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解决诗歌选择题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水平自我定位一等:能弄懂诗歌所涉时、地、人、事、景、物,明白表层意思,翻译出诗歌大意;二等:能够领会深层意思,弄清楚诗歌写的内容(包括人物)、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三等:能够借题解诗,聚焦诗中的关键词句,熟练应对各类题型。四等:能够品鉴诗歌,写出品鉴文段。真题研习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A解析:首联上下句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当时学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学转难”造成的,两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艰难”的意思。(《2024版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真题研习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内容理解内容理解内容理解表达方法真题研习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C解析: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2024版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真题研习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内容理解意象意境艺术境界表达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设题角度,知晓设题陷阱。2.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做为什么学习任务一:了解设题角度,知晓设题陷阱。设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考纲(原):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考点: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2.赏析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设误方式选项设误的六种方式:1.形象意境分析不当(形象特点或景物氛围概括不当)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重要的字或词语的解释、诗句分析)★3.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语言特色分析、语言风格判断)4.情感主旨分析错误(思想情感、写作目的)★5.艺术手法张冠李戴(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典故)★6.基础知识运用错误(文体体裁、文化常识(背景)、题材、诗眼)1.形象意境分析不当(1)内涵:命题人对全诗或是某一联、某一句所表现的形象(人物、景物、事物)或意境作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2)注意:①见到选项中对形象、意象、意境的分析时,要把其分析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体味写景句本身(或仔细揣摩人物形象),感知并概括其特点或氛围;②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③把握意境特点、特定意象,重点关注描写意象空间、色彩、声响、冷暖等特点的词。1.形象意境分析不当2018全国Ⅱ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A解析: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作者运笔如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作者手中的巨笔,是对作者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汁。1.形象意境分析不当2020年高考天津卷 纪村事 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B解析:“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1)内涵:命题人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诗句的意思,特别是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说中歪曲季节、时间、地点等。(2)注意:答题时将选项涉及内容与具体诗句对应,逐字逐句理解,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同时联系已学,准确判断。2022年全国乙卷 送别 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B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A解析:“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3.语言特点判断错误命题人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如“幽默讽刺”“清新明丽”“沉郁顿挫”“委婉哀怨”)表述的正误。如果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例如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就无法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3.语言特点判断错误闲望 吴融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注】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1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B.领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A4.情感主旨分析错误(1)内涵:命题者故意在某些诗句、某个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任意拔高,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把间接表达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哀乐颠倒等。(2)注意:①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②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③抓三种词:意象词、情感词、修饰词;④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对其感彩进行深入感知;⑤关注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2022年全国甲卷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B解析:“劝诫”说法错误,根据“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4.情感主旨分析错误2021年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选自《诗经》,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解析:颔联中,诗人认为农为士并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出仕为官,造福百姓,还是躬耕乡野,侍奉双亲,不欺上、不欺民、不欺己才是最重要的,应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颈联中,诗人认为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会有尽头;躬耕于乡野之中,亲自劳作,可使生活无饥无寒。4.情感主旨分析错误(1)内涵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设置错误,如把本该是“拟人”的说成“比喻”,本该是“借喻”的说成“借代”,把“实写”说成“虚写”,把“正衬”说成“反衬”;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设置错误,把没有这种效果硬说成有这种效果等。(2)注意:选项中凡是有表达技巧的地方都要关注,慢读细读,找到切实的根据,才能放过,缺乏依据的说法,就是错项。考表达技巧选项也是考对内容的理解,所以切不可脱离诗句,只看选项,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平时训练时要抓名句,名句抓炼字,炼字抓技巧,这是我们诗词鉴赏的关键法宝,不可掉以轻心。5.艺术手法张冠李戴2022年全国甲卷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 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5.艺术手法张冠李戴A解析:欧诗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描写、抒情均围绕画眉鸟展开,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文诗主要表现诗人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画眉鸟只是以鸣叫声为这种状态提供烘托渲染,并不是“直接描写对象”。所以A项是错误的。2021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5.艺术手法张冠李戴B解析:颔联写听闻中的白居易所在江州之景。听说湓江蜿蜒,似飘飞的衣带;庐山的众多山峰中,又以香炉峰最为秀美。表现对美景的赞美,并以此宽慰朋友。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可能会在体裁、题材、文化常识(背景)、诗眼等方面设置错误信息。该设误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较少,复习时稍加关注即可。6.基础知识运用错误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6.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诗歌的诗眼是“百感衷来不自由”C诗歌鉴赏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设题点有对诗中关键词句、内容和情感主旨的理解,也有对诗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设误点有形象意境分析不当、词句解说曲解原意、语言特点判断错误、情感主旨分析错误、艺术手法张冠李戴、基础知识运用错误等等。从近年高考的命题点看,其考查重心放在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准确理解。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