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4张PPT)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01 研练近三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2025 新高考Ⅰ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七言律诗 借物喻人 情感内涵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新高考Ⅱ卷 《咏省壁①画鹤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宋之问 陈子昂 五绝+五律 借物喻人 思想境界 2024 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表达技巧 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分析 情感 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2023 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宋) 七言律诗 说理诗(酬和诗) 诗评题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宋) 七言律诗 山水诗(田园诗) 主旨概括题 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命题特点: (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重视立德树人。 (2)考点:①淡化术语技巧,侧重诗意理解,极个别涉及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②注重关联教材,学考一体。 (3)题型:一选择一主观,前者稳,后者变。分值9分。 【教材溯源·考点链接】1.关注重点名家,扩大涉猎范围。针对诗歌体裁、题材多样化的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最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诗歌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对古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风格特色等也要做到胸中有数。2.回归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对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篇目进行系统复习梳理;重视群诗复习,并比较同类诗歌的异同,打破单元限制。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词名篇,考生应对它们的主要内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识体系。命题启示3.重视整体阅读,增强读懂能力。要读懂诗歌,就需要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即要弄清楚五个基本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写(主题)、我怎么看(评价赏析)。此外,还需要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意义、句法特点、典型意象、主要题材类型加强复习。这样,考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把握诗词的内涵,从而洞彻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命题启示4.注重练习和实践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和练习也是提高古代诗歌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文学社团或诗歌比赛,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和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1)建构知识体系 古代讲“诗”言志,命题者也讲“诗言志”,以前往往强调诗歌术语。要赢得高考就必须深度研究高考真题, 准确理解对诗歌的认识就藏在高考题的“题干”与“答案”里。 新高考, 命题引导教学。备考过程中可以从术语开始, 准确理解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物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概念。在系统掌握这些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联系“诗言志”建构知识体系。(3).解题指要先理解, 后鉴赏, 解答诗歌鉴赏题必须从诗意理解开始。解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 读懂诗歌作品后再做题, 审题重在分析题干提供的答题方向。重视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 答案可分点作答, 要有得分点意识, 也要结合诗句分析。(4).基本解题思路:一是审题, 问什么,答什么, 拆解题干的要素, 找到答题方向;二是找知识点, 题干考察哪一个诗歌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备考知识);三是结合选项, 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诗句,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四是分点分类归纳作答, 答准答全。探究古代诗歌常见命题的三大考向考向一 古代诗歌的结构特点【必备知识·核心聚焦】 1.古诗词的一般结构1.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 见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 结构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教考衔接·命题前瞻】1.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答案:①承 ②转 ③合 ④抒情 2.“起承转合”的结构特色(主要指近体诗) (1)起,即起句。内容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2)承,是“起”的延伸、深化。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内容 与“起”构成因果、承接或补充的关系作用 承上启下 (3)转,表明诗意的转换。内容 接“承”而来,转出他意。多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作用 别开生面,让作品陡生波澜 (4)合,诗的结尾。内容 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点明诗歌的主旨或诗人的感情作用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说理,淋漓尽致,感情强烈暗结: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委婉,耐人寻味2.背诵《无衣》,回答下面问题。(1)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为什么这么写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①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②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特色。2.词的章法结构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①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②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地描绘出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惆怅的感觉。③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①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②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3)词的结尾非常重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既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根据对词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右面图中的空缺内容。理解小练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承接上阕,表达主旨教考衔接梳理时期 (时代) 篇名/作者 体裁 题材 思想情感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先秦 《芣苢》 无名氏 四言诗 (古风) 劳动诗 反复描写劳动的过程,表现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①结构上的重章叠唱;②赋的手法《氓》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叙事诗) 爱情诗 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 ①叙事特点;②诗中人物形象;③赋、比、兴手法《离骚(节选)》屈原 杂言诗 (古风) 政治诗 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 ①诗人的情志(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②香草、美人意象;③“兮”字运用;④抒情手法(直抒胸臆、想象及对比)时期 (时代) 篇名/作者 体裁 题材 思想情感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汉 《孔雀东南飞并序》无名氏 五言诗(古 风)(乐府) 爱情诗 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二人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 ①叙事特点;②铺陈手法;③诗中人物形象;④浪漫结尾魏晋 《短歌行》曹操 四言诗 (古风) 言志诗 抒写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①诗人形象;②情感变化;③比兴、用典《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五言诗 (古风) 田园诗 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及其中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①诗人的隐逸情怀;②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等)时期 (时代) 篇名/作者 体裁 题材 思想情感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杂言诗 (古风) 游仙诗 (送别诗) 抒写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 ①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②浪漫主义手法(想象、夸张)和风格《蜀道难》 李白 杂言诗 (古风) 送别诗 描绘蜀道路上惊险而奇绝的山川景象,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的忧虑和对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 ①描写技巧;②浪漫主义手法;③用典《登高》杜甫 七律 登临诗 描绘江边辽远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老病孤愁、流落异乡、忧国忧民的悲伤之情 ①沉郁阔大的意境;②每联对仗、句法严谨的创作技巧时期 (时代) 篇名/作者 体裁 题材 思想情感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唐 《蜀相》杜甫 七律 怀古诗 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诗人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①感时忧国的情怀;②借古怀今的手法《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七言诗 (叙事诗) 贬谪诗 寄寓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借其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②音乐描写技巧时期 (时代) 篇名/作者 体裁 题材 思想情感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宋 《望海潮》 柳永 词 干谒诗 描绘杭州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并希望得到提携奖掖 ①一字逗;②点染手法;③铺陈手法《扬州慢》 姜夔 词 怀古诗 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破败的伤感,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以及因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①黍离之悲;②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③用典艺术《插秧歌》 杨万里 七律 劳动诗 (田园诗) 通过描写插秧时节,一家四口齐上阵,在雨中插秧的情景,表现农家人的勤劳与艰辛 ①语言口语化;②白描手法;③细节描写考向二 品味诗歌语言 【必备知识·核心聚焦】 诗歌语言包括情语、景语、典故和一些“变形的语言”(因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作者对诗歌语言进行“变形”处理的语言)。(一)情语情语是指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分为显性情语和隐性情语。(1)显性情感语阐释 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一般能决定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示例 “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例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分析:“死”“泪”两字即显性情语,揭示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感慨 (2)隐性情感语①景物语: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②情态、语气词。常见的有“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示例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分析 “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传达了出来(二)景语景语指表现景物特点以及描写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文字,正所谓“景为情生”。通过景语读懂诗歌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抓住写景句,揣摩景物的特点抓住意象,从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等方面把握情感。明丽之景常表现愉悦心情,暗淡之景常表现哀伤之感。也要注意一些景物背后的语言密码,如枫叶、荻花、大雁、杜鹃等一般都和伤感有关,燕子、黄莺等一般和欢快之情有关。还要注意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等特殊手法。2.重视景物的修饰语,把握景物特征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用“无边”“萧萧”修饰“落木”,用“不尽”“滚滚”修饰“长江”,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关注景语前后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捕捉其背后所流露的情感,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的“看”和“拍”两个动作,表达的就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2.倒装诗歌中的倒装包括词序倒装和句序倒装。词序倒装如“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句序倒装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人把句序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此诗只有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城外寒山寺下的,漂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3.省略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会经过压缩省略掉一些成分和内容,比如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虚词的省略。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省略了动词,诗人用六个名词连缀,描绘了这样的画面:雪夜里乘着楼船战舰,在瓜州渡痛击金兵;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生动地概括了南宋对金作战的两次胜利,表达了高昂的战斗情绪。4.互文见义 互文的诗句看似自话自说,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类型 示例同句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为“(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对句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诗》)意为“在东市、西市买了骏马、鞍鞯”【教考衔接·命题前瞻】4.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特点并分析。(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2)词类活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天气情况。(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3)“下马”“在船”互文,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5.背诵杜甫的《蜀相》,赏析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和“空”最好。②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③一“自”一“空”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6.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本词开篇中叠词运用之妙。(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创意奇巧,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还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③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其中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 2.推测三类疑难词语,突破障碍 (1)古今异义词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风流”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杰出的人物”之意。 (2)关键又难以理解的词 如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中的“阑珊”,结合写作背景及整首词表达的情感体会,此处指“衰败”。 (3)古诗中的特殊词语 如李白《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中的“将”是“请”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肯”“可”“那”等。考向三 感悟诗歌大意 【教考衔接·命题前瞻】7.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1)(考查点:内容的理解)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寥廓悠久的时空背景。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阕歌颂周瑜埋下伏笔。C.“雄姿英发”一句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D.“羽扇纶巾”一句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2)(考查点:意境、表达技巧)《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通过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样写对下阕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阕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汹涌波涛拍击江岸、滚滚江流卷起澎湃雪浪等景物形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雄奇瑰丽的意境。作用: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考查点:思想情感的把握)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下阕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考查点:表达技巧)这首词在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怀古——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词人洒脱旷达的情怀。(5)(考查点:观点的评价)对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作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找准路径,抓住隐藏的解题密码一 找准路径,抓住隐藏的解题密码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接路径——标题和抓关键找到解题密码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一)读标题,挖信息标题 蕴含的信息《宿千岁庵听泉》 (1)《答友人论学》 (2)《湖上晚归》 (3)挖掘下列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交代完整的事件:时间(宿)、地点(千岁庵)、中心事件(听泉)。②暗示题材可能为即景抒怀诗(听泉)交代诗的题材(酬和诗);②对象(友人);③写作内容(论学,做学问的道理)交代地点(湖上);②交代时间(晚);③交代事件(归)标题 蕴含的信息《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4)《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5)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②交代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提刑应懋之)及事件(约南山游)①交代诗的题材(酬和诗);②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标题 蕴含的信息《苦笋》 (6)《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7)①交代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规避读标题的误区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特别提醒1.抓“情语”,即抓住诗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感情就会又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独”就是“情语”,揭示了杜甫内心的悲伤与孤独。(这一点会在学案38中展开讲述)(二)抓关键词句2.抓尾句(首句),明确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卒章显志”,尤其是一些说理诗,往往在尾句揭示道理。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前面铺排意象后,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点明了主旨。(1)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体悟诗人的情感。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案 “尽”“孤”“独”“闲”这些“情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答案 “空”字(隐性“情语”)流露出诗人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下面诗歌的主旨。朝退书怀[唐]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注]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注 芟:割除,除去。这首诗展示了诗人退朝后怡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孜孜不懈以求富国安民的政治理想。审题提示:“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是诗歌的“情语”,结合注释“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典掌机要”可以感悟到解题密码:此时的诗人岁生活闲适,富贵满足但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表达了自己来书房的真正目的:思考富国安民的大计。答案 该诗前三联叙写了诗人朝罢归来书堂读书的闲适,但在尾联道出了他读书的心声:退朝之后依然在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安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2.景语景语指表现景物特点以及描写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文字,正所谓“景为情生”。通过景语读懂诗歌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抓住写景句,揣摩景物的特点。抓住意象,从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等方面把握情感。明丽之景常表现愉悦心情,暗淡之景常表现哀伤之感。但要注意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等特殊手法。(2)重视景物的修饰语,把握景物特征。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用“无边”“萧萧”修饰“落木”,用“不尽”“滚滚”修饰“长江”,借助落叶窸窣之声和长江滚滚之状,传达韶光易逝和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关注景语前后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捕捉其背后所流露的情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惊涛拍岸”中的“拍”。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 此词作于辛弃疾遭谗被贬,闲居带湖期间。[图解文本]找出上片中主要意象,分析营造出何种意境。然后结合全词,概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答案] (1)词人用饥鼠、蝙蝠、风、急雨、破纸窗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破败的意境。(2)①抒发了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被贬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②半夜惊醒,梦境和现实落差巨大,表达了词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情怀。[解析] (1)分析意境应从上片的景语入手:词人目见耳闻的是荒凉破败的庵堂,是昏暗灯光中的绕床饥鼠、翻飞蝙蝠,是松风急雨和破窗纸鸣。这些景象是破败的,所以意境也是萧瑟的。(2)分析情思主要从下片的情语入手。词人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前两句表达了终老时却被贬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后两句中光辉景象的出现,表达了词人时刻心怀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词的境界至此得到了升华。3.抓典故古人作诗讲究用典,或借前人故事或引用(化用)前人语句等,既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使表达更生动和含蓄,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同时注意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之分,要结合全诗(词)分析作者的用意。【详细内容可见“鉴赏表达技巧”部分】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图解文本]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典故,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 这里是反用典。“镜湖”的典故是皇帝赐予归家的贺知章镜湖一角,是对贺知章归隐的赞美,是皇帝的恩典。此词却反用其意,镜湖本来是闲人去的地方,不需要官家赐予。这里就表现出不能去收复失地只能闲居的愤慨不平,“又何必官家赐与!”反用典故,充满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不满。掌握读懂古诗的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找到解题密码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及其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提取。(一)联作者,知人世诗歌后面的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了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二)读注释,明暗示注意: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注释 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介绍写作背景 说明写作缘由或暗示本诗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第2题是主观题,它们对读懂诗歌和答题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试题特点: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④主观题题干包括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可利用“解说要素”帮助读懂诗歌。总之,同利用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选择题一样,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读懂诗歌便成竹在胸。(三)借试题,巧理解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读懂诗歌鉴赏 杨巨源是中唐诗人,他35岁进士及第,仕进之路虽然慢,却比较平顺。白居易在朝为官时,他们经常以诗书往来。杨巨源虽然比白居易大了十几岁,但非常钦佩这位青年才俊的文学造诣,白居易也同样对这位长者非常尊重,他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交。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心情郁闷,身处异乡又缺少知音,甚至一度想皈依佛门。杨巨源非常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并依然相信他前途光明。因为杨巨源挂念白居易,所以寄赠了这首七律。开篇以两个问句展开,颇有生趣。诗人首先询问白居易是否适应了新环境,并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更牵挂他的安全。其实诗人一定知道白居易的窘迫处境,所以次句才又追问,禅院是否住得习惯。“惠远”本指东晋时庐山东林寺的高僧,这里引申为白居易经常与当地的僧侣相处,逐渐淡泊名利,更有了归隐之心。诗人担心白居易经受不住打击,又受禅宗影响,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抒写了自己的态度:“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湓江发源于江西的湓山,并在九江汇入长江,它曲折绵长,仿佛一条蜿蜒的衣带;庐山群峰耸立,其中的香炉峰更是壮美秀丽。诗人深知白居易身在异乡,一定非常思念长安和亲朋,于是又转而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岁末年关,白居易却归期不定,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音讯全无;更像生病的飞鹤,纵然经常眺望京城,却因为远隔千里,而不能看见长安的宫阙。“离鸿”“病鹤”,都形象地刻画出白居易处境之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忘年之交的关心。诗人还是希望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更不可沉迷于佛禅,而忘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莫谩拘牵雨花社”,这一句也化用典故。梁武帝时,曾有云光法师讲经于雨花社,并有幸获得天雨赐花。白居易好佛,故此句劝其不要拘牵于浮屠,从而消磨了锐气。最后一句“青云依旧是前途”,既是对白居易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和鼓舞。诗人热心地开解对方,虽然身处困境,但前途远大,不可荒废一日。白居易若读到这首诗,也一定会感怀于这番深情。杨巨源的这首七律措辞委婉,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意。诗人欣赏白居易的不凡才华,也为其坎坷的遭遇而感到不平。全篇虽然没有滚烫的话语,却充满温情,人生若能有这样的知己,夫复何求!请在理解正文、结合注释并联系题干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夸赞中有宽慰思念中有同情劝告莫沉湎于佛事,鼓励前途青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精做试题√选项中说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天涯若比邻”之意属于穿凿附会,理解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读懂读透题目的意旨是解题的关键,这道题尤其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我们要特别琢磨“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这不同于“含有”或“表达了”,这个“已包含”暗示着整首诗多处表达“劝告”之意,只是这一句比较“委婉”,这样就要作如下思考:第二句是不是有委婉劝告的意思,还有哪些诗句在劝告友人,劝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直接显豁的表达,这一句与其他的劝告诗句又有什么关系。第二句的字面意思是,东晋惠远高僧修行的东林寺你去住过了吗?言外之意,你经常与东林寺的僧人在一起。颔联用美景宽慰对方。尾联照应东林寺,劝告友人东林虽好,但还要以前途为重;佛教虽可以使人超脱苦难,但不可忘却再上青云的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