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突破困境,终将成长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理清小说情节。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
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艺术效果。
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 《双城记》
导 入
狄更斯到底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 从他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
文学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创作背景
不幸的童年 冷酷的社会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大卫科波菲尔》便是其中一部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的具有自传性质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文体常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
小说的自传性质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职业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在我所有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是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他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1850年)
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前情回顾
速读文本,梳理情节(独自谋生)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
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线索:“我”的所见所闻
节选部分,米考伯一家的遭遇是“我”搬去他家之后展现出来的,“我”是小说的线索。
撰写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档案
姓名 性别 国籍
年龄 身份 工资
住处 工作内容 工作环境 日常活动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10岁
孤儿、童工
6、7先令
米考伯家、监狱外不远的阁楼
检查、扔掉、洗刷、贴标签、塞木塞、封漆、盖印、装箱
潮湿阴暗,破旧腐烂,十分恶劣
街上闲逛游荡,与米考伯夫妇来往
梳理故事情节
要求:
1、具体分析困境
2、对成长的影响
3、概括性格特征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他在困境中经历了怎样的成长?通过在困境的表现,你看出了大卫怎样的形象特征?
文本研读
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完成下表。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
……
文中展现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身处困境(第2段)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又破又旧的房子
东奔西窜、吱吱乱叫的成群的灰色大老鼠
腐烂的地板和楼梯
到处的污垢和腐臭
身处困境(第3段)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身处困境(第4段)
人与人的交往(也就是人际关系),构成了极为重要的人物生存的空间。
——贫困的童工伙伴,落入社会底层。
成长困境: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我当时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残酷的现实却把他拉入社会的最底层,这些理想只能是幻想了
心处困境(第5段)
心处困境(第52段)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心灵的孤寂——关注“不应该”、“不结识”、“不交谈”。“不应该”让我们读出了强烈的不甘,而“不结识”、“不交谈”不是鄙视、瞧不起这些底层的,打工的孩子,而是不甘心一辈子永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在人生低谷里滑向更低处。
概括当下大卫陷入的困境


环境
内心
文本研读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绝望
不甘
孤独
文中展现
总的来说,“我”的童工生活很 。
悲苦
概括大卫的经历,并分析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经历一:
母亲去世后,大卫被谋得斯通先生送入货行当童工,与一群贫困的童工
影响:
①阶级意识的觉醒:大卫从贵族子弟沦为底层童工,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阶层的差异。这种落差让他意识到财富与地位的脆弱性,也激发了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②孤独与坚韧:在货行中,大卫缺乏关爱和指导,只能靠自己谋生。这种孤独的处境锻炼了他的独立性和忍耐力,但也让他对人性的冷漠感到痛苦。
概括大卫的经历,并分析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经历二:
米考伯先生因债务问题入狱,米考伯太太陷入贫困,但始终保持着体面和尊严。
影响:
对“体面”的理解。米考伯夫妇即使贫困仍努力维持尊严,这种矛盾的生活态度让大卫认识到社会对“体面”的荒谬要求,也启发他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对家庭观念的反思,米考伯夫妇的失败源于过度追求体面和社会地位,这与大卫后来追求真实自我形成对比。
概括大卫的经历,并分析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经历三:
大卫主动帮助米考伯太太处理财物,并在米考伯入狱后探望他,甚至与他们同住监狱附近。
影响:
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培养。大卫对米考伯一家的困境感同身受,并主动伸出援手。这体现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心,也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大卫·科波菲尔在工作、与朋友的相处中的心灵获得哪些成长?请以下列表格为支架进行梳理。
主要事件 事件梗概 人生成长
“我”到破败货行做童工
“我”到米考伯家做房客
“我”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
“我”到狱中探望米考伯
“我”搬家、经常探望米考伯一家
初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内心痛苦,心窝仿佛有一道裂口。
成长的起点
米考伯的尊重我,关爱我。
懂得了对关爱、温情予以回馈
关心米考伯一家的生计
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为米考伯先生的入狱而“心碎”;
为了与米考伯吃羊腰肉而借刀叉。
在苦难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
“我”在监狱附近租了房子,
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
学会珍惜患难之情,将苦难化作财富。
通过大卫在困境的表现,你看出了大卫怎样的形象特征?
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成长中
遇到的人
活动三
“我”遇到了哪些人?
昆宁先生(账房先生)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米考伯先生(房东)
米考伯太太(房东)
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
要求:
1、找出经典语段
2、点明描写手法
3、概括性格特征
全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米考伯夫妇形象,
请你从文章找出相关语段,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古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6段)
肖 像 描 写
长相滑稽,生活穷酸却极力利用手杖和眼镜来掩饰,体现其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16段)
语 言 描 写
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34段)......
说话爱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热心善良、体贴真诚
(盲目乐观、耽于幻想)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第34段: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
第45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动 作 描 写
(好面子、盲目乐观、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米考伯”甚至作为一个单词被收人普通的英语词典中,被称为“米考伯主义”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可见这个人物塑造之成功,其影响之大。
小结形象
米考伯特点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爱慕虚荣、滑稽可笑、盲目乐观、安于现状、不切实际的底层小人物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热心善良、乐观积极的可爱形象。
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喜欢沉湎往事、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和妥协,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
语言描写
米考伯太太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第26段)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第28段)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
“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第36-41段)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自尊自重。
语言描写
米考伯太太
(第32段)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
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的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
米考伯太太
(第51段)......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
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侧面描写
米考伯太太
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深爱丈夫,有情有义。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小结形象
米考伯太太特点
米考伯夫妇
爱慕虚荣
喜欢享受
缺乏责任心
真挚善良
乐观向上
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
这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从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2)从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
(3)从人物角度:①心情暗示 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4)从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从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6)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顾环境描写的作用
(1) 对货行的描写
a.自然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b.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c.社会环境方面: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d.主旨方面:揭示社会差异的悬殊,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环境描写
脏乱的环境,浓缩的时代
(2)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a.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b.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c.人物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3) 对监狱的描写
A.环境:突出了监狱的简陋。
B.人物: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C.主旨:歌颂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环境描写
思考: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有什么特点?
研读第一段,这几个“我”分别是什么时期的?
活动四 独特的视角 深刻的主题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
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叙述
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见闻以及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亲历者,故事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是人物烘托,“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有力地烘托了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4、“我”的艰辛的生活经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不少文学作品,喜欢使用孩童视角,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最后一课》等,结合本文说一说孩童视角的作用?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质朴平实;
(3)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4)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艺术手法 叙述特征
探究主题
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
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
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
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小说生活场景:
社会底层
小人物
遭遇凄惨
这是一个
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
最坏的时代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批判现实主义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小说还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狄更斯的笔在揭开社会不堪的伤疤的同时也点亮了人性的希望灯火。他让我们在惨淡无奈的社会现实之下依然能看见人性的美好。小说中米考伯夫妇、贝西姨婆、佩格蒂、海姆等人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真善美恰如暖阳一样照耀着大卫崎岖的人生道路,最终使大卫在历经重重困难后终于成长为一位正直、善良、富有责任感的作家。
课堂总结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托尔斯泰
我们要学习大卫奋发向上、永不放弃,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的乐观精神,如那逆风飞翔的蝶、永不弯曲的竹,向上而生,终遇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