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三名校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760-1833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总价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9.4万两。中国对英商品输出总价值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13万两。据此推知,当时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B.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尚未普及C.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中英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2.图1所示为清代学者甘熙撰写的南京地方文献《白下琐言》中的内容(部分)。这反映出当时道光庚子(1840年),静斋叔父在常州奔牛镇及浙江石门斜桥等处,雇觅织工来省,捐赀备办棉纱,于孝陵卫一带设机织布,令绒机失业。男、妇习之,价廉工省,日用必需,此业一开,补救不小,洵百世之美利也。图1A.南京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B.区域间劳动力供应存在严重不足C.新兴生产方式冲击传统手工业 D.民间纺织业呈现规模化经营趋势3.1860年,奕诉等人上奏提议在南北口岸分别设置通商大臣,饬令各省办理新增通商口岸关税事务。随后,牛庄、天津、登州等地开始商议制定口岸通商的具体章程,这些章程“必须遵照(通商)条约新章妥为筹办”,需经通商大臣与朝廷严格审核。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已建立系统的近代外交体系 B.逐步规范通商口岸管理事务C.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关税主权得到很大程度恢复4.1869年,上海租界设立会审公廨,由中方谳员和外籍会审官共同管理各国租界内各类案件。按规定,外籍会审官不得参与华民之间讼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外方常以涉及公共利益为由,介入华民之间刑事案件的会审,甚至在中方谳员外出期间,发生会审案件由外籍会审官单独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租界管理日趋混乱 B.司法主权遭到破坏C.与列强的关系恶化 D.法律人才严重欠缺5.据统计,到1894年,包括洋务企业在内的近代工业仅雇佣工人就有十几万人,而依附于这些工业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及工人家属人数更多,这些群体大多是此前破产的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这体现出A.近代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B.洋务运动催生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近代工业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D.近代民众的谋生方式发生了巨变6.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政府组织专人撰写英文稿件供给西方媒体;同时还策划了在随军记者全程见证下,给被俘受伤清军进行“治疗”后予以释放的新闻,相关“新闻”被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反观清政府,不仅禁止国内外记者随军采访,还曾因误杀两名误入中方阵地的西方记者引发外交风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日两国国家治理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B.日本注重化解与西方列强的矛盾C.清政府忽视对国内民众进行战争动员 D.国际舆论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关键7.据统计,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清朝灭亡,中国共借外债库平银约12亿两,但实收仅约6.6亿两,相当于借款原额的54.8%。仅折扣一项,列强及利益相关人就拿走了近5.4亿两,占借款总额的45%以上。这充分说明A.列强资本输出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B.财政危机是清朝灭亡的根源C.国际金本位制造成中国利权破坏 D.晚清财政具有半殖民地特征8.1900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焚烧教堂、拆毁铁路与电线杆,张贴告示称“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大清一统庆升平”。同时,义和团联合部分清军将领作战,共同抵御八国联军。这集中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图谋 B.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C.盲目排外的倾向异常明显 D.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9.清朝传统对外事务主要由“理藩院”与“礼部”负责。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机构为临时性机构,统管外交与通商、铁路等所有“洋务事宜”。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A.清朝外交体系转型的被动性 B.西方列强逐渐转变侵华策略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清政府将外交置于内政之上10.1901年,张之洞在奏折中提出:“科举自必应变革,然欲骤废之,又恐荒陋之士无所归宿。拟将科举略改旧章,令与学堂并行不悖,渐变科目······新增科目,必须与学堂功课相符,如算学、重学······必能通晓大义者,方为合格。”据此可知,张之洞A.注重实用人才选拔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C.主张保留科举制度 D.积极缓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11.图2所示为1909年图画日报刊登的作品《武库失守》,配文是“天津城北之武库,为存储军械之地······遂为洋军占领。可携者携之,不可携者毁之,积二十年之军械,一朝丧尽,呜呼痛哉”。该作品可用以说明A.民族危机推动反清思想发展B.历史追忆推动民族意识成长C.八国联军军事装备强于清军D.列强侵华导致洋务运动失败12.清末民初,广东台山等地大批民众前往海外,他们将发现金矿的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称为“金山”。图3所示为当时流传于该地区的童谣。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十一月冬,十二月年,阿爸金山多寄钱新年人人做新衣,买个肥鸭过肥年 爸爸去金山,平安多寄银 有钱快快寄,全家靠着你图3A.已经深度融入世界市场 B.海外移民规模持续扩大C.沿海地区劳动力的充足 D.移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1911年11月,孙中山在巴黎访问《欧洲信使报》,并接受《政治星期报》、巴黎《日报》等的采访,他说:“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他欢迎外资到中国开矿筑路,但也表示将实行关税自主,保护本国实业。孙中山此举A.反映出其斗争策略具有灵活性 B.表明其放弃了反帝斗争目标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意在争取列强对革命的同情14.1914年,袁世凯在大总统布告中指出:“以挽救之责,委之于人民,委之于议会,其收效缓而难”“虽易帝国为民国,然一般人民心理,仍责望于政府者独重,而责望于议会者尚轻······政权无由集中,群情因之涣散,恐为大乱所由生”。袁世凯此番言论旨在A.推进政党政治实施 B.否定议会民主的效能C.完善责任内阁制度 D.营造复辟帝制的舆论15.1914年12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宣布:“本部以铁矿关系重要,拟定仿照食盐、煤油之例,作为国家专营。嗣后矿商请领铁矿执照,一律不准发给。”曾经领照之矿,除“大总统批准特许外,或将其矿权设法收回,或将矿砂由官收买,以示限制”。北洋政府的铁矿国营政策A.加剧了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B.回应了民族主义情绪C.提升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 D.推动了重工业现代化16.1923年,有新学者批评道:“加入新文学运动的人多了,大家就叹息痛恨于“国粹沦丧'了······国故里的文学一部分整理了出来,可以使得研究文学的人明了从前人的文学价值的程度更增进,知道现在人所以应做新文学的缘故更清楚。”该学者的言论A.开启了东西方文化的论争 B.开启了文学革命的序幕C.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学价值 D.旨在批判封建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鸦片战争后,一批相关外国史地研究著作陆续出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陈逢衡据英军俘虏口供及图说,撰成《英吉利纪略》一书。该书对英国地理位置、疆域、风俗、服饰、语言等均有记载,却仍将其视为“西南一大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汪文泰采旧籍《海国记闻》《澳门纪略》等编辑成《红毛番英吉利考略》,内容包含明代至道光初年(1821年)关于英国的记述,书中误认英国为荷兰属国。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姚莹刊《康輶纪行》,记述英、法、俄等国史事,揭露了英国侵藏野心,呼吁加强西南边防,并收录西方地图,修正了魏源《海国图志》的错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考略》的基础上增订为《瀛寰志略》。全书共10卷,近15万字,书中摒弃“夷”字称谓,改用“洋”“西洋”指代西方国家,系统介绍全球近80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及制度,尤其侧重西方制度,视野超越同期著作。-整理自潘振平《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外国史地研究著作在对西方认知上的发展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史地研究著作刊行的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设立“铸钱衙”,开始铸造“太平天国圣宝”。因铜源枯竭,铜匠不谙铸币技法,钱币中铜铅杂糅,导致钱质粗糙、字迹模糊,遭到民间普遍拒用,铸币工作一度停滞,直至1855年才恢复。太平天国所铸钱币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等不同面额。其中小平钱的轻重差最大达到3.6倍,当五十钱的重量从最初的42克左右降至后期的28克左右,期间还出现了铅质当十钱,这直接导致其管辖地区物价不稳,天京地区更是出现了“无物不贵”的局面。天京失陷后,撤离至浙江的太平军在杭州、绍兴等地重新开展铸钱工作,但此时大势已去,太平天国的失败也不可避免。-摘编自张振才《太平天国的失败与货币经济关系》材料二如果从生产的总体上来考察生产,货币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关系。······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的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货币流通出现的问题。(4分)(2)结合材料二马克思的观点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阐述太平天国货币制度的历史启示。(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维新变法正式启动。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表1所示为二者改革的主要内容。表1改革内容 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政治层面 裁撤闲散重叠机构;广开言路;保荐与选拔人才 裁撤冗衙;新设外务部等新机构;筹备君主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修订法律经济层面 奖励实业与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发展交通邮政 设立商部,颁布商律发展实业;创办户部银行,统一货币制度军事层面 裁汰绿营,编练新式陆军;添设海军 裁汰旧军(绿营、防勇),编练常备军(新军)。命令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设立练兵处;改革军制:1906年将兵部改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教育层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鼓励译书与办报 废除科举制,普及新式学堂;扩大留学生规模;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规范教育体系-整理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共性特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新政与维新变法历史关联的认识。(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13年10月16日,张謇出任北洋政府的农工商总长。同年11月8日,在国务院会议上,张謇发表了关于实业政策的《实业政见宣言书》,表2所示为该宣言书的主要内容。表2类别 内容实施缘由 内忧外患频繁,政府借款繁多,财政受制于债权;军政消耗巨大且缺乏补给来源;需将财政收入的三四成用于扩大生计;虽努力增加产品出口,仍难以阻止人民利权外溢政策重点 以法律、金融、税则和奖助为振兴实业政策的四个重点项目核心主张 提出“棉铁主义”,对中国最大的进口物资-棉花和钢铁,高度关注,将其视为实业政策的关键,需设法减少进口规划事业 制定发展实业法令;设立棉、糖、林、牧等各类试验场;改革度量衡;计划开垦实边;改革盐政;开通水利-摘编自[日]野泽丰等《民国初年袁世凯政权的经济政策与张謇》根据材料,从张謇实业政策的内容中任选一个类别,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类别,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5-2026学年度高三名校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D 2.C 3.B 4.B 5.C 6.A 7.D 8.B 9.A 10.A 11.B 12.D 13.D 14.D15.B 16.C17.(1)发展变化: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国家到多个国家;认知水平不断深化,从存在认知偏差到主动修正错误;认知深度不断提升,从罗列简单信息到关注现实问题;认知态度不断进步,从传统偏见到理性看待。(6分,答出三点即可)(2)意义:填补了近代中国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空白;为近代社会变革与转型提供了知识支撑;冲击了传统认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觉醒;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近代史地研究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问题:民间认可度低;引发了通货膨胀。(4分)(2)原因:长期战乱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发展,货币流通缺乏物质基础支撑;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取消私有财产与商品交换,这种空想性主张实施使得生产关系与货币的本质功能产生严重对立;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受小农经济思维影响,对货币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认识不足。(4分,答出两点即可)历史启示:货币制度的制定需与经济基础相适配,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货币制度的推行需依托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货币管理体系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货币政策需平衡政治、军事与经济需求。(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共性特征:二者都借鉴学习西方制度;二者的改革内容都较为广泛;二者均发生于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历史背景下;二者均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二者均以缓解社会危机为直接目的;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近代化转型。(8分,答出四点即可)(2)认识:清末新政与维新变法存在紧密的历史关联。首先,维新变法为清末新政提供了改革范本,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等领域的诸多举措,均是对维新变法的参照与延续。其次,清末新政在维新变法基础上深化了改革,如维新派未实施的“筹备立宪”,在新政中体现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及内阁制的尝试,虽然本质仍是维护皇权,但是在形式上引入了近代宪政框架;教育领域不仅延续了新式学堂建设,还通过废除科举、颁布学堂章程等举措,系统地构建近代教育体系。总体而言,维新变法为清末新政提供了参考,清末新政则以更全面的实践拓展了近代化改革的广度与深度。(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所选类别:核心主张。论题: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是近代中国应对利权流失,实施实业救国的重要策略。(2分)阐述:民国初年,中国面临严重的利权外流问题,尽管努力增加产品出口,却仍难以改变这一局面。在此背景下,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提出“棉铁主义”,将棉花和钢铁这两大进口物资作为实业政策的关键。当时,棉花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纺织业的自主发展。钢铁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滞后且大量依赖进口,极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升级与国防建设的推进。“棉铁主义”的提出体现了张謇对当时中国基本国情有一定了解:发展棉纺织业可依托既有基础,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钢铁工业则能为工业体系提供支撑,增强国防实力。这一主张紧扣实业救国理念,试图以关键产业带动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以实现“救国”目标。(8分)尽管受北洋军阀统治下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政局不稳等因素制约,“棉铁主义”仍为近代实业发展注入了动力,推动了一批相关企业创办,依据这一主张的措施成为实业救国思潮的重要实践。(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