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所示为新时期时代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墓地出土的与性别相关工具出现的频率变化。这一变化A.是社会私有制产生的产物 B.反映出工具使用范围扩大C.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推动了氏族社会逐步建立2.北魏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的仪式让长者、贤者来教化乡里。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反映了北魏时期A.儒学为鲜卑贵族普遍认可 B.三长制强化地方基层治理C.重农和尊儒思想得到推崇 D.习俗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途中,部分大臣和广大将士以贵妃杨玉环“误国”为由,逼其自尽。不久,太子在灵武自行称帝(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返回长安后的唐玄宗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40多年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却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对杨玉环思念成疾,无心过问政事的形象。这可用于说明A.帝王情感左右着国家的兴亡 B.唐诗焕发现实主义风采C.唐代太上皇仅有礼节性权力 D.政治成见影响文学创作4.南宋时期,无论皇帝还是百姓,仍然尊开封为京师。皇帝提到的京师,就是东京。终南宋一朝,朝廷全方位复制式地模仿京师开封,建设临安城,大有将东京搬到临安的架势。南宋的这一做法反映出A.统治者构建政权合法性诉求 B.社会整体的偏安心理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D.文化重心的南移趋势5.明宣宗设立内书堂,选内使年10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以便选拔优秀宦官为其所用。他还命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自己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朱批,“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据此可知,明宣宗时A.内阁职能遭到架空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权力中心出现转移 D.宦官专政日趋严重6.《植物名实图考》初刊于1848年,收录植物1714种,是中国古代收载植物最多的专著。该书除重视植物的药用价值外,对众多植物的产地、形态、习性也做了详细描述,并对所有植物均予以配图。这表明,该书A.具有近代科学的特征 B.回应了西方的侵略C.是古代药学的集大成 D.践行中体西用理念7.清初,赋税收入分为起运、存留两部分,至康熙朝,对存留比例逐步缩减。史载:“从前各省钱粮,除地丁正项外,杂项钱粮不解京者尚多。自三逆变乱以后,军需浩繁,遂将一切存留项款尽数解部,其留地方者,惟俸工等项必不可省之经费。”据此可知A.国家财政实力获得有效支撑 B.地方分裂势力得到有效遏制C.行政区划改革体现集权趋势 D.地方治理能力得到财政保障8.1911年11月9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其中,“总纲”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人民”章规定,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自由,人身、住宅不受侵犯。人民享有非依法律不得逮捕、不得搜索等权利,并负有纳税、当兵的义务。这些规定体现了A.封建制度的废除 B.分权制衡与主权在民思想C.共和政体的建立 D.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9.1946年10月,上海《文汇报》面向全国发起一次关于时局问题的民意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此次调查问题 甲、关于美军驻华 乙、关于内战选项 A赞成 B撤军 C无关 A赞成 B停战 C无关人数 95 18716 96 246 18597 64比重 0.50% 98.99% 0.51% 1.30% 98.36% 0.34%A.反映报刊主导社会思潮 B.促成国统区第二条战线形成C.凸显国民党的统治危机 D.推动国共达成了“双十协定”10.1954年,广大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劳动竞赛,他们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国家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致力于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的工作,把劳动竞赛推进到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新阶段。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助于A.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B.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C.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D.推进工业落后面貌的扭转11.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并创造文明。雅利安人以《吠陀经》为圣典。《梨俱吠陀》中写道:“系紧犁头架上轭,播撒种子在犁沟,倘若颂歌获应验,挥动镰刀迎丰收。”这反映了雅利安人A.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 B.已适应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C.社会分化加剧和国家政权建立 D.实现与当地文明的文化交融12.班图人最早在西非草原地区栽培西瓜,他们不仅食用西瓜,还利用其瓜子榨油。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墓壁彩画上出现了西瓜图像。西瓜最早生长在西非草原,后随班图人的迁徙传播到赤道以南广大地区。这可用以说明A.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经营形态 B.非洲是农业的重要起源地C.班图人的迁徙催生了非洲农业 D.非洲农业的区域差异显著13.18世纪,英国利物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贸易港。与此同时,伍斯特乡村的铁工业区制成品和韦奇伍德陶瓷也通过利物浦外销,当地人口总数也从1700年的0.5万人增长到1801年的8.1万人。据此可推知A.工业革命刺激劳动力需求猛增 B.贸易推动英国族群多元化C.对外贸易推动沿海城市化发展 D.英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在劳动生产率还非常之低,剩余产品稀缺的情况下,“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的形式,正是奴隶制”。这一认识旨在要求A.以公正的立场来评价历史 B.以全面的思维来理解历史C.以当代的标准来看待历史 D.以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历史15.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两任总统里根和乔治·布什推行减少对产业部门管制、合理化改造公司体系、引领启动的计算机革命以及上下调整利率持续对经济加以干预等政策。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旨在A.缓解通胀与经济停滞的影响 B.对抗苏联的政治军事威胁C.维持美元固定汇率制的稳定 D.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组竹简秦国从弱小到强大,从屈居西隅到东出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过程是漫长的。下表为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部分内容。序号 内容一 采山重殿(评为下等),赀(罚)啬夫(主管官员)一甲,佐(副职)一盾;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废)......太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二 为(兵)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三 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五者毕至,多有大赏。吏有五失五日非上,身及于死。评析这些竹简对研究秦统一六国的价值。(12分)17.严复(1854-1921年),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866年,参加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入学考试,名列第一。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专业。留学期间,勤学博览。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5年,参加福建“乡试”,落第。1893年,回福建“乡试”,第四次落第。1896年,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即《天演论》。1897年,在天津办《国闻报》,登国内外时事社论,介绍西学,鼓吹改良。1905年,再次游历欧洲。在伦敦与孙中山会面。1906年,任复旦校长,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0年,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被征为资政院议员。1915年,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并在筹安会(支持帝制的组织)发起人名单上列名。1918年,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国民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已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据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身上存在的“矛盾”之处。(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文化回到劳动人民的手中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清宫的一部分,名为“太庙”,只限“有闲阶级”的游赏;解放后,这份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建筑起来的遗产才收了回来。文化宫先后举行过介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图片展览会。文化宫每周放映电影两次,放映过《永远的秘密》《小英雄》等富有教育意义的苏联影片。文化宫邀请石景山工人厂长刘英源、东北创造新记录的英雄赵国有等作报告,使数万工人不但听到了活生生的故事,而且见到了英雄本人,进一步启发了他们的劳动热忱。文化宫的图书馆有书四千册,报纸五六十种,还有幽静的阅览室。工人们要求:希望多备一些可以帮助提高生产技术的书籍。文化宫组织了工厂文艺活动委员会,推动文艺工作者下厂,创作工人喜爱的作品,使“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成为有组织的行动。古老的太庙,变成了劳动人民的乐园,这是劳动人民给文化宫的评价。千万工人不仅掌握生产的武器,还要掌握文化武器,为祖国创造无穷的幸福。-摘编自《人民画报》(1950年,第七期)说明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社会状况。(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南亚学(SouthAsianStudies是美国利用区域研究范式对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等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历史学科,源于美国高校中的印度古代史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期,为了应对二战的战时需求,美国军方开展了多项南亚学专家培训,南亚学开始突破传统的历史研究范畴。1958年,随着冷战紧张局势的加剧,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规定政府拨款资助南亚学研究,当年至少23所美国大学设置了相应课程和学术机构。此时的南亚学积极宣扬西方价值观,鼓吹以“美国方式”帮助南亚国家发展成为与西方媲美的工业化社会。1969年,美国中情局资助部分在印度开展的南亚学项目,被印度学政界指控为“学术殖民主义”。1971年,美国又在孟加拉国危机中声援巴基斯坦,印度国内反美情绪迅速蔓延;南亚学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亚学在美国再度兴起。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诺曼·布朗为代表的大批学者认为,只有理解南亚地区的过去,才能理解南亚地区的未来,因此南亚学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现代语言、人类学、政治时事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也要关注该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古典文学、古典语言、建筑艺术等。布朗还进一步指出,不论是南亚学还是其他地区的史学研究,都应尊重传统与吸纳创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摘编自夏英华《冷战、非殖民化与美国南亚学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南亚学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史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文化传承需坚持守正创新,融合时代元素,激活发展生命力。考古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与场景活化(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呈现历史文化脉络;动态创新案例如《唐宫夜宴》、大唐不夜城,以虚实结合方式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盛景。科技赋能文化传播,虚拟现实还原北周武帝容貌,三维建模拉近文物与大众距离。文创产品成为文化纽带:敦煌壁画盲盒结合考古体验,《黑神话·悟空》联动非遗陕北说书,《只此青绿》打造沉浸式历史时空。此类实践既坚守文化内核,又通过科技、艺术、互动形式满足现代需求,引发社会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深度讨论。-摘编自种建荣《以守正创新绘文化发展之景》假设你是文化传承项目的策划者,请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项案例,或另选案例,阐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该案例中的具体实践路径。(10分)高三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C2. C3. D4. A5. B6. A7. A8. B9. C10. D11. A12. B13. C14. D15.A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16.这些竹简作为新出土的一手史料,直接记录了秦国的法律与行政实践,为探究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提供了实证依据。(2分)竹简一记载通过严格官吏考核与处罚制度,国家控制矿山开采,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控能力;(2分)竹简二规定兵器规格统一及“物勒工名”追责制,反映了秦对手工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的重视,为秦统一提供军事保障;(2分)竹简三明确官吏“五善”“五失”准则,强调忠信敬上,反映了秦通过规范官吏品行强化中央集权,优化行政体系以支撑长期统一战争。(2分)但竹简内容信息不完整,仅涉及经济、军事、吏治等方面,未能涵盖秦统一的全部因素;需与其他考古资料相互印证以全面探究。(4分)17.从概括指出严复身上“矛盾”之处的角度作答:(4分)矛盾1:接受较为系统的新式及留学教育的同时,又留恋旧式的科举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2分)矛盾2:19世纪末积极传播西方先进思想,20世纪初又大力抨击西方文明的弊端;(2分)矛盾3:曾积极参与变法革新推动历史进步,又在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称帝,违反历史发展潮流。(2分)(任意一点得2分,得满4分为止。)从解释严复身上存在“矛盾”之处原因的角度作答:(6分)进步性的原因:清末改革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激发了严复救国救民的意识;严复的个人抱负;“西学东渐”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等;存在局限性的原因:传统科举观念影响根深蒂固;“一战”爆发促使严复重新反思东西方文化;热衷于君主立宪,主张通过改良手段实现社会转型等;(任意3点得6分,若仅局限于解释“进步”或“局限”一个层面,最高得4分)从得出总结性认知的角度作答:(2分)如,严复是一位充满个性与矛盾的近代人物,其身上的“矛盾”之处恰是当时中国处于新旧交织、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纷乱复杂的体现。18.清宫的太庙变为人民的文化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3分)工人们要求增加生产技术的书籍,反映了工人要求提升建设国家的本领,顺应了新中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需求。(3分)举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图片展览、工人报告会和放映苏联电影等活动,反映了劳动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体现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3分)文化宫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邀请劳动模范作报告,反映了工人崇尚英雄,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3分)(每角度3分,任答三个角度即可)19.(1)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服务于美国对外战略需求;发展历程波折起伏,受国际关系影响显著;研究范畴不断拓展,从印度古代史研究扩大至整个南亚的过去与现在。(每点2分,共6分)(2)相互关系:社会发展为史学研究提供基础与方向,国际关系、战略需求等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史学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史学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政策制定,促进文化交流与观念变革;二者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互动关系,社会发展形塑史学研究形态,史学研究反哺社会发展实践,共同推动文明演进。(每点2分,共6分)20.参考答案一(考古展示案例)案例: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阐述:“守正”体现在对历史原貌的尊重: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如《唐六典》对都城规划的记载),严格遵循遗址层位学原则,还原古代大一统王朝礼制格局与文化交融特征。“创新”表现为展示手段革新:利用三维建模技术重建里坊结构,结合AR技术呈现胡商驼队往来场景。二者结合既坚守了“多元一体”文明特质,又通过可视化技术唤醒公众对盛唐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认同。(10分)参考答案二(科技应用案例)案例:北周武帝容貌复原阐述:“守正”依托史料实证:综合《周书》记载与颅骨CT数据,严谨还原历史人物体征。“创新”在于科技赋能:运用虚拟现实打破时空限制,使观众直面鲜活的民族融合见证者。该实践既验证了北朝胡汉交融的历史进程,又以沉浸体验重构公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的认知,实现历史解释与时代价值的统一。(10分)参考答案三(文创开发案例)案例:敦煌壁画盲盒阐述:“守正”在于坚守文化基因:精准提取敦煌壁画中的宗教艺术、丝路文明等核心元素,确保盲盒造型、纹饰、色彩符合历史原貌;依托敦煌研究院考古成果,盲盒内容经专家定,避免文化符号误读。“创新”表现为传播形式突破:将静态壁画转化为可拼装立体模型,融入“考古挖掘”互动体验,增强参与感;将考古发掘体验融入游戏化设计,用现代消费心理重构文化感知方式。该案例既保护了敦煌艺术的历史真实性,又通过年轻化表达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彰显文化创新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智慧。(10分)参考答案四(文物保护案例)案例:故宫文物数字化工程阐述:“守正”基于文物本体保护:高精度扫描建立三维数据库,确保原始信息无损留存;结合文献考证,在数字展览中标注文物制作工艺、使用场景等背景知识。“创新”表现为技术赋能:开发“文物AR修复”交互程序,用户可虚拟参与青铜器除锈、书画补全过程;将瓷器纹样植入设计软件,供设计师二次创作,衍生时尚文创。该案例以数字化手段水久保存文物原貌,同时开放文化再创作接口,使故宫从“收藏机构”转型为“文化创新引擎”。(10分)参考答案五(方言保护传承案例)案例:福建泉州南音传承计划阐述:“守正”重在坚持古法传承:坚持工尺谱教学、闽南方言演唱,保留唐宋遗韵及“丝竹相和”的演奏规制;完整保护“祭郎君”等传统演出仪轨,维系文化神圣性。“创新”表现为创作与教育创新:创作南音交响诗《刺桐城》,融合西洋管弦乐展现海丝史诗;开发“南音A教唱”APP,用语音识别技术辅助方言咬字训练。该案例通过坚守千年乐律基因与当代艺术语汇再造,使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城市文化名片”,激活年轻一代文化认同。(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