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2024-2025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小思同学积累的文学文化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人们尊称为圣人。他的弟子也很厉害,像曾子、孟子等,也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里“子”都不是他们的名字。
B.《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
C.《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律诗。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D.古人称谓通常有谦称与尊称的区别,例如“敝人”“家慈”“愚兄”是谦称,“令尊”“贤弟”“大兄”是尊称。
二、名句名篇默写
2.围绕古今经典文化,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积累和感悟。请你根据语境,将其补充完整。
小莱:我从经典诗文中感受着不一样的山河气象。有大海“水何澹澹,(1) ”(《观沧海》)的辽阔和威严,也有大漠“(2)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苍茫;有“(3)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春之热烈,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4) ”(《峨眉山月歌》)的秋之明朗。
小语:我读出了古人寄托在诗中的丰富情感。例如,从“(5) , ”(《天净沙·秋思》)中读出了一个漂泊的游子的乡愁;从“我寄愁心与明月,(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小研:经典作品中不乏“鸣蝉在树叶里长吟,(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细致的观察;更有启迪我们的哲思,我们书社的名字“时习”就出自《论语》“(8) , ?”它启发我们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做人的道理,都要在实践中加以温习。
三、名著阅读
3.“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朝花夕拾》一书中不乏“热心”的人。“时习书社”开展以“热心”为话题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小语同学制作了阅读卡,请帮他完善。
话题 摘录 梳理
热心 【摘录一】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问。……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1)这一情节说的是“我”在日本仙台学医时, (人名)给我添改讲义。
【摘录二】 (父亲去世后)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2)这段文字选自这部名著中的《 》,这段文字写的是 的情节。
【摘录三】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他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3)文段中的“他”是 (人名),写了他热心革命、并且参与其中的情节。他最后因 而死。
思考探究 (4)摘录材料都与“热心”有关,但“热心”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是不同的。【摘录一】中“热心”表现出他 ;【摘录二】中的“热心”则表现了人物 的特点;【摘录三】从人物对革命的“热心”中,能读出他是个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四、基础知识综合
4.书社开展古邑莱州研学活动,小莱和小文各写了一篇活动笔记与你分享。
【甲】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菜”,这里是连苏轼都忍不住赞美的地方——千年古邑莱州。六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中,莱州先后成为郡、州所在地,明朝时升莱州为府。大自然从不lìn( )啬对它的偏爱:三山观潮、大基鸣泉、寒同仙洞、圣水丹霞、海庙画壁等八大历史名景有震撼人心的美。
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蓝关戏、莱州草辫、掖县滑石雕刻、吴式太极拳、莱州毛笔、莱州面塑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名录。
东莱古邑,人文荟萃。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珠算创始人徐岳、明代重臣毛纪、掖县共产党组织创始人郑耀南、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弘扬和传承莱州文化,使它展览出永恒的魅力。
研学体验官:小莱
【乙】
东莱郡的圣山,状元郎的手中笔。这里是我的家乡——山东莱州,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每条大街小巷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喝一碗热腾腾的羊汤,整个人由内到外都温暖舒服①咬一口甜丝丝的柿子,脆生生的,满口生津。慢品这烟火人间,心灵便有了着( )落。春日漫步月季园,百花盛开,______(A.花团锦簇 B.花枝招展);秋日登临寒同山,枫叶似火,层林尽染。这里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这就是我的家乡,它可以青山碧海,也可以灿若霓虹。
研学体验官:小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lìn( )啬 着( )落
(2)给【乙】文划线句子①处加上标点符号。
(3)为【乙】文划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填序号即可)
(4)【甲】文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五、现代文阅读
5.课内文段阅读
A“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B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文段中“扑过来”是对母亲的 描写,从中能读出母亲 的心情;划线A句是 描写,母亲“总是这么说”的目的是 。
(2)划线B处运用了 修辞手法,“好好儿活”可以理解为 。
小镇的秋
廖志江
①小镇坐落在江边。说是江,其实只不过是一条小河而已。
②小镇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才初秋,镇溪河两岸的树叶就纷纷泛黄了,而屹立在小镇街头那棵古老的黄葛树仍然枝叶繁茂,没有一点秋的凋零与落寞!黄葛树的根深深地扎在河岸那片浅滩之中,历经冗长的岁月和风雨的侵蚀,粗壮的树身已经向镇溪河倾斜了些许。墨绿的树影完全倒映在绿水之中,秋风掠过,树影随着细细的波浪轻轻柔柔地翻滚着,但却误惊了礁石上那几只专注打扮的白鹤,纷纷扑打着翅膀,嘎嘎地飞走了。
③秋天,小镇的雾特别多。站在离小镇不远的熊山坡岭,远远眺望,小镇完全被笼罩在了白茫茫的雾色之中。秋天的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凌厉,直到临近中午,才艰难的、徐徐地拨开云雾,穿透出来,但还挂着一层淡淡的朦胧,就像小镇娇柔漂亮的新娘,不肯掀掉头上的纱巾般的怯羞。
④一阵秋风把太阳朦胧的面纱拂去,天空更高更蓝了。沐浴在秋日阳光中的小镇,色彩很绚丽。有蓝蓝的天、碧绿的河水、青色的瓦、白色的墙、屋檐下金黄色的玉米、红红的辣椒,还有枝头那淡黄色的桂花,都呈现在秋天柔柔的阳光之中,一切竟是那么安详!
⑤然而,秋雨之中的小镇是更惹人喜爱的。秋天的雨总是那么细,那么柔,又有点显得那么惆怅!A秋雨密密斜斜地落在行人的衣襟上,轻轻地飘在脸上,有点冰凉又有点酥痒的感觉。
⑥在秋雨的笼罩下,小镇的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湿漉漉的美人蕉,湿漉漉的石拱桥,湿漉漉的瓦,湿漉漉的行人,还有湿漉漉的黄葛树伴着潺潺的河水在沙沙作响。秋雨中的小镇,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和泥土的芬芳。没有任何雨具,慢悠悠地行走在小镇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任由那秋雨洗去一身的疲惫。不知何时,屋檐下已经挂起了雨滴,滴滴答答的,像小镇被匆匆敲走的岁月。B感叹之余,徐徐秋风把一阵清香送入鼻中,那是小镇特有的小吃——绿豆粑的味道。
⑦迈入老店,灶堂里的火焰呼呼地向锅底蹿动着,绿豆粑也在滚烫的菜籽油中滋滋地翻滚着,香味是越来越浓,简直沁人心脾,食欲也在不停地膨胀。忍不住坐下来,在绵绵秋雨中慢慢品尝这份故乡独特的味道!
⑧撑开雨具,漫步在秋天小镇古老的街道中,一切竟是那么惬意。随便找一家简易的茶馆坐下。茶馆老式古朴的建筑,简陋的桌椅,普通的茶具,廉价的茶叶。这一刻,仿佛心也得到了归宿。没有了喧哗,也没有了浮躁,只是细细地品着这份秋雨中独特的恬静。
⑨小镇的街道很小,也不长,铺面也不多。烟雨朦胧下的街道冷清了许多。茶馆对面的那家最为经济的理发店,六十多岁的店主正斜躺在竹椅上打着盹儿。还有巷子里的那家小酒馆里,两个老者正一边饮酒一边对弈。整个小镇在绵绵秋雨中竟是那么______。
⑩是的,在这浮躁、惆怅的秋日里,不妨去小镇走一走!
(有删改)
6.文章先描写了秋季小镇最有特征的树,然后依次写了秋季里 的小镇、阳光中的小镇、然后重点写了 中的小镇。
7.请在第⑨段末尾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四字词语。
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拱桥、白鹤、美人蕉,细雨霏霏桂花香气飘……作者抓住小镇的特点和秋的独特,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生动、亲近,而且诗意。
B.文章美中不足的是,写“小镇的秋”主要写景致即可,第⑨段是多余之笔,应该删去。
C.第⑤段划线A句表现了秋雨细、密、柔的特点,“冰凉”“酥痒”两个词从触觉角度来写感受,多角度呈现小镇秋雨的魅力。
D.第⑥段划线B句写绿豆粑的清香,目的是引出下文对小镇“味道”的描写,过渡衔接自然巧妙。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夜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A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B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也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被经常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10.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理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
第三盏 女同学 ②
11.品味第④段划线A处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1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相思与爱恋,文章通过描绘“灯如红豆”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B.文中“灯”贯穿全文,灯光在这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照明,更是情感上的寄托,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情感的桥梁。
C.第④段划线B处“搂住”一词,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D.文章语言华丽动人,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六、诗歌鉴赏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赞叹陶渊明屋舍外所种秋菊之多,花开之盛,环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情愉悦。
B.一、二句各有一个“绕”字。第一个“绕”描绘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第二个“绕”描述了诗人赏菊时流连忘返的情景。
C.第三、四句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
D.整首诗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构思新颖自然,笔法巧妙。读来意趣盎然,富有感染力。
15.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公仪休相鲁①而嗜②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③不受。其弟谏曰:“夫子④嗜鱼而不受者,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⑤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⑥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⑦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仪休嗜鱼》
【注】①相鲁:做鲁国宰相。②嗜:喜欢。③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④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⑤下人:退让别人,不敢责求别人。⑥枉:歪曲。⑦恃:依靠。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饭疏食( ) (2)三军可夺帅也( )
(3)仁在其中矣( ) (4)故不受也( )
17.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夫子嗜鱼而不受
B.曲肱而枕之 有下人之色
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弟谏曰
D.可以为师矣 匹夫不可夺志也
19.翻译句子。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0.根据文意推测,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 。
八、作文
21.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百草园的泥墙根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海伦凯勒来说,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和提示:(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2)写出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6)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B
2. 山岛竦峙 回乐烽前沙似雪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随君直到夜郎西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3. 藤野先生 《琐记》 衍太太怂恿我偷家里的东西 范爱农 落水(溺水) 关心、爱护学生 表里不一,心术不正
4.(1) 吝 zhuó
(2);或分号
(3)A
(4)①将“弘扬和传承”修改为“传承和弘扬”
②将“展览”修改为“展现”(或“呈现”“展示”等)
5.(1) 动作 急切地想保护儿子、心疼儿子 语言 希望儿子早一点从看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萌生活下去的信念
(2) 反复 坚强地面对苦难,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6. 雾气(色) 秋雨 7.悠然自得(大意对即可) 8.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凌厉”“拨开”赋予了阳光以人的情态、动作,又把阳光比作怯羞的新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镇的雾多、散得慢,薄雾中的阳光淡淡的、朦胧的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9.B
10. 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11.“攥住”即紧紧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12.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13.D
14.A 15.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之情。
16. 吃 改变 仁德 所以 17.C 18.D 19.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 20.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21.例文:
记忆里的芬芳
如果花的芬芳是无比温暖的,是沁人心脾的,那么我的记忆里,将会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在记忆的百花园中,那朵最美丽、最芬芳的花一直怒放着。它的香气透露出一种神圣而伟大的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小时候,我最盼着槐花盛开的季节。老屋旁的槐树像是被施了魔法,一夜间就挂满了雪白的花串,微风轻轻一吹,花瓣簌簌飘落,铺满一地碎玉,也把芬芳送进每一个角落。奶奶会搬来竹椅,拿着长长的竹竿,轻轻敲打枝头,洁白的槐花便像雪花般纷纷落下,我在一旁兴奋地用竹匾去接,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
“别急,慢些接。”奶奶笑着嗔怪,眼角的皱纹都漾着温柔。接着,奶奶把槐花洗净,和上面粉,添上些盐和香油,在锅里慢慢烙成槐花饼。饼在锅里滋滋冒油,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屋子,那是我童年最爱的味道,是记忆里挥之不去的芬芳。
后来我进城读书,学业渐渐忙碌,回老屋的次数越来越少。可每次回去,奶奶总会提前备好槐花饼,哪怕不是槐花盛开的季节,她也会去市场仔细挑选新鲜的槐花,念叨着“咱孙女就爱吃这个”。咬一口温热的槐花饼,熟悉的芬芳在舌尖散开,奶奶坐在对面,看着我吃,眼神里满是满足。
去年春天,槐树依旧繁花满枝,奶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如今,又到槐花飘香时,我独自来到老屋,槐花依旧如雪,可竹椅空了,竹竿也落满灰尘。我捡起一朵槐花,放在鼻尖轻嗅,那缕芬芳依旧清甜,就像奶奶从未离开,她的爱与温暖,永远藏在这槐花的香气里,藏在我记忆最深处。
风轻轻吹过,槐花纷纷扬扬,我知道,这记忆里的芬芳,会伴着我走过漫长岁月,让我在每一个思念的时刻,都能感受到奶奶的爱,那般温柔,那般绵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