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 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C. 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 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2.《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 实行开明民族政策3.如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A. 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4.北宋熙宁四年,王安石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这表明,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 )A. 政府财政困难 B. 军队人数膨胀 C. 农业发展停滞 D. 行政效率低下5.宋辽时期,辽人自称“中国”。后来金人进入中原,也自称“中国”。辽、金、宋都以“中国”主人翁自居,并且承认对方政权也是“中国”。这则材料最能体现的主题是( )A. 民族习俗 B. 人口流动 C. 国家认同 D. 政权矛盾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这反映了北宋都城( )A. 农业的发展 B. 商业的繁荣 C. 手工业的兴旺 D. 贫富差距加大7.读下面民族政权演变示意图,你认为从11世纪到13世纪,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是( )A. 人口大规模南迁 B. 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C. 宋朝偏安江南 D. 中央集权制逐渐加强8.如图三幅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火药武器的发展历程:从唐朝中后期火药开始使用于军事、宋代火药武器类型多样到元朝使用威力更大的火铳。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 兼收并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B. 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C. 充分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D. 对世界的影响力重大9.下列诗句中,描述指南针的是( )A. 凡雨冥晦时,凭针盘而行 B.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C.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D. 水沃西川都江堰,人到开时涌岸边10.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葡萄牙 D. 英国11.明朝末年曾流行这样的歌谣:“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A. 在山东发动农民起义 B.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C. 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 D. 联合吴三桂灭掉了明朝12.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如表的归纳,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政治措施秦朝 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A. 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B.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C. 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13.如表是清朝前期一些文人的诗句,统治者对此歪曲解释,罗织罪名,将这些人处死并祸及子孙、师友。这种做法( )作者 诗句方芬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胡中藻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A.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B. 推动了大型典籍的编纂C. 促进了科技著作的编写 D. 阻碍了清朝的对外交往14.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清朝时期,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是( )A. 准噶尔部 B. 土尔扈特部 C. 大、小和卓 D. 和硕特部15.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当时与晋商相匹敌的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 农业产品品种增加 B. 手工业技术获得长足发展C. 工商业市镇的繁华 D. 商帮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16.与时俱进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优良品质,中华民族为何能创造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就是因为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丰富中华文明。【技术创新】材料一(1) 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分别写出其名称。【经济繁荣】材料二(2) 图三反映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图四宋代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治国之道】材料三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3) 依据材料三,赵普认为导致“国家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17.古代中国以博大的胸襟,开启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唐宋元明以来,中外交往频繁,中国融入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材料一鉴真(687-763)塑像玄奘( 600-664)西行求法邮票(1) 材料一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两个史实?两位人物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材料二唐代中国是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就有 70多个;唐政府专门设机构接待各国使节和外宾;设有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和海路都畅通;成就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大唐盛世。(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材料三到了宋朝,由于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贸易更加兴盛。在宋朝政府积极招徕、热情接待的政策感召下,外国使者和商人来中国贸易的日益增多。元朝统治者在宋代海外贸易的基础上,继续执行招徕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特别是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海外交通更加发达,海外贸易更加频繁。——摘编自申海田、张明锋《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考析》(3) 根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四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庙(4) 根据上图,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三宝”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小名,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用郑和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和庙宇蕴含了怎样的历史信息?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线,请你参与下列相关探究性学习活动。【边疆管辖】材料一(1)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横线处的内容。【民族交融】材料二政权 民族关系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西夏 从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西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摘编自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2) 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抗击外敌】材料三上报天子兮下敕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止止堂集》材料四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摘自连横《台湾通史》(3)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的诗词是出自明朝哪位爱国将领。材料四中“贵国”指的是哪个国家?【探究感悟】(4) 综上所述,从边疆治理和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1.【答案】C2.【答案】D3.【答案】A4.【答案】A5.【答案】C6.【答案】B7.【答案】B8.【答案】B9.【答案】A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A14.【答案】B15.【答案】D16.【答案】【小题1】曲辕犁;筒车。【小题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小题3】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改变方法:稍夺其权(削夺地方节度使权力)、制其钱谷(控制地方财政)、收其精兵(收归地方精兵)17.【答案】【小题1】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精神品质:百折不挠、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等。【小题2】繁荣与开放。【小题3】传统陆路交通受阻;政府政策支持;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小题4】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船队曾到过这些地区,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18.【答案】【小题1】伊犁将军;《尼布楚条约》;驻藏办事大臣;澎湖巡检司。【小题2】有战有和,和为主流。【小题3】戚继光;荷兰。【小题4】加强边疆治理,促进边疆发展;打击分裂势力和外敌侵略,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