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答案1. (1)染 润 (2)zhù mì (3)分号或; (4)B2. C3. 略4. (1)示例:书香伴我成长,阅读点亮人生;读书放飞梦想,拼搏成就未来;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开启知识的大门。(2)B(4)“吃橄榄”的方法指的是精读,即要反复琢磨,细细涵泳品味,追求透彻的理解;“吃甘蔗”的方法指的是略读(或跳读),即只求了解内容大意,汲取其精华,而放弃其余部分。5. 长妈妈 寿镜吾 父亲6.鲁迅先生的成长是充满爱的。年幼时,长妈妈关爱他,为他买来了《山海经》;在日本留学时,藤野先生给他悉心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使他终身难忘。(写出一个事例即可)7.《五猖会》示例 1:爸爸,鲁迅小时候在去看五猖会前也曾被父亲逼着背《鉴略》,虽然他当时按照要求背过了,可后来不仅丧失了看五猖会的兴趣,甚至连书中写的是什么内容也不记得了。这种机械式学习的方法不可取。等我回来后,再认认真真完成这套题,好吗?示例 2:爸爸,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中写童年时的他想去看赛会,然而,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但却对看会丧失了原先的热情,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您是不是也觉得这样不好?先让我去看片行吗?回来后我会认真地完成这套题的。8.凄清(孤寂、凄凉、冷清)9.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是除夕平添了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还有对年华易逝的悲哀。(写出两点即可)10. ①不久,一会儿 ②相比 ③正 ④全,都11. 公 徐 云/如 此/将 无 归12.(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2)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便仍然摇船向前(不停止)。13. 从甲文可以看到谢安是一个和蔼可亲,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 培养(教育),尊重晚辈的人;从乙文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结合文章内容,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常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出海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应声,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14. D15. 关键在于根植于民心,成为人民的节日(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比赛接地气,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地域荣誉感和参与感;比赛不涉及“假赌黑”,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情和支持。16. 政府牵头搭台,打造百姓身边的赛事(满足群众需求);将赛事下沉,丰富比赛体验感,进而引发球迷与球队的情感共鸣(激发社会参与);通过“一城一主场”的设计,让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借赛事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融入文化元素,成为展示城市风采的舞台);提升赛事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发掘市场活力)。17. (1)遮雨工具(用芭蕉叶送樱桃、包米饭)(2)进城求学时期(3)抚慰“我”思乡的情绪(或:缓解我的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时的精神慰藉;“我”思乡的情感载体/精神寄托)(4)为人们提供阴凉18.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清晨的雨丝比作一条时间的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乡愁的绵长/绵绵不尽(或:雨丝将故乡、童年与现在的“我”相连;或:雨丝将“我”和故乡的情感联系具象化/视觉化呈现);表达了“我”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19. ①在物质层面能为人们提供实用价值(用途广泛、实用性强)/草木直接用于生活需求/是人们生活的帮手,像朋友一样无私给予/作为生活用具。如文中,芭蕉叶为“我”遮雨,托送樱桃、包裹米饭;竹子制成竹筐、斗笠、竹席;松树提供柴火和家具;公园中芭蕉提供阴凉……(任意结合一点即可)②在精神层面与人们产生情感联结/为人们提供精神托寄/帮助慰藉心灵/为人们提供心灵的庇护、慰藉、滋养、精神绿荫/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给人们生命的启示。如文中,那片为“我”遮雨的芭蕉叶,成为作者三十年难忘的童年印记;草木成为乡愁的载体;诗词中的芭蕉意象是作者离乡时孤独夜晚的慰藉。(任意结合一点即可)20.①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②对乡间草木的喜爱和赞美。③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芭蕉看似柔弱却能不卑不亢地挺立。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芭蕉走进诗词,从自然草木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或:怀素蕉叶练字的典故,更赋予芭蕉以承载文化薪火的深意)。⑤对闲适/诗意/悠闲/惬意生活的追求(热爱/向往)。(能答出四点即可)初一素养体验活动语文学科一、积累运用(共 30 分)1.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9 分)秋,是一幅渐 rǎn 金黄的画卷,缓缓铺展在广阔的大地上;秋,是一首悠扬的歌,旋律在林间轻盈地跳跃;秋,是一场温柔的雨,滋 rùn 着每一寸干渴的土地【甲】秋,是一轮圆圆的月,挂在宁静的夜空,携着一份思念,连接着远方与近在咫尺的温暖;秋,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它让忙碌的脚步得以暂停,让浮躁的心灵得以沉淀。秋,贮蓄着大自然的能量。让我们在秋的静谧与美好中,慢慢走,细细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抹金黄,绽放出最烂漫的色彩。(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渐 rǎn( ▲ ) 滋 rùn( ▲ ) (2)请给加点字注音。(2 分) 贮蓄( ▲ ) 静谧( ▲ )(3)填入【甲】处最恰当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2 分)(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明喻。B.语段中的加点词语“画卷”“夜空”“思念”“旅行”都是名词。C.“秋,是一首悠扬的歌,旋律在林间轻盈地跳跃”,这句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D.令尊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这两个词语都属于敬辞。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C.《雨的四季》是刘湛秋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D.《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3.古诗默写。( 9 分 )(1)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夜发清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5)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 ,▲ 。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诗人对友人担忧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4.综合性学习。(9 分)初一年级 语文学科 第 1 页,共 6 页为了扩大同学们的阅读范围,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班级开展了“文学部落”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将本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班级准备创立班刊。以下是班刊编辑组摘抄的一段文字,但在摘抄时弄乱了句子的顺序,请你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3 分)散文素有“美文”之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②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③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 ④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 ⑤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 A.①⑤④③② B.③②④①⑤C.④①②③⑤ D.④①⑤③② (3)班刊中引用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国文老师介绍的读书方法,请你谈谈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4 分)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57 分)(一)名著阅读(13 分)5.根据阅读《朝花夕拾》的经验,为下述回复分别写出相应的人物。(6 分)有同学认为鲁迅也有朋友圈,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后,以“迅哥儿”为网名,为童年鲁迅发了一个朋友圈。(下图)底下评论:① ▲ :迅哥儿,《三哼经》给你买来了,还不错吧!② ▲ :这书可不好,什么“刑天”“帝江”,不就是“怪哉”之流么?初一年级 语文学科 第 2 页,共 6 页③ ▲ :还是回去背《鉴略》吧!6.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事例,完善“跟帖”,并谈谈自己的理解。(2 分) 主帖:戏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都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 目标。”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朝花夕拾》中写到他年幼时父亲去世、求学路上遭遇迷茫、留学期间又遭到污蔑等。但他在坎坷中成长、觉醒,最终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追求真理、疗愈国人。跟帖: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 ▲ 。7. 为了了解鲁迅生平经历,你与小丹同学约好周日下午一起观看纪录片《先生鲁迅》。当你正要兴致勃勃地出门时,父亲指着一套试卷对你说:“给我把这套题写完。写不完, 就不准去。”这使你联想到鲁迅在《__▲__》(2 分)(篇目名)中也描写过类似的情节。于是,联系这篇文章的内容(或主题),你会这样劝说父亲:“______▲____。”(3 分) (二)诗歌阅读(5 分)除夜作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注释】除夜:除夕之夜。8.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______▲_______的氛围。(2 分) 9. 简要概括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并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三)文言文阅读(14 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 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⑥安 朝野。(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注释:①遽:惊慌。②唱:提议。③王:通“旺”。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应声。⑥镇:镇抚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 分)①俄而雪骤( ▲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③太傅神情方王( ▲ ) ④诸人皆喧动不坐( ▲ )11.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公 徐 云 如 此 将 无 归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13.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 分)▲(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 分)初一年级 语文学科 第 3 页,共 6 页【材料一】①2023 年贵州“村超”横空出世,火速出圈并连续三届保持红火。最近,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苏超”的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再次刷屏网络,引发全民广泛关注。②从“村超”到“苏超”,两大现象级足球赛事爆火的关键是因其根植于民心,成为人民 的节日,最大程度激活和延续了一项赛事的生命力。唯有将体育赛事办到民众身边,让它 成为家门口的荣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百姓才会真正投入其中,享受嘉年华般的狂欢与归属。③当本地乡亲都为赛事上心上头,当城市居民都涌入球场为家乡呐喊,当沉寂在人们心中的荣誉感都生根发芽,这样的赛事就有了最深厚的土壤,最炽热的情感。这样的群众体育、人民体育,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④从“追球”到“追求”的这份热爱,源于对“假赌黑”的厌恶,对“真善美”的追求。你可以不喜欢足球,但可以喜欢身边的其他赛事,就像端午节期间龙舟赛场边的气氛组,那份纯粹、真实的快乐,是出自由衷的喜爱。(摘编自新华网——《从“村超”到“苏超”,从“追球”到“追求”》) 【材料二】①近期,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无论是不是足球爱好者,都有看不完的热闹。在多场赛事火热集结,精心打造一场场足球盛宴的同时,苏州也为广大球迷准备了专属文旅福利。②在 6 月至 9 月的 9 个比赛时间段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州主场)、2025 中甲 联赛(苏州东吴主场)客场城市来苏市民凭身份证,可在超过 40 家景区免费游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州主场)、2025 中甲联赛(苏州东吴主场)和抖音足球嘉年华苏州站比赛所有购票观赛的球迷,可持观赛票根,免费游玩主场城市的相应景区。(摘自《苏州日报》2025.6.10《这个夏天,跟着“苏超”游苏州》) 【材料三】“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苏超”火了,原因何在?能否复制?①江苏省 2024 年 GDP 总量达到了 13.7 万亿元,省内 13 个地级市各有所长且发展较 为均衡,有“十三太保”的戏称。②这是一场全民狂欢。除少量职业球员外,教师、快递员、学生等业余爱好者参与其 中,不少人白天上班、晚上训练、周末参赛,群众属性“拉满”。③政府牵头搭台,打造百姓身边的联赛。政府与铁路部门沟通,开通了“苏超”球迷高铁专列,直通赛事现场;公交集团开设观赛接驳专线,球迷直达奥体中心体育场;吃住行等方面,主队城市各显神通,花式“宠粉”。④过去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很多球队不太注重品牌和文化建设,与城市和球迷联系不够紧密,足球根系自然难以健康生长。⑤“苏超”的出现,提供了破题新思路:将赛事下沉,丰富比赛体验感,进而引发球迷 与球队的情感共鸣。⑥“苏超”不仅是一个足球联赛,而且是通过“一城一主场”的设计,让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借赛事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徐州队身着楚汉战甲元素的球衣,苏州队的缂丝工艺奖杯,无锡队的《二泉映月》灯光秀……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让“苏超”成为展示城市风采的舞台。“苏超”出圈,也引来其他省份围观、取经,但答案恐怕不能一抄了之。毕竟,每个省份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无论是足球基础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场地、地域文化等, 都需要因地制宜,走出不同特色的省域足球发展之路。⑦未来,赛事若想健康发展,还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更强的商业化运作。省域足球初一年级 语文学科 第 4 页,共 6 页赛事作为中国足球金字塔的基石,仍面临着提升赛事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的长期挑战。⑧“苏超”仍在探索中前行,其他省份“抄作业”显然不能简单复制,后来者更该思考和借鉴其中蕴含的普遍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发展新模式。⑨对中国足球而言,一个“苏超”还远远不够。 (摘编自《人民日报》)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2023 年横空出世的“村超””苏超”,火速出圈并连续三届保持红火,多次刷屏网络。B.只要持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州主场)、2025 中甲联赛(苏州东吴主场)和抖音足 球嘉年华苏州站比赛所有购票观赛的球迷,可持观赛票根,免费游玩江苏省的所有景区。C.被网友戏称为“十三太保”的江苏省 GDP 总量超过了 13.7 万亿元,省内 13 个地级市各有所长且发展均衡。 D.“苏超”通过“一城一主场”的设计,让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借赛事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 15.结合【材料一】,概括“村超”“苏超”火爆出圈的原因。(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就怎样 “抄”好“‘体育+’发展”这个“作业”,给其他地方提出两点建议。(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文学文本阅读(15 分)那片芭蕉叶杨肯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⑤草木是人们的挚友。⑥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⑦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⑧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法家。⑨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小区扎下根来。初一年级 语文学科 第 5 页,共 6 页⑩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改变着伴在人们身边。 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 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 仿佛又在眼前了。(选自《人民日报》2024 年 8 月 12 日,有改动)17.文章以“芭蕉”贯穿全文,请简要梳理“芭蕉”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承载的意义。(4 分)人生的不同阶段 “芭蕉”所扮演的角色 承载的意义童年时期 ① ▲ 是人们的挚友、传递温情② ▲ 以诗词的方式陪伴“我” ③ ▲成年后在城市生活时期 ④ ▲ 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18.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3 分)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⑤段“草木是人们的挚友”这句话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章结尾提到“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阅读全文,说说作者通过芭蕉表达了哪些情思?(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60+3)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些记忆,让我们由衷赞叹:这还真不错。有些经历,让我们忘情喝彩:这还真不错。有些选择,让我们欣喜不已:这还真不错。有些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还真不错。…… 那或许是一幕场景、一次交谈、一番自省……它或许代表了你对世界的接纳,或许代表了你对别人的赞赏,或许代表了你对自己的认可,或许代表了你对大自然的欣赏……请以“这还真不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字迹工整,不少于 600 字。初一年级 语文学科 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月考卷定稿.docx 月考卷答案定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