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1.下列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C.人们在晚上脱衣服时由于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有时会看到火花四溅D.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正电,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B.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C.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D.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3.用塑料梳快速梳头发丝多次,观察到头发散开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塑料梳与头发丝之间相互感应起电B.头发丝所受重力小,自然松散C.头发丝受到空气浮力作用而散开D.由于摩擦起电,头发丝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4.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使本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产生了电子和质子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产生的D.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负电5.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1.6×10-15 C,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8×10-16 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的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正电荷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7.(多选)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d,b斥c,c斥a,d吸b,则(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c、d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小球带异种电荷8.(多选)如图所示为科技馆里一个趣味体验项目的简化图,核心装置为一个金属球,在干燥的空气里,体验者双脚站在绝缘凳上,右手按在金属球上,并远离周围其他物体。一条特殊传送带(图中未画出)给金属球不断地输送电荷,过一段时间后,体验者的头发便会四处散开,甚至倒立,十分有趣,在此状态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用左手也去摸金属球,会被电击B.若用左手与旁边的观众握手,会被电击C.若右手离开金属球,则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D.若右手离开金属球而且走下绝缘凳,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9.目前普遍认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u夸克带电荷量为+e,d夸克带电荷量为-e,e为元电荷(即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不区分正、负)。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10.(多选)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移走棒,两导体球不分开11.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梳子梳头发的时候,头发会不听指挥,顺着梳子飞起来(如图),这时如果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再梳,头发就服帖了,试解释这一现象。1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 C,QB=-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后,A、B所带的电荷量各是多少?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个电子?13.如图所示,A、B、C、D是四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物体,其中C、D是两个相同的球,分别带+5×10-9 C、-1×10-9 C的电荷,A、B是两个相同的不带电枕形导体。则:(1)将C、D两球接触后,移走C球,求D球所带的电荷量。(2)将C、D两球接触,再移走C球,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荷?(3)将C、D两球接触,再移走C球,如何使A、B都带等量的负电荷?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1.B 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A错误;汽油和塑料油桶会摩擦起电,因为塑料是绝缘材料,不能把电荷传走,所以塑料油桶内易产生火花导致塑料油桶爆炸,B正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C错误;与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从而使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而丝绸带上了负电荷,D错误。2.C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属于静电现象,A不符合题意;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属于静电现象,B不符合题意;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这是由于某些电器内部滤波电容器的电容较大,在通电瞬间其充电电流较大,因此在插头十分接近插孔内金属片时会产生短暂的电弧,这不属于静电现象,C符合题意;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属于静电现象,D不符合题意。3.D 塑料梳与头发丝摩擦起电,头发丝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丝会向四周散开,梳的次数越多,头发丝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大,散开的程度就越大,故选D。4.B 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多,物体带正电荷。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少,物体带负电荷。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创造出电荷,摩擦起电现象使电子转移,而不是产生电子或质子,A错误;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B正确;摩擦起电是因为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C错误;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正电,D错误。5.D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甲物体带正电1.6×10-15 C,则乙带负电1.6×10-15 C,若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由于丙物体带电荷量为8×10-16 C,且一定带负电,则乙也一定带负电,大小为8×10-16 C,故D正确,A、B、C错误。6.C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会发生转移。该现象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故C正确,A、B、D错误。7.BD 由a吸d,d吸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所带电荷不同;由c斥a,b斥c可知,a、b、c带同种电荷,c、d小球带异种电荷,所以A、C错误,B、D正确。8.BD 若用左手也去摸金属球,不会有电流产生,不会被电击,选项A错误;若用左手与旁边的观众握手,会发生放电现象而被电击,选项B正确;若右手离开金属球,电荷不会转移,则头发仍然四处散开,选项C错误;若右手离开金属球而且走下绝缘凳,则电荷将进入大地,人体将不再带电,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选项D正确。9.B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设质子中u夸克、d夸克个数分别是x、y,x、y取正整数,则x×e+y×=e,解得x=2、y=1;设中子中u夸克、d夸克个数分别是m、n,m、n取正整数,则m×+n×=0,解得m=1、n=2,故选B。10.AC 先将两球分开,再移走棒,两球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故A正确;先移走棒,此时甲、乙两球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球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故B错误;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棒上的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两球都带电荷,再把两球分开,两球仍然都带电荷,故C正确;先移走棒,此时甲、乙两球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故D错误。11.见解析解析:由于摩擦起电,梳子和头发上产生异种电荷,又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得头发顺着梳子飞了起来。梳子浸入水中片刻后再梳,潮湿的梳子能将头发上的静电导走,也就不再出现上面的现象。12.1.6×10-9 C 1.6×10-9 C 电子由B向A转移 3.0×1010个解析:两球接触后所带电荷量相等且为QA'=QB'= C=1.6×10-9 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的负电荷全部中和,且电子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因此共转移电子的电荷量为ΔQ=3.2×10-9 C+1.6×10-9 C=4.8×10-9 C,转移的电子数为n==3.0×1010个,即电子由B向A转移,共转移了3.0×1010个。13.见解析解析:(1)当C、D两球接触时,两球所带总电荷量q=+5×10-9 C+(-1×10-9 C)=+4×10-9 C,移走C球后,D球所带的电荷量为=+2×10-9 C。(2)将A、B接触,D球靠近A,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在近端A感应出负电荷,远端B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如图所示,在移走D之前,将A与B分开,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荷。(3)在(2)问做法的基础上,先用手触摸B,再将A、B接触后分开,则A、B都带等量的负电荷。(其他答案合理即可)3 / 3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掌握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科学思维 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科学探究 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知识点一 静电的产生1.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简称库,符号为C。3.三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2)接触起电:通过与带电体接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3)感应起电:通过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知识点二 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1.原子结构原子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 不变。3.对两种带电现象的解释(1)摩擦起电当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由于摩擦力做功,一个物体中某些原子的电子获得了能量,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 到另一个物体上。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 ,另一个物体就得到电子带 。例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 而带正电,丝绸获得了 而带等量负电。(2)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会受到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如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金属球上的自由电子受到负电荷作用,会向 橡胶棒的方向移动,最终使靠近橡胶棒的金属球带 ,远离橡胶棒的两金属箔片带 而相互排斥。【情景思辨】 如图所示,当一个带电体C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利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感应起电。(1)感应起电说明带电体可以在不带电的物体内创造电荷。( )(2)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3)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过程。( )(4)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片都闭合。( )要点一 三种起电方式【探究】 上面三幅图对应三种带电方式,试说明图甲、图乙、图丙分别对应哪种带电方式,电荷是如何转移的?【归纳】1.三种起电方式的对比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同性的电荷原因 不同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失电子,带正电 电子在电荷间相互作用下发生转移,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在电荷间相互作用下,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实质 电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说明 无论哪种起电方式,发生转移的都是电子,正电荷不会发生转移2.感应起电的操作步骤步骤 图示(以C带正电为例)(1)使带电体C靠近接触的两导体A、B(2)保持C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A、B(3)移走C,则A带上与C电性相反的电荷,B带上与C电性相同的电荷【典例1】 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A.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B.此时A、B都带正电C.移去C,则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则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尝试解答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起电的原因是( )A.摩擦的过程中玻璃棒创造了正电荷B.玻璃棒中的负电荷在摩擦的过程中消灭了C.玻璃棒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D.丝绸失去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2.如图所示,放在绝缘支架上带正电的导体球A,靠近放在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导体B,导体B用导线经开关接地,现把S先合上再断开,再移走A,则导体B( )A.不带电 B.带负电C.带正电 D.不能确定要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 【探究】 三种起电方式中存在电荷的转移,电荷守恒定律中也存在电荷的转移,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归纳】1.物体带电的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也就是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均遵循电荷守恒定律。2.两个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的电荷量分配带电情况 电荷分配特点一个带电荷量为Q,一个不带电 均分,皆为一个带电荷量为Q1,一个带电荷量为Q2 均分,皆为一个带电荷量为-Q1,一个带电荷量为Q2 先中和后均分,皆为【典例2】 甲、乙两个原来不带电荷的物体相互摩擦,结果发现甲物体带了1.6×10-15 C的电荷量(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也带了1.6×10-15 C的正电荷B.甲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C.乙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D.甲、乙两物体共失去了2×104个电子尝试解答1.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塑料梳子和头发都会带电,其原因是( )A.摩擦创造了电荷B.静电感应创造了电荷C.电子在梳子和头发之间发生了转移D.质子在梳子和头发之间发生了转移2.如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绝缘柄的金属小球,A球所带电荷量为-3.2×10-9 C,B球不带电。现将A、B接触后再分开,则( )A.B球将得到1×1010个电子B.B球将失去1×1010个电子C.B球将得到2×1020个电子D.B球将失去2×1010个电子要点三 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 【解读】两种应用方式 图示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所示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所示【典例3】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 )A.验电器金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验电器B接触B.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而相互排斥尝试解答1.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2.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验电器做静电感应实验。他先用包装用的气泡膜和PVC管摩擦,使PVC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电。左手拿带电的PVC管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然后用右指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圆球,发现箔片闭合。以下对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现验电器箔片张开,是因为此时箔片带负电,但验电器整体仍是电中性的B.右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验电器流向手指C.如果移开右手,再撤去PVC管,验电器的箔片又会张开,验电器整体带负电D.如果移开右手,再撤去PVC管,验电器的箔片依然闭合要点回眸 1.古人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这种现象称之为摩擦起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命名为正电荷,将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命名为负电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经过与丝绸摩擦带正电,说明正电荷是在摩擦过程新生成的B.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说明小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C.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因此跟它接触的毛皮也是带负电的D.不管是摩擦的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带电原因都是电子在不同物体上转移2.(多选)M和N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2.72×10-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7×1010个电子3.如图所示,起初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彼此接触,且均不带电。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但不接触,把A、B分开后,A带上-1.0×10-8 C的电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得到1.0×108个电子B.B失去1.0×108个电子C.B带-1.0×10-8 C电荷D.B带+1.0×10-8 C电荷4.验电器的结构如图所示。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的张角将( )A.先变小后变大 B.变大C.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基础知识·准落实】知识点一1.(1)正电荷 负电荷 2.库仑知识点二1.中子 质子 电子 2.另一部分 另一个物体 总量3.(1)转移 正电 负电 电子 电子 (2)远离 正电 负电情景思辨(1)× (2)× (3)√ (4)×【核心要点·快突破】要点一知识精研【探究】 提示:图甲对应接触带电;图乙对应摩擦带电;图丙对应感应带电。图甲中,电荷在球与人体间转移,图乙中,电荷在玻璃棒与丝绸间转移,前两者电荷均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图丙中,电荷在导体内部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典例1】 C 将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由于静电感应,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A、B错误;移去C,由于A、B中正、负电荷中和,则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C正确;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D错误。素养训练1.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起电的原因是丝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于玻璃,玻璃中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故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丝绸得到电子带等量的负电荷,A、B、D错误,C正确。2.B 当闭合开关S时,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电子从大地传入导体B,断开开关后再移走A,电子无法通过导线传入大地,则导体B带负电。故选项B正确。要点二知识精研【探究】 提示:可以认为电荷守恒定律是对三种带电方式的总结【典例2】 B 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甲带1.6×10-15 C的正电荷,那么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乙应带1.6×10-15 C 的负电荷,即甲失去了104个电子,乙得到了104个电子,故B正确。素养训练1.C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故C正确。2.A 将A、B接触后再分开,A、B所带电荷量均为q= C=-1.6×10-9 C=-1×1010e,所以B球得到了1×1010个电子,故A正确。要点三知识精研【典例3】 D 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由于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会带上正电荷,验电器金箔张开,而整个验电器不带电,A、B、C错误,D正确。素养训练1.B 由静电感应特点可知,近端感应出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出同种电荷,故选B。2.C PVC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当其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球会带负电,则箔片带正电,A错误;因PVC管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负电荷,相应的金属箔会出现剩余正电荷,手指接触验电器,使得验电器接地,中和金属箔上剩余的正电荷,使金属箔不带电,所以右指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B错误;由于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验电器整体带负电,此时移开右手,再撤去PVC管,因验电器整体带负电,验电器的箔片仍会张开,C正确,D错误。【教学效果·勤检测】1.D 玻璃棒经过与丝绸摩擦带正电,说明玻璃棒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正电荷不是在摩擦过程新生成的,A错误;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小物体可能不带电或带异种电荷,B错误;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跟它接触的毛皮带正电,C错误;不管是摩擦的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带电原因都是电子在不同物体上转移,D正确。2.BCD 在摩擦前,物体内部存在着等量的异种电荷,对外不显电性,A错误;M失去电子带正电,N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电子是从M转移到N,B正确;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得失电子数目是相等的,根据电荷守恒定律,M带正电荷2.72×10-9 C,则N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C正确;M失去的电子数为n==个=1.7×1010个,D正确。3.D 由静电感应知,导体A聚集负电荷,导体B聚集正电荷,导体A得到电子,导体B失去电子,电子数为n==个=6.25×1010个,A、B错误;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得,A带上-1.0×10-8 C的电荷,则B带+1.0×10-8 C电荷,C错误,D正确。4.A 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上所带的正电荷先被负电荷中和,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片张角变小;中和后,多余的负电荷又会转移到验电器上,使金属箔片的张角再次变大,故A正确。1 / 3(共68张PPT)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 观念 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掌握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科学 思维 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科学 探究 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目 录01.基础知识·准落实02.核心要点·快突破03.教学效果·勤检测04.课时训练·提素能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自主学习01知识点一 静电的产生1. 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简称库,符号为C。正电荷 负电荷 库仑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2)接触起电:通过与带电体接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3)感应起电:通过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3. 三种起电方式知识点二 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1. 原子结构原子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 不变。另一部分 另一个物体 总量 3. 对两种带电现象的解释(1)摩擦起电当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由于摩擦力做功,一个物体中某些原子的电子获得了能量,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 到另一个物体上。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 ,另一个物体就得到电子带 。例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 而带正电,丝绸获得了 而带等量负电。转移 正电 负电 电子 电子 (2)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会受到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如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金属球上的自由电子受到负电荷作用,会向 橡胶棒的方向移动,最终使靠近橡胶棒的金属球带 ,远离橡胶棒的两金属箔片带 而相互排斥。远离 正电 负电 【情景思辨】 如图所示,当一个带电体C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利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感应起电。(1)感应起电说明带电体可以在不带电的物体内创造电荷。( × )(2)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 × )(3)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过程。 ( √ )(4)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片都闭合。 ( × )××√×核心要点·快突破互动探究 深化认知02要点一 三种起电方式【探究】 上面三幅图对应三种带电方式,试说明图甲、图乙、图丙分别对应哪种带电方式,电荷是如何转移的?提示:图甲对应接触带电;图乙对应摩擦带电;图丙对应感应带电。图甲中,电荷在球与人体间转移,图乙中,电荷在玻璃棒与丝绸间转移,前两者电荷均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图丙中,电荷在导体内部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归纳】1. 三种起电方式的对比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同性的电荷原因 不同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失电子,带正电 电子在电荷间相互作用下发生转移,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在电荷间相互作用下,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实质 电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说明 无论哪种起电方式,发生转移的都是电子,正电荷不会发生转移 2. 感应起电的操作步骤步骤 图示(以C带正电为例)(1)使带电体C靠近接触的两导体A、B(2)保持C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A、B(3)移走C,则A带上与C电性相反的电荷,B带上与C电性相同的电荷【典例1】 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A. 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B. 此时A、B都带正电C. 移去C,则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D. 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则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解析:将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由于静电感应,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A、B错误;移去C,由于A、B中正、负电荷中和,则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C正确;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D错误。1.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起电的原因是( )A. 摩擦的过程中玻璃棒创造了正电荷B. 玻璃棒中的负电荷在摩擦的过程中消灭了C. 玻璃棒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D. 丝绸失去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解析: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起电的原因是丝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于玻璃,玻璃中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故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丝绸得到电子带等量的负电荷,A、B、D错误,C正确。2. 如图所示,放在绝缘支架上带正电的导体球A,靠近放在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导体B,导体B用导线经开关接地,现把S先合上再断开,再移走A,则导体B( )A. 不带电 B. 带负电C. 带正电 D. 不能确定解析: 当闭合开关S时,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电子从大地传入导体B,断开开关后再移走A,电子无法通过导线传入大地,则导体B带负电。故选项B正确。要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探究】 三种起电方式中存在电荷的转移,电荷守恒定律中也存在电荷的转移,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可以认为电荷守恒定律是对三种带电方式的总结【归纳】1. 物体带电的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也就是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均遵循电荷守恒定律。2. 两个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的电荷量分配带电情况 电荷分配特点一个带电荷量为Q,一个不带电一个带电荷量为Q1,一个带电荷量为Q2一个带电荷量为-Q1,一个带电荷量为Q2【典例2】 甲、乙两个原来不带电荷的物体相互摩擦,结果发现甲物体带了1.6×10-15 C的电荷量(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物体也带了1.6×10-15 C的正电荷B. 甲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C. 乙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D. 甲、乙两物体共失去了2×104个电子解析: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甲带1.6×10-15 C的正电荷,那么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乙应带1.6×10-15 C 的负电荷,即甲失去了104个电子,乙得到了104个电子,故B正确。1. 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塑料梳子和头发都会带电,其原因是( )A. 摩擦创造了电荷B. 静电感应创造了电荷C. 电子在梳子和头发之间发生了转移D. 质子在梳子和头发之间发生了转移解析: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故C正确。2. 如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绝缘柄的金属小球,A球所带电荷量为-3.2×10-9 C,B球不带电。现将A、B接触后再分开,则( )A. B球将得到1×1010个电子B. B球将失去1×1010个电子C. B球将得到2×1020个电子D. B球将失去2×1010个电子解析: 将A、B接触后再分开,A、B所带电荷量均为q=C=-1.6×10-9 C=-1×1010e,所以B球得到了1×1010个电子,故A正确。要点三 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解读】两种应用方式 图示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所示两种应用方式 图示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所示【典例3】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则( )A. 验电器金箔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验电器B接触B.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而相互排斥解析: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验电器B,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由于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会带上正电荷,验电器金箔张开,而整个验电器不带电,A、B、C错误,D正确。1.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解析: 由静电感应特点可知,近端感应出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出同种电荷,故选B。2. 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验电器做静电感应实验。他先用包装用的气泡膜和PVC管摩擦,使PVC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电。左手拿带电的PVC管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然后用右指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圆球,发现箔片闭合。以下对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现验电器箔片张开,是因为此时箔片带负电,但验电器整体仍是电中性的B. 右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验电器流向手指C. 如果移开右手,再撤去PVC管,验电器的箔片又会张开,验电器整体带负电D. 如果移开右手,再撤去PVC管,验电器的箔片依然闭合解析: PVC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当其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球会带负电,则箔片带正电,A错误;因PVC管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负电荷,相应的金属箔会出现剩余正电荷,手指接触验电器,使得验电器接地,中和金属箔上剩余的正电荷,使金属箔不带电,所以右指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B错误;由于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验电器整体带负电,此时移开右手,再撤去PVC管,因验电器整体带负电,验电器的箔片仍会张开,C正确,D错误。要点回眸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031. 古人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这种现象称之为摩擦起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命名为正电荷,将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命名为负电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玻璃棒经过与丝绸摩擦带正电,说明正电荷是在摩擦过程新生成的B. 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说明小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C. 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因此跟它接触的毛皮也是带负电的D. 不管是摩擦的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带电原因都是电子在不同物体上转移解析: 玻璃棒经过与丝绸摩擦带正电,说明玻璃棒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正电荷不是在摩擦过程新生成的,A错误;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小物体可能不带电或带异种电荷,B错误;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跟它接触的毛皮带正电,C错误;不管是摩擦的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带电原因都是电子在不同物体上转移,D正确。2. (多选)M和N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2.72×10-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 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 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C. 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D. 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7×1010个电子解析: 在摩擦前,物体内部存在着等量的异种电荷,对外不显电性,A错误;M失去电子带正电,N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电子是从M转移到N,B正确;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得失电子数目是相等的,根据电荷守恒定律,M带正电荷2.72×10-9 C,则N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C正确;M失去的电子数为n==个=1.7×1010个,D正确。3. 如图所示,起初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彼此接触,且均不带电。手握绝缘棒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但不接触,把A、B分开后,A带上-1.0×10-8 C的电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得到1.0×108个电子B. B失去1.0×108个电子C. B带-1.0×10-8 C电荷D. B带+1.0×10-8 C电荷解析: 由静电感应知,导体A聚集负电荷,导体B聚集正电荷,导体A得到电子,导体B失去电子,电子数为n==个=6.25×1010个,A、B错误;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得,A带上-1.0×10-8 C的电荷,则B带+1.0×10-8 C电荷,C错误,D正确。4. 验电器的结构如图所示。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的张角将( )A. 先变小后变大 B. 变大C. 变小 D. 先变大后变小解析: 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上所带的正电荷先被负电荷中和,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片张角变小;中和后,多余的负电荷又会转移到验电器上,使金属箔片的张角再次变大,故A正确。04课时训练·提素能分层达标 素养提升1. 下列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 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C. 人们在晚上脱衣服时由于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有时会看到火花四溅D.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正电,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A错误;汽油和塑料油桶会摩擦起电,因为塑料是绝缘材料,不能把电荷传走,所以塑料油桶内易产生火花导致塑料油桶爆炸,B正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C错误;与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从而使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而丝绸带上了负电荷,D错误。123456789101112132.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A.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B. 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C. 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D. 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12345678910111213解析: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属于静电现象,A不符合题意;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属于静电现象,B不符合题意;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这是由于某些电器内部滤波电容器的电容较大,在通电瞬间其充电电流较大,因此在插头十分接近插孔内金属片时会产生短暂的电弧,这不属于静电现象,C符合题意;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属于静电现象,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3. 用塑料梳快速梳头发丝多次,观察到头发散开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塑料梳与头发丝之间相互感应起电B. 头发丝所受重力小,自然松散C. 头发丝受到空气浮力作用而散开D. 由于摩擦起电,头发丝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解析: 塑料梳与头发丝摩擦起电,头发丝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丝会向四周散开,梳的次数越多,头发丝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大,散开的程度就越大,故选D。123456789101112134. 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使本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产生了电子和质子B. 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C. 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产生的D. 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负电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多,物体带正电荷。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少,物体带负电荷。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创造出电荷,摩擦起电现象使电子转移,而不是产生电子或质子,A错误;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B正确;摩擦起电是因为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C错误;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正电,D错误。123456789101112135. 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1.6×10-15 C,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8×10-16 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B. 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C. 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D. 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甲物体带正电1.6×10-15 C,则乙带负电1.6×10-15 C,若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由于丙物体带电荷量为8×10-16 C,且一定带负电,则乙也一定带负电,大小为8×10-16 C,故D正确,A、B、C错误。123456789101112136. 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的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A. 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 该现象是由于正电荷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会发生转移。该现象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故C正确,A、B、D错误。123456789101112137. (多选)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d,b斥c,c斥a,d吸b,则( )A. 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B. 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 c、d小球带同种电荷D. c、d小球带异种电荷解析: 由a吸d,d吸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所带电荷不同;由c斥a,b斥c可知,a、b、c带同种电荷,c、d小球带异种电荷,所以A、C错误,B、D正确。123456789101112138. (多选)如图所示为科技馆里一个趣味体验项目的简化图,核心装置为一个金属球,在干燥的空气里,体验者双脚站在绝缘凳上,右手按在金属球上,并远离周围其他物体。一条特殊传送带(图中未画出)给金属球不断地输送电荷,过一段时间后,体验者的头发便会四处散开,甚至倒立,十分有趣,在此状态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用左手也去摸金属球,会被电击B. 若用左手与旁边的观众握手,会被电击C. 若右手离开金属球,则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D. 若右手离开金属球而且走下绝缘凳,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若用左手也去摸金属球,不会有电流产生,不会被电击,选项A错误;若用左手与旁边的观众握手,会发生放电现象而被电击,选项B正确;若右手离开金属球,电荷不会转移,则头发仍然四处散开,选项C错误;若右手离开金属球而且走下绝缘凳,则电荷将进入大地,人体将不再带电,头发会立刻恢复常态,选项D正确。123456789101112139. 目前普遍认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u夸克带电荷量为+e,d夸克带电荷量为-e,e为元电荷(即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不区分正、负)。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A. 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B. 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C. 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D. 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设质子中u夸克、d夸克个数分别是x、y,x、y取正整数,则x×e+y×=e,解得x=2、y=1;设中子中u夸克、d夸克个数分别是m、n,m、n取正整数,则m×+n×=0,解得m=1、n=2,故选B。1234567891011121310. (多选)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 移走棒,两导体球不分开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先将两球分开,再移走棒,两球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故A正确;先移走棒,此时甲、乙两球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球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故B错误;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棒上的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两球都带电荷,再把两球分开,两球仍然都带电荷,故C正确;先移走棒,此时甲、乙两球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故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1.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梳子梳头发的时候,头发会不听指挥,顺着梳子飞起来(如图),这时如果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再梳,头发就服帖了,试解释这一现象。答案:见解析解析:由于摩擦起电,梳子和头发上产生异种电荷,又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得头发顺着梳子飞了起来。梳子浸入水中片刻后再梳,潮湿的梳子能将头发上的静电导走,也就不再出现上面的现象。1234567891011121312.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 C,QB=-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后,A、B所带的电荷量各是多少?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个电子?答案:1.6×10-9 C 1.6×10-9 C 电子由B向A转移 3.0×1010个12345678910111213解析:两球接触后所带电荷量相等且为QA'=QB'=C=1.6×10-9 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的负电荷全部中和,且电子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因此共转移电子的电荷量为ΔQ=3.2×10-9 C+1.6×10-9 C=4.8×10-9 C,转移的电子数为n==3.0×1010个,即电子由B向A转移,共转移了3.0×1010个。1234567891011121313. 如图所示,A、B、C、D是四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物体,其中C、D是两个相同的球,分别带+5×10-9 C、-1×10-9 C的电荷,A、B是两个相同的不带电枕形导体。则:(1)将C、D两球接触后,移走C球,求D球所带的电荷量。12345678910111213解析:当C、D两球接触时,两球所带总电荷量q=+5×10-9 C+(-1×10-9 C)=+4×10-9 C,移走C球后,D球所带的电荷量为=+2×10-9 C。12345678910111213(2)将C、D两球接触,再移走C球,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荷?解析:将A、B接触,D球靠近A,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在近端A感应出负电荷,远端B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如图所示,在移走D之前,将A与B分开,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荷。12345678910111213(3)将C、D两球接触,再移走C球,如何使A、B都带等量的负电荷?答案:见解析解析:在(2)问做法的基础上,先用手触摸B,再将A、B接触后分开,则A、B都带等量的负电荷。(其他答案合理即可)12345678910111213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docx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pptx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