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政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大洞遗址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5万年至1.5万年。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近20000件,主要为简单的石核、石片工具,以及大量动物化石(见下图)。这一时期( )
①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石器
③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④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在氏族公社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负责采集、管理氏族内部事务等,而男子则主要负责狩猎和防御野兽。这种分工明确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氏族的生存能力,也增强了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②部落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在氏族制度下妇女享有一定特权
④在生产中人们结成平等互助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人类社会进入了以阶级压迫为特征的奴隶制时期。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 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奴隶主阶级将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这种特殊存在与可移动资产没有区别,奴隶主拥有对其自由处置的权力,包括进行交易和调遣。奴隶被强制进行高强度工作,既无法获得劳动所得,也彻底失去了自主行动的权利,这是奴隶社会最基本的运行法则。可见,在奴隶社会( )
①奴隶的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奴隶主占有
②奴隶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无人身自由
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④奴隶主阶级利用暴力机关来镇压奴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从历史的角度看,奴隶社会的出现打破了原始社会的狭隘性,使得社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也逐渐发展。这些变革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
①从原始公有到家庭私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有助于文化繁荣
③奴隶社会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
④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社会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下列属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是( )
①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②农民有劳动工具和少量的土地
③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 )
①阐明了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联合体 ②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③彰显了为全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我国是诗歌之邦,有着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诗歌作为文学基本样式之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诗经》中曾描述过奴隶们穿着情况:“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其意为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填,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下列对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不能得到任何生活资料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③奴隶主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
④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主要矛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节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下列对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岁种薄田一顷余”说明农民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
②“急敛暴征求考课”表明农民上交全部劳动成果
③“典桑卖地纳官租”反映农民受到君主专制压迫
④“明年衣食将何如”意味农民对地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唐代诗《田家》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C. 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确立 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存在严重矛盾
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回答下列小题。
10.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11. 在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其基础是( )
A. 农民没有劳动工具
B. 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C. 封建土地所有制
D. 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
12. 202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指出:“7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根据上述讲话精神,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实现了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性跨越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和巩固
C. 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D. 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4. 对俄国人民来说,1917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欢欣鼓舞的一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 )
①推翻了封建王朝对俄国的统治,消灭了封建专制
②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在一百多年激荡浪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立自强、不懈探索,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写出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版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对道路的探索,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正确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③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④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确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
A. ②③④① B. ①④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③②①④
16.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某同学乘坐天津地铁1号线进行参观学习。下图是该同学绘制的研学笔记。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两个革命阶段互相衔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主观题(共三大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从李大钊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带入中国,到毛泽东在革命岁月中反复研读并号召党员“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理论学到手”,再到新时代党中央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这部著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灯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持续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智慧,将其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前进方向。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共产党宣言》为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灯塔”。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傅立叶中学毕业后,遵照父亲的遗嘱学习经商,先后在里昂和巴黎做商店雇员和推销员。商业活动给他提供了参观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他对资本主义商业的内幕有了直接的感受。
1792年,20岁的傅立叶在里昂独立经营一家商店。第二年,吉伦特派策划反雅各宾派叛乱。不久,雅各宾派攻克里昂,他被逮捕。从此,他由对革命冷漠到否定革命,坚决主张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傅立叶通过刻苦自学,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从19世纪初,他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称资本主义社会是“罪恶的渊”、“颠倒世界”,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在著作中,他详尽地描绘了“法朗吉”成员的美妙生活。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呢 傅立叶不主张使用暴力,他居然相信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实现他的改良计划,为此,他刊登广告,说他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见答应出资创办“法朗吉”的富翁,他等了几年,可是没有一个富翁来问津,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办了一个“法朗吉”。可是不久就证明了他的理想行不通。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影响以及以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最终走向失败的必然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材料一 为了实现伟大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之路无不以失败告终,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强国方案屡屡化为泡影。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岁月奔流激荡,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历史巨变,我们无比坚定,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烈氛围。到1956年,短短三年“三大改造”已经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八大正是依据这一形势,宣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并且据此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对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规定。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阐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ABCDB CDBAA CDCBCD A
17①《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它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根基。③《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指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思想源泉。④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破解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
18 积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失败的必然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19(1)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使人民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