生活状况的变化,表现了米考伯家庭的困难,也赞美了米考伯太太善解人意、深爱丈夫的性格特点。
B.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②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与肤浅的性格特征。
C.外貌描写
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D.侧面描写
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
④表现了米考伯太太虚荣、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思想态度。

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喜欢享受。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深爱丈夫,有情有义。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米考伯夫人特点
大卫遇到了米考伯夫妇,这一家人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大卫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使大卫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思考: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文塑造了大卫·科波菲尔怎样的形象特点?作者在大卫身上寄寓了哪些精神与期望?
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大卫的姨婆对大卫的教导与期待:“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我在做工期间得到了怎样的成长?米考伯一家与“我”的成长有怎样的联系?
精神上影响我:乐观
行动上帮助我:善良
怀有感恩

米考伯夫妇
同情遭遇
十岁的“我”为什么没有和同为童工的、年龄相仿的米克·沃克和粉白·土豆成为朋友,而是与年龄相差大、工作上毫无联系的米考伯夫妇成为了朋友?
导学探究(二)
(1)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2)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4)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6)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7)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导引人物出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模板
环境
结构
情感
主题
人物
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选文以“我”——十岁的儿童对伙伴的观察、对米考伯一家的认识、对霍普金斯船长一家的留意来叙述。使小说更具浓郁的主观色彩,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更真挚动人,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更具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2.善用夸张勾勒漫画式的人物,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米考伯先生的衣服上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外套的前襟上挂着只为装饰用的单片眼镜,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说起话来带着文雅的气派……这些都是上等人的体面和温文尔雅的表现。但他明明穷困潦倒,却要装作体面。其夸张的漫画式的外表与言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爱慕虚荣的性格。
写作特色
4.对比手法鲜明
①科波菲尔的理想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科波菲尔是一个极有才华、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他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到处都是污垢和腐臭的地方,他每天干着枯燥的刷瓶子的工作。
②米考伯外在的考究和他陷入困境的生活。米考伯穿着考究,举止文雅,处处装作很体面的样子;但是他的住宅破破烂烂,生活一地鸡毛。
③米考伯夫妇的前后举止。米考伯夫妇总是破产,但却非常乐观。常因经济拮据而哭得肝肠寸断,却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乐观性格,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3.幽默诙谐的语言
尽管米考伯夫妇的悲惨遭遇令人忧心、同情,但故事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都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巧妙地避免了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
狄更斯晚年回忆:我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史如此巨大,即便到了现在,我已出了名,受到别人敬爱,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仍然忘掉我有爱妻和娇女, 甚至忘掉自己已成人 ,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段岁月中了。
——约翰 福特《查尔斯 狄更斯传》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批判现实主义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小说还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大卫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①对底层民众患难与共、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②对悲惨境遇却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自强不息的赞美;
③对身处困境依然不失善良的生命底色的讴歌;
( ④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
除了批判当时社会状况,狄更斯还想借《大卫 科波菲尔》传达什么?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决不可卑鄙自私。
决不可弄虚作假。
决不可残酷无情。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良知。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揭恶扬善。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 ——托尔斯泰
总结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