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卷不回收。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磨制石器、碳化粟粒,以及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和彩陶盆等文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该遗址所处的新石器时代具有的特征是A.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B.尚未出现原始手工业C.已进入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2.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3.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5.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朝见齐威王,并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国君称王而相互尊重,史称“五国相王”。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诸侯之间矛盾趋于缓和C.周天子的地位下降 D.山东诸国实力强大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期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7.从商鞅到吕不韦,秦国任用许多才智之士为相,这些人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的发展有莫大的功劳,但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A.贵族势力展开反击 B.官僚集团的相互倾轧C.统治机制发生变化 D.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8.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9.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10.《韩非子》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规定皇位世代传承11.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A.加强了君主专制 B.稳定了政治局势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王国问题1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D.开通了丝绸之路13.汉武帝时期,“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汉武帝采取这一举措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C.提高内臣执政水平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4.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及百家之言”。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15.《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光武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A.丞相权力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三公已成为虚职 D.君主专制的加强16.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17.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衰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18.《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之能事,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由此可见,该编纂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应A.注重实用性 B.涉及较少领域 C.服务于农业 D.处于领先水平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6分。1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20.(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摘自柳宗元《封建论》(1)根据材料,指出“周秦之变”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现。(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政治制度方面的“周秦之变”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秦之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8分)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儒学经历了从“经书”到“经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经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属性正在于它的权威性、神圣性、非批判性。汉武帝即位开始,儒学之士所研习的传统典籍开始了一个日益被推崇的上升之路。汉武帝之后,在汉代儒学发展史上发生了两个异乎寻常的重大事件,即皇帝亲自出席、“称制临决”的石渠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两次会议的目的完全一致,即评定《五经》异同,使关于《五经》的解释“整齐归于一是”,并“永为后世则”,以皇权认同的《五经》作为经国治民的根本大法。在汉宣帝立十二博士后,儒学出现了同一经而有数家博士并立的情况。于是,同经各家要相互区别,就有了对同一经的不同的解说、不同的章句;弟子们要记住自家老师的章句,就又演化出章句之学。严守自家师说,固守家师的章句,是师法的要害或本质。-摘编自李振宏《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材料二经过汉代的发展,不但儒家本身凭借着经学的独特地位而成为知识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儒家的价值观念也随着统治阶层的推行而成为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也可以称之为“礼法”“名教”。但是,一种思想一旦占据独尊地位,就会出现许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有些人内心未必真正孝顺,但是他要通过一些表面上的仪式来获取“孝”的名声。因此,有一些人对这些礼法进行批判。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使名士们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而汉代经学的不断烦琐化,使得儒家内部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式来超越经学的束缚。-摘编自干春松《儒学小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经学化进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经学化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学的影响。(4分)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C 2.C 3.B 4.D 5.C 6.D 7.C 8.A 9.B 10.A11.B 12.B 13.A 14.C 15.D 16.C 17.C 18.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6分。19.(18分)(1)史实: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2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分)(2)措施: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统一度量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历史作用:建立严密的基层管理体系,强化了国家控制;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商鞅变法是在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每点2分,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得4分)20.(16分)(1)表现:由周朝分封制向秦朝郡县制转变。(2分)(2)原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和权力分散;宗法血缘关系弱化;秦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统一政权的保障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3)影响:积极: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消极:过度集权导致后期行政僵化;(2分)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民众反抗。(2分)21.(12分)(1)特征:严格的不可挑战性;由皇权主导与政治干预;标准化与统一化;师法传承的封闭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历史背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儒学成为选官授职的标准之一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2)影响:积极:维护了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官僚体系的儒家化等。(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消极:儒学的经学化不利于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