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导入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
沈英甲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了解通讯报道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学习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
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区分各类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 特点 初中学过的文章 本单元文章
消息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特写 不报道新闻全过程,只描绘片段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评论 新闻性、针对性、 思想性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通讯 展示新闻全过程, 完整、生动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 载战斗机首架成功着舰》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
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的类别:
新闻性、评论性、文学性。
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首先是“通讯”,具有新闻性。新闻性的核心是真实性,同时又讲究时效性。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的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体知识
认识人物通讯
写作
对象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认识人物通讯
结构
类型
传记式
特写式
群像式
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侧重于集中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某一侧面。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重在写人,读法指导
读标题,感知关键印象。
读事件,细探丰富形象。
读观点,体会报道立场。
字音
稻菽.(shū) 迄.今(qì) 籼.稻(xiān)
山麓.(lù) 田埂.(gěng) 掖.着(yē)
一蔸.(dōu) 籼粳.(jīng) 分蘖.(niè)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
解题
正标题
副标题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解题
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
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解题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
简要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赏析标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01
02
03
04
(实践是袁老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袁老的灵魂和本质)
(求实是袁老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袁老的心愿)
P50 课后学习提示:
年份 事件
1961年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 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 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1995年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1997年 培育出世界领先的“超级水稻”
至今 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本篇人物通讯的纵式结构(时间线)
读事件 筛选归纳信息
典型事件 人物品质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典型事件 人物品质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热爱农业、献身科研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工作态度和方法)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勇于创新(学术精神)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道德操守)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理想志向)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提出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②1997年,袁隆平选育超级杂交稻,引领新的“绿色革命”
小标题改为喜看天然杂交稻,喜看天然雄性不育株,驳斥三不稻,喜看超级杂交稻怎么样?
根据这几次“看稻”的新闻事实,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所以这几则文中的小标题,让我们体味除了时间之外,这几件典型事件紧紧聚焦在老人望向稻田的画面上,而从实践到真理,再指导实践,也是他一生求索的历程。
任务2: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本文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从作者角度要明白人物通讯“怎么写的?”
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内容丰富充实,主旨鲜明突出。(简答题答题可写:文中“xxx”使用了细节描写,丰富了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文中某件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细节描写
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细节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
文本分析
典型细节赏析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第一段
1.“跨”“迈”“蹲”“翻”等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2.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第六段
1.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袁隆平发现水稻后的激动心情,又一次的刻画出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而付出的努力。
2.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袁隆平对工作的由衷热爱及其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七段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数据的作用
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
问题
①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②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
作用: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既说明杂交水稻的优越性,又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归纳:
1.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2.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3.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4.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追梦者。
P50 课后学习提示:
1、现场采访所得。如2001年春节过后第二天,袁隆平在田间工作的情景,即是记者现场采访所见。
2、根据人物回忆所得。如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并做实验的过程应该来自于袁老的自述。
3、查阅资料所得。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面临的种种挑战、美国学者对他的评价等,应该来自于查阅资料。
P50 课后学习提示:
1、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第五段(指出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2、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第十一段(提示科学探索之艰难)
3、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第十八段
4、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第二十四段
5、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第三十五段(高度评价)
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内容选材:选取的是具体、典型的事例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人物形象:(1)运用典型的事件表现人物
(2)多方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3)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内心形象。
谋篇布局:(1)以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2)倒叙写法。
主旨意义: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人物新近行动表现人物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