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5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5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我们总在接收世界的馈赠:阳光的恩泽,风暴的洗礼,玫瑰的芬芳,荆棘的刺痛。有人将生命视作被动的容器,有人却在馈赠中铸就灵魂的铠甲。英国作家狄更斯及其笔下的大卫 科波菲尔将人生的荆棘化作成长的契机,与苦难和解,颇有精神力量。正如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腐烂的泥土里开出成长的花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
不幸的童年 冷酷的社会
狄更斯1812年出身于社会底层,祖父母都是佣人。父亲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在狄更斯12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住进了债务人监狱。当时,仅上了2年小学的狄更斯就不得已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2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4年。15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6月9日,因患脑溢血逝世。
课前预习
作品介绍
主要作品
《雾都孤儿》
(1838)
《老古玩店》
(1841)
《董贝父子》
(1848)
《大卫·科波菲尔》
(1850)
《艰难时代》
(1854)
《双城记》
(1859)
《远大前程》
(1861)
《匹克威克外传》
(1837)
狄更斯的书写人生
课前预习
作品介绍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大卫·科波菲尔》介绍
课前预习
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大卫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母亲生病去世,大卫又被继父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因不堪忍受虐待和羞辱,他决计逃跑,去寻找住在多佛的贝特西姨婆。姨婆收养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坎特伯雷学校。毕业后,大卫决定做一个代诉人,进入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当学徒。可姨婆突然破产,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大卫找了个秘书工作,又学习速记,给一家《晨报》报道国会的辩论,同时开始写作。最后大卫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和爱格妮斯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一读:读准字音
咄咄(duō) 污垢(gòu)   颤抖(chàn)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zuó mo) 邋遢(lā ta)
慰藉(jiè) 褴褛(lán lǚ) 誊写(ténɡ) 铁蒺藜(jí li)
活动:梳理情节
文中讲述了“我”的哪些经历和见闻?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1-5段 )“我”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 6-23段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52-54段)“我”有了新住所,米考伯先渡过危急关头。
大卫成长困境
阅读课文,看看大卫遭遇了怎样的困境,这些又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可以从身与心两方面去归纳。
文本分析之成长困境
(段1)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十岁
家产被占,遭继父遗弃。
没有救助与关怀、社会的现实和冷漠。
大卫被继父遗弃、被迫失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成长遭遇困境。
大卫成长困境:所在的环境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弯弯曲曲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紧靠码头处,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见到的完全一样。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大卫成长困境:所做的事情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跟各色人都有生意上的往来,不过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给一些邮船供应葡萄酒和烈性酒。我现在已经记不起这些船主要开往什么地方,不过我想,其中有些是开往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我现在还记得,这种买卖的结果之一是有了许多空瓶子。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繁重的劳动
大卫成长困境:所交往的人
连我在内,我们一共三四个人。……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说,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说,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受洗礼时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成长路上遇到的人:继父谋得斯通
“……教育是很费钱的。而且即使不费钱,我能供得起,我也认为,继续上学对你毫无益处。你的前途是,自己到社会上去奋斗,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第十章·遭受遗弃》
大卫成长困境
这样的生活对大卫有着怎样的影响?
试从文中找到体现其精神处境的部分。
大卫成长困境:心灵的痛苦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痛苦、绝望、羞辱
大卫成长困境:心灵的痛苦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不过,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我感到自己的变化只有两点:第一,我变得更加褴褛了;第二,米考伯夫妇的事,现在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重压在我的心头了。……当时我通常在六点钟起床,在去监狱前的这段时间,我就在街上溜达。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者趴在桥栏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
屈辱、落魄、孤独
形 象
小 结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孤苦弱小、渴望梦想而痛苦寂寞,尽管身心皆处困境,但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的人物。
成长困境中大卫的形象
(从绝望、迷惘到自食其力。)
(从弱小无助到关心并帮助他人……。)
将苦难熬成一剂解忧良方,内心越加强大,未来越加美好!
大卫自身的成长——心灵成长
谁在影响着大卫的成长?
谁同样陷入了困境?
文本分析之人物形象
米考伯的衣着外貌:经济拮据,爱慕虚荣,装作文雅气派。
……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第6段)
外貌描写(容貌、衣着打扮)
(第8段)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
米考伯先生
(提示:圈划批注,可以对人物的外貌、习惯性的语言和动作等多加关注。)
米考伯的语言:爱拿腔调、热心善良。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似乎还有困难,”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太好了。
语言描写
(第8、10、14、16、17段)
米考伯先生
侧面描写(“我”心理)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动作描写
米考伯的行为举止:装模作样。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要儿在喂奶。
米考伯的居住环境:装作体面。
(第21段)
(第24段)
米考伯先生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米考伯的性格特点:乐观自在。
米考伯先生
(第32段)
同处困境下,大卫与米考伯夫妇,谁更像是孩子?
10岁的大卫需要成长,你觉得米考伯夫妇需要成长吗?
大 卫——孩子——受困痛苦——认识清醒,自力更生。
——寻求改变的强烈愿望。
米考伯——成人——受困痛苦——爱慕虚荣、挥霍享受。
——乐天知命,幻想走运。
大卫的处境令人同情,米考伯夫妇俩不切实际的行为举止虽滑稽可笑,更令人心酸。
米考伯先生是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先生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他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一词被收入英语词典,意思是“无所作为、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Micawberism)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不仅存在于书里,更存在于当时的英国社会中,他们绝不仅仅是个例,也不会少见。经典的文学形象总能有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意义。
阿Q精神与米考伯(思考二者的异同)
当然,在困境下,我们有时是不是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米考伯哲学?所以,还有人说“人人心里都应该住着一个米考伯”你认同这句话的观点吗?看来米考伯主义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米考伯太太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第26段)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第28段)
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与肤浅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作者是怎样塑造米考伯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第32段)
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盲目乐观、安于现状、不懂持家、挥霍无度。
动作描写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第36段)
“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第41段)
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心地善良、自尊自重。
语言描写
……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第51段)
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侧面描写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①乐观坚强,爱慕虚荣,喜欢享受。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②自尊自重,尽心持家。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③对爱忠诚,深爱丈夫。米考伯被抓进监狱,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但米考伯太太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后来还去监狱陪伴米考伯。
要面子,爱虚荣。
小结形象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却又喜好享受、热心善良却却又爱慕虚荣、乐观自在却又不切实际、缺乏责任心、滑稽可笑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太太是个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但是善良,乐善好施,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的下层小人物的形象。
探究米考伯夫妇的形象缘由
人生困境:
负债破产的经济困境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
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
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社会繁荣下隐藏着 、 、 的问题……
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处境
社 会
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
贫富差距悬殊、腐朽落后的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万能而又万恶的金钱、财产所引起的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失业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双城记》
当时的英国社会更需改变与成长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时代背景:
社会底层
小人物
遭遇凄惨
小说生活场景:
这是一个
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
最坏的时代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双城记》
当时的英国社会更需改变与成长
狄更斯晚年回忆:我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史如此巨大,即便到了现在,我已出了名,受到别人敬爱,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仍然忘掉我有爱妻和娇女, 甚至忘掉自己已成人 ,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段岁月中了。
——约翰 福特《查尔斯 狄更斯传》
①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②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书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形象
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可是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 这是为什么?
这世界已经够冷
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善与爱
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会给深陷成长困境的大卫带来了哪些影响?
1. 乐 观
2.善与爱
3.理财观
4.婚恋观
……
精神上影响我:乐观
行动上帮助我:善良
怀有感恩

米考伯夫妇
同情遭遇
(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大卫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①对底层民众患难与共、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②对悲惨境遇却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自强不息的赞美;
③对身处困境依然不失善良的生命底色的讴歌;
( ④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
除了批判当时社会状况,狄更斯还想借《大卫 科波菲尔》传达什么?
小结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决不可卑鄙自私。
决不可弄虚作假。
决不可残酷无情。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良知。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揭恶扬善。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 ——托尔斯泰
人物塑造的技法
人物漫画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了解“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对于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夸张,评论家褒贬不一。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狄更斯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却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的吗?塑造“扁平人物”有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类与价值的?请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你会想到谁?
如:别里科夫与林冲
扁平人物:真实?类型化?只有一种性格?简单?有深度?有价值?逊色于圆形人物?扁平、圆形划分合理?……
作者是怎样来讲故事的?(叙述特点、技巧)
1.叙述顺序、线索
(顺序:时间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线索:人、物、事 )
2.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口吻、语调)
(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以及某些特殊视角。)
3.叙述手法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情节布局等等。)
探究小说叙述的特点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视角是?有什么好处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融进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丰富小说情节。
③便于更直观地塑造“我”这样一个懵懂、悲惨却自主自强、积极向上的童工形象,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
④便于直接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自主思考
特 点
类 别
第三人称1.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2.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3.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二人称1.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2.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3.便于感情交流。
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1.真实亲切,2.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3.便于抒发感情。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赏析第二段环境描写,思考作者想借此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本身)
2、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指向情节)
3、人物: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4、主题: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5、读者:吸读/引思 (指向读者)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选文以“我”——十岁的儿童对伙伴的观察、对米考伯一家的认识、对霍普金斯船长一家的留意来叙述。使小说更具浓郁的主观色彩,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更真挚动人,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更具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2.善用夸张勾勒漫画式的人物,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米考伯先生的衣服上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外套的前襟上挂着只为装饰用的单片眼镜,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说起话来带着文雅的气派……这些都是上等人的体面和温文尔雅的表现。但他明明穷困潦倒,却要装作体面。其夸张的漫画式的外表与言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爱慕虚荣的性格。
4.对比手法鲜明
①科波菲尔的理想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科波菲尔是一个极有才华、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他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到处都是污垢和腐臭的地方,他每天干着枯燥的刷瓶子的工作。
②米考伯外在的考究和他陷入困境的生活。米考伯穿着考究,举止文雅,处处装作很体面的样子;但是他的住宅破破烂烂,生活一地鸡毛。
③米考伯夫妇的前后举止。米考伯夫妇总是破产,但却非常乐观。常因经济拮据而哭得肝肠寸断,却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乐观性格,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3.幽默诙谐的语言
尽管米考伯夫妇的悲惨遭遇令人忧心、同情,但故事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都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巧妙地避免了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
总结主题
小说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友谊的故事。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得过且过、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表达了对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的批判和对患难与共、善良真诚和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拓展积累——狄更斯经典语录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
3.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4.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继承来的酒席好吃得多。
小说成功刻画了负债累累却乐天知命的米考伯形象。这一特点与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当堂检测
相同点:
都是一种心理安慰法,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采取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
不同点:
“米考伯”主义得乐且乐,无所作为,爱慕虚荣,盲目乐观。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无底线的自宽自解,遭遇失败或受到屈辱不敢面对,而是自欺欺人。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