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主观题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主观题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信息类文本主观题总结
——论述类常规题型“一大六小”
信息类主观题考情微观(2023-2025)
2023年新课标1卷: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3年新课标2卷: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信息概括
论证方法
作用题
论述侧重/异同点
信息类主观题考情微观(2023-2025)
2024年新课标1卷: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2024年新课标2卷: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结合修辞考察论证效果
启示类题目,注重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卷以整体的信息整合为主,考查学生对内容整体的掌握,注意答题要全面,不要缺点。
信息类主观题考情微观(2023-2025)
2025年新课标1卷: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与本文类似,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也把种树比作对待孩子,二者的养护理念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025年新课标2卷:
4.某中学实验室“注意事项”中有一条:“实验操作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请结合材料二,对这条表述加以评析。
5.学生写作有时存在用语造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狭隘理解“文采”,如过分追求辞藻华丽等。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在写作中避免这类不良文风。
考点变化趋势:2025年高考中,1卷主观题数量增加了一道,第3题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前后衔接的把握,本质依旧是内容的概括分析,同时1卷和2卷同时显示出信息类文本更加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将文本信息与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并将信息灵活运用到现实学习中。
论述类文本常规题型——一大六小
(一)论点题:
1、论点的位置
2、论点提出的方式
(二)论据题:
1、论据的类型
2、论据的用途和作用
(三)论证方法题:
七种论证方法及作用
(四)论证思路题:
1、四步走完美答题法
2、变式题类型
(五)论证结构题:
1、大结构——一本质两类型
2、小结构——五种类型
(六)论证侧重题:
上位词意识,求同存异
六小题
论点题
1、设问方式:材料一是如何提出论点的?/材料二开头有什么特点?
2、答题格式:
(1)是开宗明义观点在前,还是议论总结观点在后,或是勾连首尾观点在中
(2)论点提出的方式:
(一)立论文
①以设问/反问/疑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⑥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二)驳论文
先批驳错误观点,再提出自己观点
例1——标准格式
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
②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变式题——首段首句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三两则材料第1段的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第一段由现象引出话题(或由此及彼):由农业生产中的“内卷”现象引述到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并聚焦到教育领域“内卷化”这一话题。
②材料三第一段先破后立;先提出一些人对教育“内卷化”原因的看法,并对此予以批驳,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论据题
1、设问:材料一第3段讲述xx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答题格式:
(1)辨明论据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2)论据在议论中的作用:
①最重要作用:证明论点(分清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
②次重要作用:点明论述对象,明确论述起点
(3)论据呈现的特点:
①论据真实可靠;
②论据典型恰当;
③论据丰富多元。
例1——最重要
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提到宗教、道德,请简析其各自的论证作用。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手法,阐发艺术给人以超时间的体验的看法。
②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艺术的形式重于内容的观点。
例2——次重要
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引用的意图是点明论述的对象,以展开对章太炎“文学”概念的解说、分析和论证;②材料二引用的意图是明确论述的起点,从而引发对章太炎“文学”定义当代价值的阐述。
论证方法题
1、设问: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2、答题格式:
(1)辨明是何种论证方法
(2)用该论证方法想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3)作用和效果
①举例论证——使说理有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②对比论证——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③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象,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④类比论证——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观点
⑤因果论证——使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
⑥引用论证——使论证显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可信度
⑦引申论证——泼辣、犀利的语言,具有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例1——标准格式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①引用论证,引用古代关于宇宙观以及绘画见解来阐述自己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看法;
②对比论证,将中国绘画理论与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对比,突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特点;
③举例论证,以中国诗句为例,论证空间意识的美学特点;
④比喻论证,将虚实明暗的流动节奏比喻为决流之推波,行云之推月。
例2——变式题
材料一中数据较多,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什么?请举例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
①列举数据,直观而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如“到2030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6亿~0.8亿”,说明到2030年之后,我国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大;
②用作论据,强化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如“到2030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6亿~0.8亿”,证明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这一观点。
论据+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题
1、设问: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答题格式:
(1)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①立论文: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②驳论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主体采用哪种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综合式
(3)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最多四层、最少两层)
(4)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对比、比喻、类比、因果、引用、引申(假设)论证
3、论证思路题也叫说理步骤题
4、论证思路的变式题是行文脉络题(简化版,即只要答(3)即可)
例1——标准格式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
②先从社会现代转型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变化入手,提出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命题。
③接着通过举例的方式,分别从利用现代科技来修复保护传统文化、利用大众传媒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等三个角度,具体阐释了解决的方法。
例2——立论文:侧重内容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①首先,提出观点,《民法典》人格权单独成编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具有创新性;
②然后例举以往各国民法典人格权仅在民法典总则中规定;
③接着,对比论证人格权仍然是民事权利,只有通过对具体人格权的保护,才能够对完整的人格进行保护;
④最后重申观点。
例3——立论文:侧重结构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首先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再采用并列式结构,分析了其三大人文价值。
②材料二首先提出“北京奥运精神”这一主题,从底色,动力与共识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涵。
例4——驳论文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①文章一开始先破后立,提出了媒介娱乐的积极意义。
②然后从自身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了媒介走向市场的双重社会经济功能。
③接下来分析了媒介能够有效地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具有主体启蒙价值。
④最后指出媒介娱乐化,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变式题——行文脉络题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参考答案:
①首先,从自己常讲的三句话谈起,引出造园中的文人情趣;
②接着,以《容膝斋图》为例,指出文人园能反映文人对世界的态度;
③然后,以文征明为例,点明文人情趣能延续园林的精神生命;
④最后,总结提升,指明造园与造人的关系:造园依靠人的情趣,同时也在打造人的精神家园。
变式题的再变式——行文脉络题
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参考答案:
材料一:
①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
②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
③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
材料二:
①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
②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论证结构题
1、设问: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2、论证结构题是论证思路题的简化版(即只要答(1)(2)(3)即可)
3、答题格式:
(1)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①立论文: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②驳论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主体采用哪种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综合式
(3)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最多四层、最少两层)
例1——标准格式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式论证结构。
②文章首先从当今青年与网络密不可分的关系谈起,提出本文的论题“如何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让他们健康触网”;
③然后第二三自然段强调的是“网络综合管理”,对应论题“如何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
④第四五自然段强调的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问题,对应论题如何“健康触网”,
⑤形成总分模式的论证结构。
例2——标准格式
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都是总分关系。
②材料一第一段指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后果危害非常严重,然后从消弭历史认知、瓦解主流价值、动摇唯物史观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③材料二第一段指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是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然后从策略隐蔽化、观点碎片化、对象大众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论证侧重题
1、设问:两则材料侧重点有何不同/指出两则材料异同点
2、论证侧重题没有具体的答题格式,要随文作答
3、答题注意:
“论证侧重题”中必须要有“上位词”概念——即二次概括。
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以共同点为起点延伸与之相关的点,例如:两则材料都论述周杰伦,“周杰伦”就是起点词,它的上位词可以是“周杰伦的歌曲”“周杰伦的电影”等等,就可以找出材料的侧重点
例1——标准格式
同样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
②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例2——标准格式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写到了阅读过程中的感官体验,但两者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材料一侧重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纸质书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
材料二则侧重分析了相比于电子书大家更爱纸质书的原因。
一个大题
论证特色题
1、设问: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论证特色
2、这是信息类文本中最综合的题目,是最大的一个题(也叫论证特点题)
3、答题格式:
(1)论点的位置及论点提出的方式
(2)论据的类型、作用及特点
(3)论证结构
(4)论证思路
(5)论证方法
(6)论证语言
①用词的角度:衔接语,关联词,修饰词等的使用;
②句式的使用:反问句,感叹句等等;
③用词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严密性;
④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设问……
例1——标准格式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参考答案:
①论证方式:以设问开篇,提出全文论题。
②论证结构: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提出论题,然后从“破解传统密码”“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践行工匠精神”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尾段总说打造优秀文化创新类节目的途径和方法。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③论证方法: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④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如,“若一味迎合”“可能”等限定语的使用。 (或有文学性。如引用曹子建作品和《离骚》中诗句。或生动形象。如“包浆” “出圈”“炫技”等词语。
例2——标准格式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从论证方法看:材料一以例证法为要,列举戏曲表演形式和剧目加以论证;材料二以引证法为主,选用王国维、李渔的具体论述加以论证。
②从论证方式看:材料一以立论为主;材料二立论、驳论相结合,对两种美育目的分别加以辩证分析。③从论证结构看: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
例3——标准格式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参考答案:
①以问句开篇,引出人工智能是否导致技术性失业的论题;
②破立结合(边破边立),先否定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的观点,再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大批新岗位;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④论证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如"基本一致""很多""一些"等。
针对训练—山东济南开学摸底考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诗歌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便带上主观色彩。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经过诗人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其人格情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意趣各异的意象。例如“孤云”象征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之句;“停云”则寓有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诗中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一种物象的特征移用于另一种物象之上,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涉及“心”,而“心”本应附属于身体,但在李白诗中它被托付于明月,在杜甫笔下它系于孤舟之上。这些意象被赋予了“心”本无的特质。
诗人在创造意象时,可以以某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例如火炬是明亮的,但在“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中,“漆炬”这一意象却极为新奇——阴间的一切仿佛与人间颠倒,黑色的灯笼象征着死亡循环的延续。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4.①夸张物象某特点。②移用其他物象特点。③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意象。④借助谐音形成意象。
5.①“《诗》可以兴”指的是以意象(形象)为媒介,激发联想和感悟。②子贡由《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打磨器物的诗句,触类旁通,领悟到治学为人应精益求精的道理。③子夏由“绘事后素”即画画要先打素底才能上颜色,举一反三,领悟到先有仁德才能学礼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