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一、文言文复习第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积累并记牢“坐、间、方、既”等重要实词,重要虚词“之、以、尔”,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回顾文章重点字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 n之。
乎:用法同“于” 因:接续 比及:等到 或:有人
何以(宾前) 哂:微笑 为:治
长乎尔(状后)
不吾知也(宾前) 率尔:急遽而不加思索的样子
饥馑: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泛指饥荒。
孔子问志
子路述志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方:计算面积的单位,多用以计量土地 如:连词,或者
俟:等待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端/章甫:n-v,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冉有述志
公西华述志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 ,咏而归。”
夫子喟kuì 然叹曰:“吾与点也!”
希:同“稀”,稀疏 莫:同“暮” 撰:才能;讲述、解说
既:已经 风:n-v,吹风 浴乎沂(状后,乎沂浴)
风乎舞雩(状后) 与:赞成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后)
冠者: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曾皙述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后:n-v,走在后头 让:谦让 是故:因此 与:同“欤”
邦:国,这里指国家大事 安见:怎见得 孰:谁 之:指诸侯
重点实词 页码
坐120 426
相91 422
莫53 415
间42 413
既40 412
国30 410

文本研读
弟子 志向 侧重点 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志向有什么异同?师生间的对话表现了四个弟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千乘之国—有勇知方
小国—可使足民
愿为小相
暮春畅游咏而归
有抱负坦诚/莽撞轻率
谦虚/说话有分寸
谦逊/好学/娴于辞令
从容有礼/志向高洁/淡泊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侧重以礼治邦
侧重娱情山水
子路、冉有、公孙华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讲为政,而曾皙“不求为政”,侧重娱情山水。

辩证思考
1. 志向选择的辩证:多元追求与价值归一
子路的“千乘之国”显治国雄心,冉有“方六七十”露务实规划,公西华“宗庙会同”藏谦逊担当,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展精神超脱。看似志向迥异,实则皆为“达则兼济天下”的不同具象——或以力安邦,或以智理政,或以礼辅祭,或以德化人。
辩证看待志向选择,既要尊重个体因才、因境而生的多元路径,更要看到所有正向追求背后,共同指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内核,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志向优劣论。
2.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高远愿景与务实根基
子路言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气魄宏大却略欠周全;冉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立足现实却稍显保守。二者恰构成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无子路般的高远愿景,易陷入“苟且偷安”的短视;无冉有式的务实根基,理想则沦为“空中楼阁”的空想。
曾皙看似超脱现实的“咏而归”,实则是历经世事打磨后,对“理想治国”终极形态的诗意畅想——唯有以务实为基、以理想为引,方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寻得平衡。
3.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高远愿景与务实根基
子路言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气魄宏大却略欠周全;冉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立足现实却稍显保守。二者恰构成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无子路般的高远愿景,易陷入“苟且偷安”的短视;无冉有式的务实根基,理想则沦为“空中楼阁”的空想。
曾皙看似超脱现实的“咏而归”,实则是历经世事打磨后,对“理想治国”终极形态的诗意畅想——唯有以务实为基、以理想为引,方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寻得平衡。
一、文言文复习第6课《庖丁解牛》
积累并记牢““族”“乃”“盖”三字及次常用字“释”等重要实词。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回顾文章重点字词
替,给
剖开,分割

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合乎音律

节奏
天道,自然的规律
超过
牛体的自然结构

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空隙
顺着
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大骨

磨刀石
宽绰的样子
宽绰的样子
义项 例句
① 族庖月更刀
② 每至于族
③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④ 聚族而谋之曰(《五石之瓠》)
⑤ 士大夫之族(《师说》)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灭族 ☆
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类 ☆
义项 例句
① 乃中《经首》之会
②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
③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⑥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⑦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这样
是 ☆
你的 ☆
竟然 ☆
才、再
于是、就
义项 例句
① 技盖至此乎
②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
③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④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
⑤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同“盍”,何、怎么 ☆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有“大概”的意思
句首发语词,表示要
发议论
表推断,大概 ☆
伞盖
4.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释 ①庖丁释刀对曰
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
③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左传》) 解除,解脱
④温不兼日,则冰不释(《论衡》) 融化,消散
⑤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国语》) 解释
⑥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周书》) 佛教
放下,舍弃
释放,赦免

文本研读
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第二境界
懂得规律
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第三境界
运用规律

辩证思考
角度①:顺应规律
所谓“顺水推舟不费力”,顺应水流的方向推舟就很容易。顺应事物规律,便能游刃有余。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解牛本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对庖丁而言毫不费力,因为他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了解牛各个筋骨交错、筋肉相连之处,然后避开坚韧的地方,这使得他几年都不用换刀,刀口如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像庖丁一样,顺应事物的规律,避开锋芒,因势利导,便会游刃有余。
角度②:坚持和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所谓日积月累,方能熟能生巧。“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解牛技艺,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一步步提升的过程并非轻易,而是庖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所换来的回报。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放眼当下,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放弃,在坚持中获得智慧,最终方能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
角度③:专注与热爱
列夫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爱你的工作,你在工作中自然会受到奖励。”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时,已达到“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境界;解牛完毕后收藏其刀,踌躇满志。若不是有着高超的解牛技巧,若不是庖丁对这份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他怎能达到如此纯熟之境界?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既愉快了自己,又能将工作做的更出色。
角度④: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虽是月朗星稀,但也不乏“匠星”闪烁。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神。
第一,工匠精神讲求的是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于技术,而是要有所超越,通达于“道”。工匠中的得道者常常能够做到“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合于道,“利用”善于用,“厚生”惠于民。
第二,工匠精神讲求的是精进和专注。精进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分别,“所见无非牛者”,对细节尚无感觉。“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主要心思放到细节之上,以至于闭上眼睛也能知道牛的筋脉骨骼在哪里。
而“专注”需要会万物于一己,心无旁骛,用心一也。除了专注的对象,一切皆“忘”。庖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无不展现专注之意。世间的荣衰宠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扰乱也不能起作用,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
第三,工匠精神讲求的是自尊。庖丁表演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从解牛中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庖丁在文惠君面前挥洒自如,轮扁在桓公面前说理论道,卖油翁在射箭高手康肃公陈尧咨面前从容献技……无不以我为尊,充满自信。
角度⑤:通达权变
庖丁解牛远非熟能生巧这么简单。庖丁知道,脉络相连、筋肉聚集的地方往往不易下刀,相反,只要顺着牛的骨节的空隙,便可轻易走刀。“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事实上,变通的智慧、妥协的智慧并不等同于屈服于现实、奴颜婢膝,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正如滔滔江水遇水中汀渚,分流而汇;遇巍峨高山,盘绕而行。变通、妥协的智慧在于能如庖丁解牛般,暂时避开筋骨交错之处,于现实的客观条件的框架内部“运力”,不改初心,最终于现实的枷锁中将难题豁然而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