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圣人认为不精通《诗经》,便无法优雅表达;一开口,言辞便显粗俗。诗的语言,尽显谦逊君子、彬彬有礼的雅致之风。我们已经从《关雎》与《蒹葭》中,聆听了先民的歌声,感受了中国诗歌的源头之美。如今,让我们继续倾听先人心声,《芣苢》的旋律。
芣 苢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赏析诗歌中动词的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突破点二 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与欢欣。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
新知讲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
内容:
形式:
手法:
汉以前被称为 或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
诗歌
《诗》
《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复沓)
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
知识测试
收录
时期的诗歌
首。
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3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分为“风雅颂”三类,艺术手法为“赋比兴”,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新知讲解
《诗经》
·《诗经》的艺术特色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感很强,韵律整齐。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舒卷徐缓。
3.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这三个组成部分和“赋、比、兴”这三个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分为十五国风,其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风雅颂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创作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这三种手法往往互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郑风·子衿》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小雅·车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四言诗
创作背景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当时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 国风 周南》中的一首诗。
题目解读
芣苢(fú yǐ)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走进文本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快快来采摘。茂盛的车前草呀,快快来摘取。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有:取得。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颗一颗拾起来。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把一把的取下来。
①掇:拾取。
②捋:从茎上成把的取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茂盛的车前草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①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②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描述画面,再现劳动场景。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摘前的喜悦图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采摘时的竞技图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①运用“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
②用叠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劳动的场景明明只用6个动词就可以表现,本诗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作用:
①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②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委婉深长的韵味。
·思考:芣苢这首诗歌的六个动词可以调换位置吗?
①这首诗用句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
②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第三部分
品赏特色
这首诗美在哪里?
句式之美:
音韵之美:
用词之美:
形象之美:
四言、重章叠句
叠韵
采、有、掇、捋、袺、襭
平凡而快乐的劳动人民
请赏析本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四言句式且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①结构上
②手法上
采用了赋和叠韵的手法,铺陈直叙地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展现了欢快的劳动节奏,表现了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
请赏析本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③内容上
《芣苢》展现出妇女们劳动时欢乐的场景情景。想一想如果让你设计她们欢乐的场景,你会表现她们的哪些快乐?
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
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
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唱和之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赏景之“乐”
劳动之“乐”
收获之“乐”
第三部分
回顾总结
起:概括劳动场面
扬:具体采集劳动
收:满载而归的场面
劳动的热情和欢乐
芣 苢






重复叠唱,回环往复
层次划分
这是一曲颂扬集体劳作的赞歌,描绘了大众携手采摘芣苢的情景,映射出劳动者内心的愉悦。起初,诗中概述了采摘的过程,结尾则呈现出满载而返的喜悦,欢乐情绪随之显露。诗作不断重现劳动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劳动成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洋溢着对劳动的喜悦与热情。
主旨总结
艺术手法
1.赋的手法。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起因、地点、环境等,没有进行可以创作,而是直接吟唱劳动主题。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每句大体结构相同,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深长的韵味。
3.丰富的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