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岳阳县一中2025一2026年高一年级上期第一次考试试题政治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命题人: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吕氏春秋恃君览》曾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对该社会形态解读正确的是()①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低阶段②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劳动产品③以父亲血缘为纽带,共同参与氏族生活的管理④石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可以直接地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下列对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A.黄山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汉代的画像砖石—青铜器广泛使用C.宋朝的四系青瓷罐—地主占有农民全部劳动成果D.春秋时期窃曲纹铜壶—奴隶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3.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是一个理想社会②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是人们向往的最理想的生活③奴隶社会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历史的进步④生产力是否适应生产关系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请你按因果关系,把下列事件排序,其顺序正确的是()①个体劳动盛行②阶级的出现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国家的建立⑤私有制的产生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⑤→②→④C.①→③-→④→⑤→②D.①→③-→④→②→⑤第1页共8页5.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富对立与道德沦丧,提出改造方案:圣西门主张“按能力计报酬”,傅立叶设计协作社,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实验,试图建立无剥削的理想社会,但均因脱离现实失败。据此,下列对空想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是(①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构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②不成熟的理论,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③其局限性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却未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实践活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5年,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凸显新时代以来发展更加追求质量的新特点,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不同发展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也是最低阶段,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平均分配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④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曲折。在其发展进程中,人们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飞跃。关于这三次飞跃表述正确的是()①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②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实践的飞跃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④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资本主义社会在享受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带给他们丰裕财富的同时,也经历着交替出现且破坏性不断加剧的经济危机,同时,拥有资本的“精英”与单纯依靠劳动的“普通民众”之间的财富差距不断扩大。在精神层面,资本主义冲击和消解了严肃的社会价值,导致个体充满了失落感、无力感和无意义感。这表明()①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改善无产者的生活②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剥削关系③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④生产社会化导致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剥削第2页共8页岳阳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期第一次考试答案政 治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B A B D C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B B A C C C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A D A B C8. C【详解】①: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无产者的生活,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富分配不均导致无产者的生活改善程度远低于资产阶级,①排除。②: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者的剩余价值,拥有资本的“精英”与单纯依靠劳动的“普通民众”之间的财富差距不断扩大,②正确。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受到剥削,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物质利益,冲击和消解了严肃的社会价值,导致个体在精神层面感到失落、无力、无意义,③正确。④:生产社会化并不是导致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剥削的直接原因,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剥削。生产社会化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④排除。9. A【详解】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突破口”,①正确。②:“设立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1980年),而不是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②错误。③: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是改革开放理论的“根本性突破”,③正确。④: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④错误。B【详解】①④:“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之上……反而产生了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这说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反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激化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①④正确。②: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私有制的根基,因此,资本主义无法自我革命,②排除。③: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积累增添了动力,但材料强调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③排除。19.C【详解】①:十月革命(第一次砍脚)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飞跃,①错误。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一次砍脚),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②正确。③:两次砍脚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印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③正确。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错误。26.(12分)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是原因类,需用《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的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①《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分)②它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根基。(3分)③《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指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思想源泉。(3分)④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破解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3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27.(13分)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国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我国踏上“人间正道”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4分)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我国踏上“人间正道”提供了领导核心。(4分)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踏上“人间正道”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分)社会主义建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我国踏上“人间正道”的物质基础。(1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政治试题.pdf 高一第一次月考政治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