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3
张若虚笔下的月又是怎样的月呢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4
情境导入
语言构建与运用: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1
思维发展与提升:于诵读中体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
2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本诗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3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慨与联想。
4
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01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于《全唐诗》中录存的《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02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走进张若虚
02
评价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盛赞此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清末王闿运
闻一多
01
《春江花月夜》一诗经历坎坷。从唐到元被埋没了好几百年,直到明代才真正得到文坛的重视。
古今评说
反复诵读
感受意境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的美感。”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音韵之美。
皆似霰
xiàn
扁舟
piān
汀上白沙
tīng
捣衣砧
dǎo
zhēn
滟滟
yàn
纤尘
xiān
西斜
xiá
芳甸
diàn
青枫浦

碣石
jié
读准字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的美感。”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音韵之美。
明确:
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其中“月”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本诗按照月亮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即:月出—月悬—西斜—月落。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文本探究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月生
月悬
月斜
月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是诗之魂
分层品读
品味诗情
春江花月夜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再读这首诗,全诗可分为几大层次?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进行描绘。
景物美
从美景中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哲理美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情感美
月下之景
(1-8句)
月下之思
(9-16句)
月下之情
(17-36句)
再读这首诗,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景物美:
赏月下之景
(1-8)
春江花月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意境
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
空灵梦幻
情感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手法:从远到近、从大到小、动静结合、比喻

:诗人主观情感(情意)

意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可以是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
意 象
: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物象)
情意+物象=意象
知识拓展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短标题概括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花月图
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
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春江花月图
诗人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皎洁,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哲思美:
悟月下之思
(9-16)
悟月下之思: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诗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过渡句。
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①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
②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
③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
月下沉思图
悟月下之思:
尽管承认 “江月永恒,人生短暂” 的客观现实,但并未陷入悲观消极。一方面,“人生代代无穷已” 点明生命的 “传承性”—— 个体生命虽短,但人类族群在代代延续中获得了超越个体的 “永恒感”,如同江月照耀世代;
另一方面,诗人以 “月亮” 为媒介传递游子思妇的真情,即便相隔千里,月光仍能成为情感的 “信使”,这份 “跨越距离的相思” 让短暂的人生充满温情与意义,体现出诗人对 “生命价值”“人情之美” 的肯定,情感深沉而不悲戚,理性而有温度。
“江月永恒,人生短暂”,诗人悲观吗?
个体渺小、人生短暂
继而悲伤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照相似。
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哀而不伤
思考:你能想起哪些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诗句?试比较与本诗句的不同之处。
张若虚没有落入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而是翻出新意。
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小结: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张若虚没有落入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而是翻出新意。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但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美的历程》)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他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而是关注到整个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一种属于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感情基调——哀而不伤
情感美:
悟月下之情
(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情
思妇怀人
游子思归
总↓分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 上的游子。
“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1.总写游子思妇,你从诗中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运用了哪些手法?
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人世间共有的、普遍的离别相思之情。
总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白云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 (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
重点意象解读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扁舟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重点意象解读
扁舟:“漂泊”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一条扁舟,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例: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重点意象解读
扁舟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徘徊的月光,应该照耀在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梳妆台上。月光洒在玉门帘上,门帘翻卷,却卷不走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欲拂去月光却拂去又来。
这时相思之人共同望着月亮可是不能互通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去跟随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
思妇怀远图
【捣衣】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gǎo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 (称为 “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 “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 主题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重点意象解读
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也是信使,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
代称书信:“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人常把书信叠成鲤鱼形状。
重点意象解读
鸿雁
鲤鱼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古代书信称为“鱼雁”,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
重点意象解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淌,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在潇水湘江的离人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
游子思归图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前后意象区别: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游子思归图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游子思归图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游子思归图
品读诗情
课堂总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全诗小结
春江花月夜
审美鉴赏与创造:
今天我们循着月光的轨迹,在《春江花月夜》中完成了一场关于 “时间” 的漫游。从潮生时的月升,到孤悬夜空的皎皎孤月,再到西斜的落月,月亮的轨迹是时间的刻度,也是诗人心灵的旅程 —— 它始于对春江花月的纯粹凝视,升华为对 “江畔何人初见月” 的宇宙追问,又落回人间游子思妇的相思柔情,最终在 “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让个体的悲欢与永恒的自然相融。
张若虚用一首诗告诉我们:时间或许无情流逝,但当我们以美定格它、以情丰盈它、以思超越它,短暂的生命便能在天地间留下属于自己的诗签。就像这轮明月,千万年来起落不息,却总能照亮每一个追寻意义的灵魂。
课堂总结
审美鉴赏与创造:
1.李白托月寄情,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可随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 ”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鸿雁传书、鲤鱼传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典故。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就含有上述两个典故。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朗照开满鲜花的树林,恰似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尽显月夜花林之美的句子是:“ 月照花林皆似霰 。”
课堂练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
4.在写景抒情类作品中,“江”与“月”是一对常见的意象。《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通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营造出一个清明澄澈的纯净世界。
5.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顿生遐思冥想,追问道:“江畔何年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课堂练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
1.录制自己吟诵《春江花月夜》的音频,注意根据月亮轨迹(月升——月悬——月斜——月落)调整语气语调,在音频末尾附上1分钟的诵读心得。
2.仿写练笔:以“______(如晨雾、秋叶、灯火)里的时间”为题,模仿《春江花月夜》“景——情—— 思”的结构,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尝试用具体意象表现时间的流动。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