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毛泽东





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
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之一便是他的诗词。
导入





本词作于1925年,毛泽东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沁园春·长沙》。
词牌名
题目
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吟、引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词,也称“长短句”“诗余”。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词以两片居多,称“上片”“下片”,也称“上阕”“下阕”。
文学常识:词
文题解读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寿星明”等。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百舸(  )    舸:
沁(  )园春
寥廓(    )
(  )子洲
挥斥方遒(  )  遒:
浪遏(  )    遏:
qìn

liáokuò
指宇宙的广阔
ɡě
大船
qiú
强劲有力
è
阻止
字词检测
1
2
3
4
5
6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句内停顿
较快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沁园春 · 长沙》诵读要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
豪壮
欣喜
自信
豪迈
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诵读情感提示
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此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人物——作者独立
【学习任务三】析开篇 入诗境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突出“独立”一词
用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物中凸显出来,进一步展现词人站立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
这些形容词是否可以更换?
【学习任务四】品语言 析意象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万”,写出山之多,绘出群山重叠之态。
“遍” 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染” 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透” 画出江水碧绿清澈。
“争” 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眼前的这些景物特点,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品语言 析意象
你心中有什么,眼睛就会看到什么。
眼前的风景折射出了你心中的世界。
【学习任务四】品语言 析意象
词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易传》
意象=物象(客观)+情感(主观)
意境,是多种意象的组合。
意象: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事物
山色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江景
水底
天空
湘江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结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发动势力正在疯狂镇压革命。
【学习任务五】知人论世 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学习任务五】知人论世 谁主沉浮
上阕写了些什么?


“看”眼前景象
“怅”世间万物
“问”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前一句照应并收束上片,并隐约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后一句开启下片,自然转入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
【学习任务六】析形象 悟主题
请你找一找,下阙中,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上次游览橘子洲的句子?
【学习任务六】析形象 悟主题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化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将“击楫”化为“击水”,这种极具夸张效果的炼词更显词人的豪气。
请思考“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学习任务六】析形象 悟主题
他们正是历史长河的弄潮儿
讨论:他们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年轻、有朝气、有才华、昂扬奋发
有抱负、有斗志、有理想
关心评论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刻画这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塑造了奋发向上、敢作敢为,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主旨
我们这些风华正茂青年,应该学习什么?
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
深远而雄浑的思想气魄。
少年有大志,一生能大为。青年应该敢为人先立大志,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带着对革命领袖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的感悟,心悟口诵,用青春的声音,朗诵伟人的青春诗篇。
【学习任务七】心悟口诵 朗读课文
背默《沁园春·长沙》。
尝试以沁园春为词牌,创作一篇歌咏青春的词。
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