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高一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30题,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 )
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
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
2.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下列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特征是 ( )
A.历史悠久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继承发扬持续
3.商朝对王畿实行直接统治,对臣服于商的方国和部族则相对宽松。各个方国和部族要履行一定义务,如纳贡、派兵参战;商王可以到方国部族的土地上田猎。该制度是 ( ) 四-
A.内外服制 B.禅让制 C.行省制 D.礼乐制
4.如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内底铭文提到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成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何尊可以用于研究 ( )
A.商周历史 B.战国纷争 C.秦汉风貌 D.盛唐气象
5.“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是《左传》对某一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盛行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6.“古代天子诸侯间之关系,实系宗族之关系。”这句话所体现的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是(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中央集权出现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崇尚皇权至上
7.甲骨文和金文所见“周”字,像疆域齐整的“田”或在“田”下加了“口”字(如右图)。从周族的取名,可以推测周人( )
A.擅长文字刻画 B.注重农业生产 C.善于商业活动 D.精于青铜铸造
8.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周王专制统治的建立 B.周边民族关系的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反对
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当中。下列观点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为政以德”B.“以法治国” C.“相生相胜”D.无为而治
10.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主张“选贤能以理政”,拒绝“靡费之风”的思想流派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1.《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 )
A.成为秦一统的指导思想
B.说明出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
C.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
D.巩固了西周以来的等级秩序
12.《过秦论》中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说明秦完成统一的主观原因是( )
A.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B.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C.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D.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13.下面是某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会》。该剧本中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
丞相王绾:今陛下一统天下,疆域辽阔,请分封诸子以拱卫王室。 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嬴政:廷尉所言甚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14.秦朝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和发放。只有皇帝派遣的信使持右符与军队将领的左符合上,才能调动军队。这反映出秦朝( )
A.虎符是传达命令的唯一方式 B.注重强化皇权专制统治
C.调兵权实际掌握在信使手中 D.军事将领控制了中央机构
15.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记载,“旱及暴风雨、水潦、螽(害虫)、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B.天灾人祸频繁发生
C.文书记载以自然灾害为主 D.基层民众负担沉重
16.有人评价秦始皇“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主要是基于他( )
A.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制度框架
B.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
C.首创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D.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17.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暴政治国未顺时势 B.军事战略的失误
C.六国贵族联合反对 D.刘邦“约法三章”
18.《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朝统治者 (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盐铁官营
19.《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地方税收 B.恩泽宗族贵胄
C.削弱王国势力 D.促进区域交流
20.构建知识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构建的西汉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焚书坑儒 C.尊崇儒术 D.打击豪强
21.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之后,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这些措施有利于 ( )
A.中央加强对诸侯王的控制 B.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C.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畅通 D.匈奴势力彻底消除
22.下图可用于研究
A.察举制度确立 B.七国之乱平定
C.丝绸之路开通 D.盐铁官营实行
23.东汉后期,政治日益黑暗,主要是因为 ( )
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自然灾害频繁 D.民族矛盾尖锐
24.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称赞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学著作是 (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25.2011年,中国古代一部医书入选《世界的记忆》名录。这是第一部不再迷信疾病因魔鬼影响而生的书,它用哲学思想阐述了健康的理念,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这部医书是 (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26.据下图示意的朝代更替,空白处应是 ( )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27.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国君主及其谥号(部分)。这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政权 开国君主 谥号
西晋 司马炎 晋武帝
成汉 李雄 成武帝
前凉 张轨 凉武帝
南朝 宋 刘裕 宋武帝
南朝梁 萧衍 梁武帝
南朝 梁 陈霸先 陈武帝
北魏 拓跋珪 道武帝
A.君主观念的保守单一 B.儒学影响彻底消亡
C.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 D.历代君主励精图治
28.史载,东汉魏晋时期,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主流
B.华夷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
C.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
29.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导致南方人口过度拥挤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30.魏晋时期,朝廷赐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很多带有“归义”或者“率善”字样的官印。这可用于佐证魏晋时期( )
A.少数民族首领不愿与朝廷合作 B.分裂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C.周边游牧族群部落已经解体 D.朝廷大力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二.材料题(共2题,共25分。31题12分,32题13分。)
31.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材料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相互辩驳,造就了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场思想的大碰撞,冲破了旧有观念的束缚,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其留下的诸多思想成果,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政治、文化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进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4分)
32.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灭六国后,继续派兵攻打越人、匈奴:两汉时期,也多次对周边民族用兵以开拓疆土。为了管理新开拓的地区,秦在南越等地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等:汉在匈奴故地设置朔方郡、酒泉郡等,秦还把大量中原汉族军民迁移到河套地区开垦土地;汉对匈奴有时也采取和亲的政策,比如昭君出塞。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胡汉差异日渐消弭,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成风,鲜卑民众渐习农桑,尊儒读经。境内民族冲突显著减少,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洛阳城商旅云集、文化昌盛。此改革不仅推动鲜卑族融入中原文明.更成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关键推力,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深厚根基。”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分)
历史答案
1-5 BBAAC 6-10 CBCAB 11-15 CABBA 16--20 AABCC 21--25 CCAAA 26--30 BCDDB
31.(共12分)1)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
政治: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
(每点2分,共8分。)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中华文明的发 展产生深远影响。(任意答2点得4分。)
32.(共13分)答案:(1)征战:设郡而治;移民戍边开垦;和亲。(每点2分,共8分。)
(2)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北魏 鲜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根基。(每点2分,答3点4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