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少之又少,更别提能在文学史上留名了,而有一位女性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留名青史,还被冠以“千古第一女词人”之称,你们知道这位女词人是谁吗?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了解作者生平际遇,理解词作背后的愁因。
3、学习李清照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学习叠词的特点。
4、品味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作者
简介
(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二人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文学知己与金石研究),两情相悦,真是才子佳人、天赐良缘,教科书式的爱情典范。
李清照大事记
18-42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夫妻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没有子嗣,凄然一身,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少历繁华
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
多悲叹身世,表现为思夫、思乡、思国
清新明快,细腻婉转
凄苦哀婉,深沉忧愤
前期
后期
南渡
《如梦令》《醉花阴》 《一剪梅》
《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飘零之苦
寡居之悲
亡国之恨
难以释怀的沉重心情
文学常识—易安体、婉约派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易安体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
文学常识—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创作
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作品。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丢失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词人尝尽颠沛流离的苦痛,写下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标题
解释
代表作品: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声声慢·开元盛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zhà)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zhǎn)/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cuì)/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章
诵读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
齐读并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整体感知
思考探究
怎样入愁
如何写愁
为何而愁
古典诗歌常见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正衬、反衬)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用典抒情
思考1:词人是如何写“愁”的呢?
活动:品味“愁”情
找出直接抒情的词句
找出词中写愁的意象

直接写愁
间接写愁
怎样写愁?
1、直接写“愁”
2、间接写“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借意象写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 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连用7组叠词,强化感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神态
环境
心情
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悲愁哀伤
(1)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2)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3)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多
愁深
直接抒情的句子
间接抒情
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思考二: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意象分析

三杯两盏淡酒
为何说是“淡酒”?
三杯两盏淡酒
为何说是“淡酒”?
  寒风急促,词人想借助淡酒来抵御寒冷却没有抵挡,愁云更浓重。饮酒不仅仅是要御寒, 饮酒更是为了浇愁,然而借酒消愁的结果往往是“愁更愁”。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同学们还能想到其他写酒的诗句吗?
“酒之淡”反衬“愁之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飞回。——杜甫
意象分析
急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
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③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意象分析
过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结论:“雁”有离愁的象征。
如何理解“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之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
今日之大雁:令人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和已经陷入敌手难以再回的故国。一切物是人非——大雁来年可飞回北方,词人却只能漂泊南方;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已经不在。
过雁象征离愁。音信之盼、离愁别恨、思乡念亲。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既是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如何
写愁
即菊花。不仅点明季节,表达孤独落寞之情。
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的寄托。
菊花凋谢,残英在地,堆积憔悴,憔悴的菊花正是憔悴的词人的写照;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想起了变老的容颜、流逝的青春、幸福的过往。黄花愈美丽,诗人愈伤怀。满地盛开的菊花正是词人愁心的体现。
梧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是一种阔叶植物,雨点打在叶片上,声音容易被人听见。秋天梧桐叶纷纷掉落,容易给人萧瑟、凄凉之感。
梧桐是忠贞爱情、高洁品质、凄凉的象征。
细雨
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绵绵的细雨就像词人细细密密的愁思,无穷无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A.既然是细雨,为何作者听得那么清楚?
意象分析
以动衬静,写出来环境之寂静,作者愁思不断,夜不能眠,听了一晚的夜打梧桐的声音,更生悲凉。
B.作者为何不说暴雨?
细雨绵长,细雨与愁绪相似。
如何
写愁
淡酒
晚风
雁过
黄花
梧桐
细雨
愁情太重
渲染愁情
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憔悴的容颜
牵愁惹恨
细雨愁思(丝)的象征
词中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情感
思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
如何
写愁
氛围: 冷清、凄苦、哀愁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绪
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为何生愁
18岁: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42岁: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46岁: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47岁: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48岁: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71岁: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国愁——亡国之恨

家愁——沦落之苦

情愁——孀居之悲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文章
总结
如何入愁
怎样写愁
为何而愁
巧用叠词,奠定基调
选用意象,借景抒情
丧夫之痛、亡国之恨
孀居之悲、流离之苦
全诗主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词围绕一个“愁”字,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反复描写、渲染,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