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月份语文月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答案】
1. 呵 fēn
2. 甲[,] 乙[、]
3.A
4. 第①句在“程度深”后面加上“的趋势”; 第③句“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位置互换。
5.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古文参考答案:
6. 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 文章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了儿童的智慧。
B. 友人迟到后非但不认错,反而责骂陈太丘。
C.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体现了他的机智和正直。
D. 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元方对父亲被友人责骂的极度愤怒。(有误,此句更多表现了元方对友人无礼行为的不满和自尊。)
8.元方为何“入门不顾”?这反映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元方“入门不顾”是因为他对友人的无信无礼行为感到不满和失望,选择用行动表达他的态度和立场。这反映了元方方正不阿、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9. D 10.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1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担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C
①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种植区域更广。②食用更方便,脱壳可直接煮食。③产量高,能供养大量人口。
2024 年我国稻谷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小麦和豆类;豆类的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低于稻谷和小麦;小麦的播种面积和稻谷接近,但总产量明显低于稻谷;三种作物中,稻谷的种植效益最高。
(刚与家人分伙的时候,)感到自由快乐。 (分伙半个月后)“我既委屈又自责”。(意思对即可)
动作描写,“翻”“竖”“挡”“吞”等动词生动刻画了与家人分伙后生病,我感到委屈,但又不愿让家人知道的心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放松的心情写作沐浴在阳光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深刻理解到一家人的含义后轻松的心情,以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温馨和温暖(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示例:母亲是个关爱子女,又善于维护子女自尊的人。母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愿意让孩子碰壁再回心转意。当我那天没有东西吃,又不愿上家里饭桌吃饭时,母亲没有强拉,而是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开放性题目,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
C
21(1) 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背出《鉴略》才准去看。后来去看戏的热闹对我也没什么大意思了;常存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但结果总是“差不多”; 《陶庵梦忆》里祷雨迎龙王的盛举,早已同明社一同消灭了;很想生场大病,使我母亲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
(2) 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老师读书时,画画儿,描绣像。
22.综合实践【答案】
(1)例:友谊的诗词(警句)等,与主题相关联即可
(2)开场白所讲的内容要紧扣“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并且具体指明活动的意义,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语意通顺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语言表达时,首先要有称谓和问候语(袁老师,您好!),然后要表明自己的来意和期望,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身份,注意礼貌用语。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德惠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练习
七年级语文答题卡
1.(1分)
hē 护 氛围( )
2.甲[ ]乙[ ](1分)
3.( )(1分)
4.(4分)
①句
③句
5.(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6.( )(2分)
7.(2分)
8.(3分)
9.( )(2分)
10.(3分)
11.(3分)
12.( )(2分)
13.(3分)
14.(至少写出两点)(3分)
15.(2分)
盼望独立 心理受到温暖。
16.(3分)
17.(3分)
18.(3分)
19.(3分)
20.( )(4分)
21.(4分)
22.(1)(2分)
(2)(4分)
(3)(4分)
23.作文德惠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九月份月考
七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7 分)
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②调查显示[甲 ]课业负担重[乙 ]户外活动少及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③( )努力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 )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我们要从多层面关注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营造“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重视”的良好氛围。④社会要通过广泛宣传健康的用眼知识,组织医疗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做视力监测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近视防控体系。学校要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家长要引导孩子少看电视、少用手机,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hē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1.根据拼音在“________”里填写汉字;给加点字在括号里填写注音。(1分)
hē 护 氛围( )
2.文中[ ]处填写合适的标点符号:甲[ ]乙[ ](1分)
3.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是( )(1分)
A.既要……也要…… B.只有……才能…… C.只要……就能…… D.既然……就能……
4.文中画横线的①③两处病句,请进行简明修改。(4分)
①句
③句
5.小明想在“真情告白”中引用一些古诗名句,请你帮他补写。(8分)
母亲的胸怀如大海般宽广,正如曹操在《观沧海》所说,“① ,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它能够包容儿女的一切。母爱是儿女生活的力量,在“③ ,④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旅途奔波中,有母爱陪伴,游子不再孤单。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⑤ ,⑥ ”表达思乡之情,其中一定有对母亲绵长的思念。李白用“⑦ ,⑧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朋友的牵挂,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只会更强烈,更持久。
二、阅读(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 6~8 题。(7 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了儿童的智慧。
B. 友人迟到后非但不认错,反而责骂陈太丘。
C.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体现了他的机智和正直。
D. 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元方对父亲被友人责骂的极度愤怒。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元方为何“入门不顾”?这反映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 9~11 题。(8 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9.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友人来过( )(2分)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拜访,探望
10.翻译句子: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3分)
1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3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14 题。(8 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摘编自《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①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②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4年中国稻谷、小麦、豆类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播种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
稻谷 29006.9 20753.5 7154.7
小麦 23578.4 14009.9 5939.6
豆类 11822.0 2362.8 1998.6
12.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D.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13.材料一提到“水稻比小麦占优势”,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水稻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4.观察材料三的统计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出两点)(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9 题。(14 分)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5.“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盼望独立 心理受到温暖。(2分)
16.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17.谈谈你对第8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3分)
18.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3分)
19.读完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五)整本书阅读(8 分)
20.下列关于《朝花夕拾》这部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却先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D.《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并时不时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予以嘲讽。
21.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哪些事物感到好奇、充满兴趣,又有哪些心愿未能满足,留下了遗憾呢?请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4分)
篇目 童年的“趣” 童年的“憾”
《狗·猫·鼠》 饲养可爱的隐鼠,听祖母讲猫和老虎的故事。 想有只小墨猴可得不到;可爱的隐鼠被阿长踏死;想看“老鼠成亲”却只看见几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
《五猖会》 盼望迎神赛会。赛会上“高跷”“抬阁”“马头”等,都让我兴趣盎然。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离开百草园进入书塾读书;三味书屋学习内容的局限与枯燥。
三、综合实践(10 分)
22.七年级某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之前,班级为此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其中小标题有:《相处之道》《名人间的友谊故事》,请你为此再拟一个小标题。(2分)
(2)同学们一致推选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作为主持人的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4分)
(3)班委想邀请本校心理咨询室的袁老师参加,大家一致推荐你去邀请,你会对袁老师这样说:“ ”。(4分)
四、写作(50 分)
23.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 分)
作文(1)我们沿着时光隧道,走过亮闪闪的小学六年,迈入了初中的门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的遇见,也许你遇见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一个重要的朋友,一件触动心灵的事,一本让你成长的书籍,一处经常流连的风景……
请你以《遇见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题目补充完整,用一件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作文(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当你跨进新校园的大门,一段崭新的旅程已然开启。回望成长路上,总有一些回忆会让你心头一暖:或许是某个难忘的瞬间,比如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时;或许是某个重要的人,比如雨中为你撑伞的老师;又或是某个有意义的地方,比如老屋门前的梧桐树下……这些珍贵的记忆,如同藏在心底的烛光,永远温暖着你。
请以“往事依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