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
高一 历史试卷
(共100分 75分钟)
一、单选题
1.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契刻符号,部分符号与晚商殷墟甲骨文存在形态关联;江淮地区的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浙江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等也发现过刻画符号。以下对这些考古发现解读正确的是( )
A.证明中国文字起源于江淮流域 B.说明中原文化始终领先其他区域
C.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与传承脉络 D.体现商周时期已形成成熟文字体系
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重点聚焦于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发现该时期的都邑性遗址中,小墓多为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制作精美。这反映了当时( )
A.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出现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文明起源呈现高度同质化特征
3.西周时期,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如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士的禄田称“某丘”。这些名称逐渐演变为姓氏,形成如齐、鲁、南宫等多样姓氏。这一现象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运用 B.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
C.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D.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增强
4.行第在西周人名中比较重要,兄弟姐妹一般以伯(孟)、仲、叔、季作为年龄长幼的先后排序。《白虎通·姓名》云:“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男女异长,各自有伯仲。”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分封制度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C.礼乐制度开始逐步解体 D.社会秩序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著名旱作农业区,燕国大力推广铁农具与牛耕,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燕人注重因地制宜,粮食作物形成以粟、黍、菽为主,麦、稻等为辅的多元格局。燕国的储粮方式包括障侯城堡、窖穴、仓廪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储粮体系。这表明燕国的农业发展( )
A.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B.精耕细作模式已经成熟
C.适应耕战这一时代主题 D.推动粮食管理制度完善
6.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商颂》,记述简单,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下游的古河济地;但在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已远超商周千里之地。这可以说明( )
A.古史传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历史真相随时间推移而清晰 D.夏朝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7.公元前312年,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筑台而师之”,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史书记载:“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燕昭王此举( )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促进了燕国习俗变革的进程
8.西周时期,“敬德保民”的观念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修己以敬”“敬民而安”,法家强调“敬令畏法”,墨家提出“敬天事鬼”。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探讨 B.对西周传统观念的全面继承
C.围绕时代需求构建思想体系 D.以重塑天道观念为终极追求
9.秦国东进很长一段时间与六国基本相持于太行山一荥阳一线。公元前242年,秦将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东郡其形如利刃,插入六国腹地,使秦国突破了太行山-荥阳一线。这说明秦国( )
A.全面推广郡县制度 B.统一大业得益于制度更新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兼并战争顺应了历史发展
10.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11.如表是不同史书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丑化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磨,豹声
宋《太平御览》 费美秦始皇: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肩,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翦伯赞《秦汉史》 秦始皇并不是后世所想像的生长着一副严肃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A.人物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B.年代久远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C.不同的描述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D.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12.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沿袭着秦朝制度 B.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
C.引发了七国叛乱 D.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13.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臣桑弘羊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足农何必以井田”“财物流通,有以均之。是以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谨”的主张。其意在强调( )
A.抑商政策阻碍发展 B.资源调配的重要性
C.轻徭薄赋稳定民生 D.盐铁官营的可能性
14.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
A.得益于西域都护府等机构的建立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华夏文化认同的空间拓展 D.便于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15.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材料三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妇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有哪些变化?
(3)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措施的历史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者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初期,在中央基本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权逐渐膨胀。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地方上实行郡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既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后来,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和田县京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C B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B C C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遗址都有刻画符号,部分有传承关联,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不同区域起源),又有一体性(符号传承体现内在联系),C项正确;贾湖遗址在河南(属中原),双墩遗址在江淮,良渚文化在浙江,文字起源是多元的,并非单一源于江淮流域,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不同区域有古老刻画符号,未体现中原文化“始终领先”,且这种说法不符合多元文明发展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更早时期的刻画符号及关联,并非聚焦商周成熟文字体系(甲骨文是成熟文字,但题干重点在更早起源传承),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小墓多为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制作精美”可知,这表明当时人们在财富占有上存在巨大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是私有制产生的重要表现,同时不同规模墓葬及随葬品的差异也反映出社会成员已经出现阶层分化,即阶级分化已出现,所以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出现符合材料所反映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时间是距今5500-3500年,此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不存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墓葬随葬品体现的贫富和阶级差异,并未直接提及社会化分工的具体内容,所以不能得出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围绕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都邑性遗址中墓葬情况展开,没有关于不同地区文明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文明起源呈现高度同质化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将土地与血缘等级相结合,形成姓氏与封地对应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反映的是分封等级而非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未直接体现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宗法观念是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强调血缘关系和长幼有序。题目中提到的“伯(孟)、仲、叔、季”正是宗法观念的体现,反映了社会秩序中对血缘和长幼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通过行第来确定长幼尊卑,有利于规范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缓和而非激化矛盾,排除A项;材料所述年龄长幼体现血缘关系和宗法制,而非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项;一般认为礼乐制度的解体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题目中提到的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战争则服务于土地和资源的争夺以保障农业发展。燕国推广铁农具与牛耕以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多元作物、完善储粮体系以保障粮食供应,均与耕战主题高度契合,C项正确;材料明确提到燕人“注重因地制宜”,说明农业生产仍受自然条件制约,排除A项;精耕细作模式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但远未达到成熟阶段,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储粮方式”的多样化,属于粮食储存技术层面,而非粮食管理制度,如赋税制度、粮食分配机制、管理机构等,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禹治水传说的变化(从春秋时期仅涉及黄河下游,到战国时期扩展至“九州”“五服”,活动范围大幅扩大),本质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速的背景下,人们对“华夏”空间范围和共同文化起源的认知不断强化的体现。将大禹塑造成覆盖更广阔区域的“共祖”式人物,有助于凝聚华夏族群认同,B项正确;传说的演变更多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而非历史真相的客观记录,不能直接推断“具有很高的真实性”,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传说比春秋时期更详细,并非因为“历史真相更清晰”,而是后人根据时代需求对传说进行了加工和丰富。时间推移可能导致传说偏离真相,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大禹治水传说中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传说不等于信史,无法直接证明“夏朝统治区域”的实际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下,官职等主要由贵族世袭。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以重金招贤,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苏子、邹衍、乐毅、屈景等贤良之士归燕,这些人凭借才能而非贵族身份得到重用,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B项正确;燕昭王生活在战国时期,而春秋霸主争夺是在春秋时期,时间上不对应,所以燕昭王此举不可能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条件,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主要强调的是不同族群对华夏文化、华夏民族身份等方面的认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燕昭王招贤纳士增强燕国实力,未突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仅讲述了燕昭王招贤以及贤士归燕的情况,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促进了燕国习俗变革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思想主张。儒家关注道德修养与民众安定,主张“修己以敬”“敬民而安”,是为了应对社会秩序的变动,试图通过道德规范来稳定社会;法家强调“敬令畏法”,是适应当时诸侯争霸,需要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来富国强兵的需求;墨家“敬天事鬼”,也是基于当时社会对鬼神等观念的认知以及自身的社会理想,所以诸子百家是围绕时代需求构建思想体系,C项正确;材料中诸子百家的主张更多围绕社会、人伦等,并非集中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排除A项;“全面继承”说法错误,诸子百家是在西周观念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并非全面继承,排除B项;诸子百家的终极追求并非重塑天道观念,而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等,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秦国东进很长一段时间与六国基本相持”,“初置东郡”“使秦国突破了太行山-荥阳一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郡的设立改变了秦国与东方六国相持局面,推动了秦国的统一进程,说明其统一大业得益于制度更新,B项正确;当时秦国尚未完成统一,不具备全面推广郡县制度的条件,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秦国统一进程并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东郡设立对于秦国统一进程的影响,并非兼并战争的积极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说明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御史大夫不能控制地方,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而非御史大夫,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而非处理军政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在史书中对于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史记》对秦始皇有贬损之意,而宋《太平御览》给予了美化的形象,现代学者翦伯赞则持不同的观点,说明这种描述的差异是受到作者所处时代、文化背景和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人物相貌形象本身是不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排除A项;年代久远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影响对人物形象认识主要是受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排除B项;不同的描述的确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但人物相貌应该具有客观性,不同描述是主要受主观因素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行“左官律”,限制诸侯国官员的地位与任职范围;以“酎金”成色、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的这些措施是对汉初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势力的削弱,并非沿袭秦朝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汉武帝的措施主要是削弱诸侯国势力,而非加强对王国的监察,排除B项;引发七国叛乱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桑弘羊的言论强调国家富足不必仅依赖农业(“富国何必用本农”),农业发展也不需恢复井田制(“足农何必以井田”),而是主张通过“财物流通”实现资源均衡分配(“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这反映了他对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视,如均输平准政策,即国家通过调配物资平衡供需、稳定物价,避免贫富悬殊。“资源调配的重要性”准确概括了这一核心意图,B项正确;西汉初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桑弘羊主张通过商业流通调节资源,此选项与其观点相悖,排除A项;“轻徭薄赋”是儒家经济主张,与桑弘羊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家思想不符,排除C项;“盐铁官营”虽是桑弘羊的政策,但题干未直接提及,其主张更侧重经济流通与调配的宏观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相关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昆仑山作为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位置在西域的确立,使中原的“天下观”从中原中心扩展至更广阔的西部区域,体现了对多元地理空间的整合与认同,推动了华夏文化认同的空间拓展,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设立于汉宣帝时期,与汉武帝时期无关,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依赖政治军事扩张(如汉武帝击匈奴、张骞通西域),昆仑山命名属于文化认知层面的建构,对“国家形成”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选项夸大了其政治影响,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时间不符,且命名与佛教传播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凿空”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功利思想是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选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社会责任,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化。
(2)变化:从分布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
(3)原因: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吸收周边文化;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农田开辟,而且地势复杂,交流不便。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类遗址具有分布广泛,多元化的特点。
(2)变化:根据材料二“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对比材料一,可得出从分布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
(3)原因:根据材料三“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交通便利……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可得出,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吸收周边文化;根据材料三“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可得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农田开辟;根据材料三“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可得出,地势复杂,交流不便。
17.(1)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
(2)历史作用: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本质类材料分析题。从材料一中的工具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变法措施的内容及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知识可得出: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8.(1)变化: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中央沿袭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央中央设中朝;汉初至汉武帝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2)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强化皇权的要求;秦朝速亡的教训;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进取精神。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得出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根据材料“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得出地方实行郡县制;根据材料“西汉初期,在中央基本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权逐渐膨胀。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西汉初期中央沿袭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央中央设中朝;根据材料“地方上实行郡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既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得出汉初至汉武帝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强化皇权的要求;根据所学,还可从秦朝速亡的教训;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进取精神等角度进行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