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6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积累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句。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把握文章的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河南理工大学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明德任责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河南理工大学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明德任责
校训: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知人论世
步入经典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礼”。
《小戴礼记》
《仪礼》
《周礼》
《礼记》
作品介绍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了解编者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与《礼记》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与《礼记》
作品介绍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子(曾参)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解读题目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清洁劳作)、应对(言语应答)、进退(礼节举止)、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贵族子弟与民之精英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道:
解读题目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纲八目”
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三纲为本
育人有德

第一段
①明:
形作动,彰明,发扬
②明德:
形,美好的德行
③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④止:
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德② ,在亲民③ ,在止④于至善⑤ 。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善)的最高境界。
⑤至善: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第一段
①知:
知道
②止:
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
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
心不妄动
⑤安:
性情安和
⑥虑:
思虑精详
⑦得:
处事合宜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①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②道矣。
第一段
②近:
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①本末:
植物的根部和梢部,指事物的根本和末节。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即彰明人们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止于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认为,天生万民时就已赋予他们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的本性与光明的德行,这些与生俱来的本性使人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明善恶,知荣辱。
但“明德”为私欲所牵连和蒙蔽,难以显露、昏暗不明,犹如乌云遮住太阳、镜子布满灰尘,这就需要人们通过自明其明德,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复性”。
“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浙江杭州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路过的市民吴菊萍毫不犹豫地踢掉高跟鞋,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臂徒手接住了孩子。巨大的冲击力造成了她左臂多处粉碎性骨折,但孩子得救了。她的这一举动被网友称为“英雄之举”。
为何是“明明德”:在千钧一发的瞬间,她本能般伸出双臂,彰显了人性中最无私的“母爱”与“勇毅”。她的事迹让世人看到,平凡人身上蕴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善良。
“抗非典英雄”钟南山:在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权威机构宣称病原是“衣原体”,但钟南山基于事实和科学,力排众议,勇敢地否定了这一结论,为后续正确的抗疫方向奠定了基础。他毅然说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
为何是“明明德”:在巨大的压力和迷雾中,他彰显了“求真务实”和“勇于担当”的科学精神与职业品德。他的坚持,让真理和良知得以显现,挽救了无数生命。
明明德:彰明美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如何理解“亲民”和“新民”?
亲民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如何理解“亲民”和“新民”?
亲民
人物:焦裕禄 (兰考县委书记)
事迹:身患重病仍走遍兰考,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查风口、探洪水,真正“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
体现:体现的是情感上的贴近与共情,核心是 “在一起”
人物:张桂梅 (华坪女高校长)
事迹:创办免费女高,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近2000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拥有崭新的人生和命运。
体现:体现的是思想与命运上的教化与革新,核心是 “改变你”。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从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不断突破产量极限,从700公斤、800公斤到1000公斤……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一至善的目标。
为何是“止于至善”:他的目标本身就是“至善”的。他从未满足于现有成就,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种植范围,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泽被天下”的完美境界。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北京大学毕业的樊锦诗,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她不仅致力于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更顶住压力推动立法建立莫高窟保护缓冲区,并首创了“数字敦煌”项目,让千年瑰宝得以“永存”。
为何是“止于至善”:她追求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如何“最好地、永久地”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她穷尽一切智慧和努力,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当代人所能做到的极致。
“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根本原则)
内圣
明明德
推己及人,德化万民(根本任务)
外王
亲民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对己
立德
对人
树人
最终追求
止于至善
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达到“至善”境界

六个步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读第一段明白了什么道理?
回答问题
先后
本末
终始
板书小结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步骤






近道
感悟八目
育人有道

第二段
①齐:
使……整齐有序
②修:
修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第二段
①正:
使……端正
②诚:
使……真诚
③致:
获得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第二段
①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③ ,国治而后天下平。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③治:
安定,太平
第二段
①庶人:
平民百姓
②壹是:
一概,一律
③本:
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八目”指什么?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更多知识
意念诚实不欺
去除私心杂念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养自身的品性
处理好家族间关系
治理好国家
安抚天下黎民百姓
如何做到诚意?
③慎独。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严格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①保持内心的诚实不欺。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②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诚于中,形于外” ,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
【诚意】
如何做到正心?
【正心】
②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内心,就必须摒除这些私心杂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受情绪制约,保持心态端正。
①正,即端正调整至合适的角度。
“八目” 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善其身)
方法:内修
(善天下)
目的:外治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1.格物(探究原理)
是什么:亲自去研究事物背后的道理。
神医之路:你整天泡在药房和实验室
里,亲手触摸药材、品尝百草、研究
药性,观察不同药材搭配在一起的反应。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2.致知(获得真知)
是什么:通过“格物”,你真正获得
了知识,明白了真理。
神医之路:通过无数次实验,你终于
掌握了“哪些药草能治风寒,哪些能
清热解毒”的核心知识。你脑子里有
了一张清晰的“药性地图”。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3.诚意(意念真诚)
是什么:你的想法和动机是纯粹的,
不自己骗自己。
神医之路:你学医的目的是真心想救
人,所以你会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失
败了就重来,绝不造假。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4.正心(心态端正)
是什么:端正你的心态,不被情绪
(如愤怒、恐惧、偏爱)所左右。
神医之路:实验失败了99次,你不暴
躁不气馁;听到别人的嘲笑,你不动
摇不怀疑。始终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
去钻研。
小结:“格物致知”是获取知识,“诚意正心”是修炼心性。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二层:核心成就(对己)
修身(管理自我)
是什么:这是个人阶段的最高成就!
是你前四步努力的最终成果。
神医之路:现在,你不仅医术高超
(格物致知),而且医德高尚(诚意
正心)。你成了一个医术与仁心兼备
的医生。你“修好了”你自己。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三层:外部实践(对他人、对社会)
当你自己成为“完人”之后,你的能量就可以开始影响外部世界了。
1.齐家(管理团队)
是什么:把你管理自己的能力,用来
管理一个小集体(家庭、小组、班级)。
神医之路:你开了一家医馆,你能管
理好你的徒弟和伙计们,大家各司其
职,医馆井井有条,充满温暖。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三层:外部实践(对他人、对社会)
当你自己成为“完人”之后,你的能量就可以开始影响外部世界了。
2.治国(贡献社会)
是什么:把你管理小团队的经验,用
来服务更大的集体
神医之路:你们的研究成果为社会解
决一个大难题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三层:外部实践(对他人、对社会)
当你自己成为“完人”之后,你的能量就可以开始影响外部世界了。
3.平天下(影响世界)
是什么:这是终极理想,让你的光芒
照亮整个世界。
神医之路:你写出了传世的医学巨著,
发明了能普济天下的药方拯救了无数
人的生命,被世界铭记。
“三纲”与“八目” 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明德
内修
外治
亲民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
八目
止于至善
探究经典
播下种子

探究经典
思考:“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大学》在我们心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
明明德:
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止于至善:
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
修身:
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亲民:
以民为本
治国平天下:
社会责任(大我)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育人润德的范本
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渴望中华民族的崛起,但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不单有赖于经济的强大,更有待于道德境界的提升。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
与生共勉,感悟经典
《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
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
学习论证
收获智慧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
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总结全文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