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期六校第一次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拥有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数量不多、
差别不大,说明当时社会尚未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仍处于氏族公社阶段。①原始农业有
所发展:聚落定居生活通常与农业的发展相关:②定居生活已经出现:聚落遗址本身就是
定居生活的证据:③存在祖先崇拜观念:公共墓地的存在反映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④
进入“万邦时代:指的是更晚的国家形态阶段,与姜寨遗址的社会发展阶段不符。因此,
①②③正确。
2.【答案】B
【解析】良渚古城城墙和陶寺遗址大墓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
层分化和财富积累,大墓中的丰富随葬品说明私有制已经产生,故选B项。A、C、D项
与考古发现直接关联性不强,城墙和大墓更直接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3.【答案】B
【解析】“宅兹中国”意为“建都于天下之中”,体现了周人对于“中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
认同,说明“中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概念源远流长,故选B项。材料指代的是“天下中
心”的政治概念,而非单纯的地理概念,故排除C项。A、D项虽与西周相关,但不是该
铭文最能说明的核心意义。
4.【答案】B
【解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自天子出”,实质上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的表
现,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故选B项。铁犁牛耕的
普及在汉朝,故排除A项。C、D项虽也是该时期的特征,但不是这一现象的实质反映。
5.【答案】C
【解析】各国变法的深层根源是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导致井田制瓦解、土地私
有化兴起,进而引发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故选C项。A、B、D项是变法的直接
原因或表现,但不是最根本的根源。
6.【答案】C
【解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核心并非“不作为”,而是反对违背事物规律的“妄为”。选项A
中“完全放弃管理”和选项B中“消极避世”均是对“无为”的片面曲解。选项D“不受任何规
则约束”违背了“无为”所蕴含的顺应规律的内涵。选项C体现了政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
础上,减少过度干预,与“无为而治”中“不妄为、顺自然”的核心思想相契合,符合当今社
会治理的科学理念。
7.【答案】D
【解析】孟子和韩非的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体现了士人立足
现实、关注社会的问题意识,故选D项。A、B、C项虽也部分符合,但不如D项更贴近
“救世”主张的现实性。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025 年秋期六校第一次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考古发现:该聚落由五个大家族组成,拥有氏族公共墓地,且墓地中随葬品数量不多、差别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考古发现可佐证
①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②定居生活已经出现
③存在祖先崇拜观念 ④进入“万邦”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考古学家通过良渚古城城墙分布图和陶寺遗址大墓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比两次考古发现,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 1页(共6页)
A.农业普及与人口增长 B.阶层分化与私有制产生
C.母系氏族社会走向繁荣 D.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
3.何尊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其内底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宅兹中国”。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实物证据。这一考古发现最能说明
A.青铜铸造技术在西周达到巅峰 B.“中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概念源远流长
C.“中国”指代黄河流域的地理概念 D.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威
4.周平王东迁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铁犁牛耕普及推动土地私有化 B.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C.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D.华夏认同强化民族凝聚力
5.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任官原则,吴起在楚国“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各国变法虽内容各异,但均成为时代潮流。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根源是
A.诸侯争霸迫使各国变法 B.百家争鸣为变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C.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转型 D.周天子权威彻底崩溃导致权力重组加速
6.在当代社会治理与个人生活实践中,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解读是
A.政府完全放弃对社会的管理,任由社会自由发展
B.个人消极避世,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以顺应自然
C.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发挥市场与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绝对发挥,不受任何规则约束
7.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剧变,士阶层提出各种“救世”主张。孟子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韩非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些思想共同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
A.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B.注重修养、人格完善
C.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D.立足现实、关注社会
8.公元前220——前212年,秦朝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和直道(北抵九原)。秦朝修建这一交通工程旨在
A.促进区域内商贸交流 B.便利皇帝巡游天下
C.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D.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9.荀子在《强国篇》中描述秦国官员“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且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这种吏治现象对秦国崛起与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
A.保障了变法政策的延续性,强化国家治理效能
B.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推动官僚体系专业化
C.提升了行政执行力,为军事扩张提供制度支撑
D.形成廉洁高效的执政传统,奠定中央集权基础
10.《汉书·景帝纪》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上述材料高度评价了西汉前期的某一治世局面。该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采纳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汉武帝北击匈奴,解决了外部威胁
C.颁布“推恩令”,彻底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1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
1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2.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后,西汉昭宣时期及东汉逐步完善西域军事管理体系;唐朝则设置安西四镇与伊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葱岭东西羁縻州府的管辖。这些机构设置的直接影响是
A.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
B.有利于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推动了中华文明向中亚地区的扩展
D.推动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创新
13.《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据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的显著特点是
A.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B.土地集中程度高,依附人口众多
C.注重商业经营,垄断全国市场 D.生产技术先进,农业产量极高
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如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以及大大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发展的书写材料造纸术,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对外交流频繁,吸收异域文明 B.士人阶层热衷于著书立说
C.统治者大力推行“独尊儒术” D.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5.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八月,“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侯”是爵位,古代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下图所示“晋归义羌侯”金印是西晋王朝赐给各部落首领的印信之一。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
A.动荡中孕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B.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
C.民族间政治认同的历史现象 D.人口迁徙加速的历史趋势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
1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出
A.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 B.士族是魏晋特有的阶层
C.魏晋士族具有地域特征 D.魏晋时期皇权彻底削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
材料二“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到图2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了什么趋势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仲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郁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郡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四民月令》中的“三月”条里写道,“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意思是说在每年的三月,有些家庭冬粮吃尽,桑椹、麦子还未成熟,正是口粮青黄不接之时,宗族在这一时段要按照“自亲者始”即血缘远近的原则,以九族为救济范围,救济那些已至穷乏的家庭,使周边不出现饥荒,维护家族、社会稳定。在“九月”条里,宗族要“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到“十月”,“五谷既登,家储蓄积,乃顺时令,敕丧纪,同宗有贫窦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众人,共兴举之,以亲疏贫富为差,正心平敛,无相逾越”。即到了每年的九月、十月,一年的收成已经入手,财力比较宽松,这时宗族内要以与嫡系的亲疏关系和家庭贫富为标准,按照一定的顺序,集中对孤寡老病不能自存的族人进行救济,分发给他们衣被以御寒凉,同时帮扶那些亲人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但无力办理丧葬的贫户完成丧葬事宜。
——摘编自许秀文《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中慈善救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中慈善救济的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果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那么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则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各民族间的差异会导致冲突,但这种冲突同时孕育着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各民族间的差异性也为民族之间的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伴随着民族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被理解和接纳,彼此间的认同也随之加深。
———摘编自于春洋、王家琪《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多重逻辑》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个少数民族,具体阐述该民族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第 6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