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026届高考一轮复习(统编版)
课标要求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3.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思想来源
历史条件
理论基石
诞生标志
理论到实践
一国到多国
曲折中发展
思维导图
课前准备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即分配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上层建筑
反作用
经济基础
总和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决定因素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考点1
核心突破
一、原始社会
一、原始社会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生产力 ①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生产关系 ①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共同劳动、平等互助。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上层建筑(社会管理方式) ①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③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全氏族成年人)
原始社会解体 ①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③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
产生原因与表现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直接原因:私有制的确立与阶级的产生。②表现:国家的产生(上层建筑)。
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工具。
生产力 金属工具(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
③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上层建筑(社会管理方式) ①阶级的产生。②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③国家的出现。
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对奴隶社会的评价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阶级 国家
含义 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产生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建立暴力机关,从而形成国家
最早表现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制国家
正确把握阶级与国家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比较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生产力 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生产关系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管理方式 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建立国家
进步性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考点2
核心突破
一、原始社会
一、封建社会
生产力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关系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②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③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等,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 经济上剥削: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③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等。
政治上压迫:实行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的制度。
思想上钳制: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想钳制与抗租抗税运动、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对封建社会的评价 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相对奴隶,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一)
生产力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
生产关系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建立的基本条件 ①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②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生产的相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一、原始社会
二、资本主义社会(二)
生产力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
生产关系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建立的基本条件 ①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②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生产的相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注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产阶级受利益驱动指导生产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
资产阶级以剩余价值形式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生产力(科技革命)→ 社会化大生产(机器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
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矛盾
矛盾
社会生产结构失调,生产严重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核心突破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区别 生产资料归属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
产品分配方式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但农民也有一定的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政治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文化 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一些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但仅限于资产阶级内部
相同点 1.相对于前一阶段,生产力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2.统治阶级无情地剥削被统治阶级。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剥削比较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标志 金属工具(青铜器) 铁制工具 机器大生产
剥削基础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 全占有奴隶 封建地主所有制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
剥削手段 完全占有和支配劳动成果 收取地租(主要) 榨取剩余价值
人身依附关系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 隶毫无人身自由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不完全占有奴隶
工人是自由劳动者
统治特点 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会说话的工具) 森严的等级制度 虚假的民主
剥削的特点 赤裸裸的 比较明显的 隐蔽的
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种社会形态的比较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工具 石器 金属工具 铁质工具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
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生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考点3
核心突破
一、原始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一、原始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发展过程及特点 ①16—17世纪,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②18世纪,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③19世纪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积极意义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 ①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③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一、原始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斗争形式 ①经济斗争。( 包括捣毁机器、经济罢工、游行示威等形式。)
②政治斗争。(最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斗争。 包括政治罢工、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装起义和革命战争等方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
③思想理论斗争。(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标志事件 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英国宪章运动。
③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意义 ①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②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原始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形成 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内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作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一、原始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发表时间 1848年2月
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政党)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一个目标)
4.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一、原始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
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地位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鲜明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一、原始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尝试 法国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虽最终失败,但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实践。(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措施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时间和结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新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原始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现 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发展 1871年,仅仅存在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马克思对其评价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意义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的原则(彻底改造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防止社会公仆变社会主人等)是永存的。
1、巴黎公社——尝试阶段
一、原始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爆发过程和结果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实现阶段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领导力量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 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
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变革社会 的力量 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半无产的广大农民
保护革命成果的措施 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地位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相同点 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②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一、原始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原始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一次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二次飞跃 从理论到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第三次飞跃 从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