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5分钟试题满分:50分一、客观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2年11月,考古人员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秀水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了包括玉斧、玉蟬、砍砸器、细石叶石核、尖状器、刮削器、磨制石锛、压印“之”字纹陶片等遗物。这可用于说明红山文化 ()A.率先进入文明时代B.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手工业技术较成熟D.开始过渡到新石器时代2.在对河南某一古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青铜冶铸作坊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其文化遗存年代与传说中夏朝纪年范围大致相符,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二里头遗址D.良渚遗址3.《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奴隶主还经常利用“占卜”来使百姓“敬鬼神、畏法令”。所有国家大事,甚至是否用刑,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鬼神祈祷和请示,这反映了商朝()A.阶级矛盾尖锐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神权色彩浓厚D.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4.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周公旦“制礼作乐”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B.突出等级秩序C.巩固王室统治D.教化民众思想5.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这一时期 ()A.诸侯间兼并战争频繁B.社会思想观念一元化发展C.“八王之乱”已现端倪D.周天子的权威在不断加强6.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7.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保护农民利益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8.战国时期的某位思想家主张:“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位思想家是()A.墨子B.韩非C.孟子D.荀子9.秦始皇时,“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这说明当时()A.注重丞相的决策权力B.君权与相权斗争加剧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形成君主的高度集权10.有学者评价秦朝的某一制度,“使中央直接管辖帝国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员的仕进履职都由中央负责,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该制度()A.加强了王畿与周边部落的联系B.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D.容易促使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11.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战国晚期的秦墓中出土了两片木牍,内容是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兄长衷的信,询问自己的“爵位”授予有没有得到落实。由此可推知,战国晚期的秦国()A.已击败楚国统一了南方地区B.形成了完备的邮驿系统C.普通民众可借军功获得爵位D.实现了便捷的商品流通12.“始皇帝作信宫、甘泉宫、阿房宫、翻山墓等,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同时,始皇帝数次东巡,令秦军北拒匈奴......生民年岁尽耗于徭役。”秦始皇的这些举措()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B.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C.反映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D.表明贵族政治已被取代13.“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无南北边矣。”这是史书记载的汉武帝在位时出现的历史情形。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汉武帝()A.刺史制度的设置B.均输平准的推行C.盐铁官营的实行D.“推恩令”的颁布14.某同学整理了以下关键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应是()A.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B.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C.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崛起D.唐朝后期朋党之争的恶果15.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迁徙到边疆B.西晋的史料记载缺乏客观C.内迁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已经完成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16.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皇帝司马睿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王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据此判断,“王氏”属于()A.皇族B.士族C.宦官D.庶族17.观察下列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该表反映了当时()匈奴 羯 鲜卑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氐 羌 賓 汉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民族差异的消失B.民族交融的发展C.民族习俗的趋同D.民族隔阂的加剧18.北魏云冈石窟中佛陀造像兼具外来艺术风格与中原衣冠特征,北齐《北史》载“(鲜卑)勋臣习汉礼,汉人效胡服”。这些现象()A.实现边疆地区全面汉化B.消除民族间的军事对抗C.推动儒家思想广泛传播D.促进民族交融深化发展19.两汉时期,南方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北方中原地区以产麦粟为主。魏晋时期,麦粟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之后,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分裂局面结束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政府夏秋两季征税20.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A.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B.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C.“盛世”与“危机”并存D.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21.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22.北朝贾思勰所撰农书《齐民要术》中,除农耕知识外,还包含了大量牛、马、驴、骡等牲畜的饲养、繁殖、管理方法及经济效益,也记载了如胡饼、胡羹、羌煮等饮食。以上现象可以说明 ()A.国家统一促进农业发展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引种D.民族交融与文化的交流2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两个均为“短命”王朝,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藩镇割据,刑法严酷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D.少数民族入侵24.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繁盛的时期,比如“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大定之治”等。其中“贞观之治”的创造者是()A.唐高祖李渊B.唐玄宗李隆基C.唐太宗李世民D.武则天25.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吸毒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 ( )A.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B.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历史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C A B C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D B D B B D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D C C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