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叶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节后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平顶山叶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节后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叶县高中高一10月节后月考历史答案
1-10 DABAD ACCBD 11-20 BBDDB DDCCC 21-25 CCCAD
1.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期,所以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根据“水稻”可知当时产生了原始农业;根据“姜寨聚落”可知出现了稳定的村落。但根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进入到阶级社会,D项说法最不严谨,且不符合史实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展示的龙文物来看,它们跨越了从距今约8000年到40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且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这表明“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的产生情况。这些龙文物虽然展示了“龙”文化的多元性,但并不能直接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的传播和接受,排除B项;C 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龙”图腾与王权身份的关系。这些龙文物虽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并不能直接说明它们是否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排除D项。故选A项。
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尧舜禹时代(中国)。部族联盟成为高于各地部族和邦国的政治实体,意味着政治组织形式在不断发展和整合;最高首领的祖先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公共神灵,这有助于增强联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些都为国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尧舜禹时代部族联盟成为政治实体以及最高首领祖先地位提升,没有明确体现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万邦”时代是否结束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神权与王权比较的内容,无法得出神权高于王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中描述的发现因素,包括大规模的宫殿、大型建筑、精美祭祀品以及严密的城防设施等,都表明这一地区在3300~3000年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能力、管理结构和公共工程建设能力,这些特征符合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形态的基本要素,A项正确;材料虽涉及有精美的祭祀品,但未涉及神权与政权关系的论述,不能得出政权与神权有所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阶级的等级差别,不能得出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C项;材料未具体论述首领的地位,不能得出首领的权威更加显著,排除D项。故选A项。
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中国)。材料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原始民主的禅让制,而“禹子启贤,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则表明启继位开始了世袭制,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D项正确;禹按传统禅让给益,未破坏制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启贤”,未比较启与益的贤能程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袭制对国家稳定的影响,且夏朝建立后曾经历过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各国之间的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当时“华夏”与“戎”的对立虽更加明显,但在各国都认同对方为“华夏”,体现了当时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A项正确;战国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才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且该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西周时期血缘是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统治秩序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表明当时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加剧,并非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
7.C【详解】受封诸侯在封地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与本地土著交融,或变革习俗,或因俗而治,促进了不同部族间文化的交融.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夏朝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项错误;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是通过明确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可知,分封制下让姬姓贵族管理地方,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C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A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时期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根据材料“性恶”“隆礼”“重法”可知,该思想是荀子的主张,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B项正确;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庄子崇尚逍遥自由,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题干中,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吴国和越国,其君主或先祖被典籍与华夏先祖(周文王伯父、夏朝君主)联系起来,这体现了周边族群与华夏在文化和血缘上的关联被强调。这种记载反映出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在向原本被视为“蛮夷”的地区扩展,周边族群逐渐被纳入华夏的认知体系中,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宗法制度在这些地区的推行情况,主要体现的是认同观念而非制度,排除A项;“逐渐消除”表述不符合史实,先秦时期民族矛盾依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直接反映的是观念的变化,而非经济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墨子主张“尚贤”,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高低都应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体现了对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平民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为下层平民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B项正确;道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A项;儒家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墨子反对不义的战争,“非攻”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层层实施使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明确、严格的等级,说明西周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B项正确;早在西周之前,中国就已进入阶级社会,“开始”一说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但未体现王室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法制的相关论述,无法得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诸子百家围绕治理国家、稳定社会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D项正确;诸子百家总体上都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新的政治主张,特别是韩非主张改革变法,并非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A项、C项;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排除B项。故选D项。
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重民恤民的民本思想,反映了民为邦本的政治观,D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指的是治理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即主张改革,这是法家思想的主张,商鞅是法家代表,B项正确;孟子、荀子是儒家代表,主张“仁政”“仁义”,排除A、D项;墨子是墨家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排除C项。故选B项。
16.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中国)。秦灭巴蜀后,将巴蜀的各部落纳入其统治范围,并进一步拓宽了与云贵高原等西南地区的通道,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秦国腹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权力的范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早在秦灭巴蜀前,陕西与西南地区就已有联系,排除B项;当时秦尚未统一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7.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题干“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因为它鼓励士兵和贵族通过军功来获得地位和财富,从而激发了军队的积极性和战斗意志,D项正确;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与军功授爵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军事改革不会提高财政收入,但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B项;强化社会控制更多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实现,而非单纯依靠军功授爵,排除C项。故选D项。
1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反映了荀子主张君王礼法并重的思想;材料“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反映了韩非主张明主要制度严明、刑罚严酷的思想;据此可知二者都主张圣明君主治理国家,C项正确;韩非并未提倡遵循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荀子和韩非子都主张明君治理国家,而不是提倡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反对贵族徇私枉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改革内容来看,无论是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奖惩制度,李悝的吸引人才和尽力耕作,还是商鞅的废除井田制和鼓励军功,都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符合富国强兵的需要,C项正确;管仲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其他改革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是商鞅最早提出,排除B项;结合所学,变法主要体现法家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交通建设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制度对秦朝交通建设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交通建设主要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韩国和赵国对官员的任用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为以才能为标准授任官职,这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扩大了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也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C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完成了向官僚制国家的转型,排除A项;根本目的是适应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员的选用问题,不能体现君主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从表格中九卿的职能可以看出,作为朝廷官员却负担着皇室私家事务,说明秦朝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C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需要从疆域统一、地方管理、民族融合等多方面判断,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排除A项;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主要与郡县制的推行有关,排除B项;九卿作为中央官员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要与郡县制的推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嬴政原本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这一举措如果实施,会使秦国失去大量来自其他诸侯国的人才。而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使得秦国能够继续网罗天下英才。众多人才汇聚秦国,这无疑强化了秦国统一的人才优势,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C项正确;嬴政改变主张主要是出于秦国统一大业的考虑,而不是单纯的君主社会责任感增强,而这一事件更多的是围绕秦国的政治战略和人才需求,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主要是关于秦国对待外来人才的政策,并没有体现民本思想。事件的核心是人才对秦国统一大业的作用,与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秦国对待外来人才的政策调整,没有体现贵族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25.D
26.(1)特点:①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②周王间接统治地方;③逐级管理地方(4分,两点即可)
(2)特点:①官僚政治;②垂直管理(中央集权);③分权制约;④定期逐级考评。 (4分,任答两点即可)
利弊: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②权力过于集中,挫伤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分,言之有理即可)
27.(1)途径:东迁、迁都;与晋魏等国政治联姻;重用中原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兼并战争等。(6分)
(2)历史意义: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分布更为广泛;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体现了华夏文明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加强了民族交融,以秦为代表的华夏周边民族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7分)
12025--2026学年上学期叶县高中高一10月节后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共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题,75分)
1.根据下面表格,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说法最不严谨的是( )
新石器时代
主要 遗址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姜寨聚落 水稻:养蚕繅丝技术 黑陶;玉器; 祭坛神庙; 万邦时代 玉器;祭坛神庙 玉器;祭坛神庙
分布地域 黄河 长江 黄河 辽河 长江
A.出现了磨制石器 B.产生了原始农业
C.出现了稳定村落 D.早期国家已经诞生
2.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可知( )
A.“龙”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B.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产生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龙”图腾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3.在尧舜禹时代,部族联盟成为高于各地部族和邦国的政治实体,成为大家进行自身认知与定位的首要前提。与此同时,最高首领的祖先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联盟的公共神灵。这( )
A.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B.为早期国家诞生创造了条件
C.说明“万邦”时代基本终结 D.表明当时神权高于王权
4.距今约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及其周围的大型建筑,数以千计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级玉器; 出现了高耸的城墙,严密的城防设施等强制性公共权力标志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
A.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B.政权与神权有所联系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首领的权威更加显著
5.《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史记·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据此可推断( )
A.禹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 B.启的贤能远超于益的贤能
C.世袭制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D.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
6.在西周的文字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的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B.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
7.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8.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度( )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9.战国时期某学者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在治国理念上则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由此可知,该思想( )
A.代表了广大平民利益 B.体现了不同思想融合
C.追求精神上逍遥自由 D.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
10.《左传》记载,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吴国,其君主自称是周文王伯父太伯的后代;《国语》称“荆蛮”之地的越国,先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宗法制度的普遍推行 B.民族矛盾的逐渐消除
C.边疆地区的开发加速 D.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11.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 )
A.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代表底层平民的利益
C.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D.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
12.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B.分封制强化了等级秩序
C.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D.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1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说明他们都( )
A.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 B.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
14.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楚大夫子西分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的原因时指出,“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荀子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这些言行共同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商业观 D.民为邦本的政治观
15.春秋战国时期某著名思想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孟子 B.商鞅 C.墨子 D.荀子
16.秦兼并巴蜀后(公元前316年),便以巴蜀地区为基地,将“羌”“冉”“笮”“徙”“邛”“僰”“濮”等部落纳入其统治范围,进一步拓宽了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西南地区的通道。秦国这一举措( )
A.扩大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开启了陕西与西南的交流
C.标志着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7.《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确立起井田制 B.提高了财政收入
C.强化社会控制 D.提高秦军战斗力
18.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据此可知,二者都
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 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
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 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1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进行了变法运动,下表是部分改革措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浪潮( )
改革名称 改革部分内容
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李悝变法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尽地力之教”。
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均体现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出富国强兵的需要 D.体现了不同思想学派的主张
20.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21.公元前403年,赵国公仲连变法,“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察功度德”;公元前355年,韩国申不害变法,任用官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这些措施( )
A.完成了向官僚制国家的转型 B.旨在打击旧贵族势力
C.扩大了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 D.巩固了君主集权制度
2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政治带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23.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这一改变( )
A.表明君主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B.揭示民本思想具有历史渊源
C.强化了秦国统一的人才优势 D.反映贵族政治依旧影响巨大
24.周秦之变不是简单的朝代之变、政权之变,而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深刻的全方位变革,使中华文明完成了一次伟大转型和自我升级,使之从早期形态迈向成熟形态。这一变化带来的最主要的政治影响是( )
A.形成了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 B.建立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
C.摧毁了贵族政治的统治基础 D.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25.秦朝建立后,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诸多礼仪突显皇帝的独尊地位。此外,秦朝还统一度量衡,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上述举措
A.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升 B.加速了秦的灭亡
C.彻底消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二、材料题(共两大题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正如赵伯雄先生所言,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上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天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子中央。皇族赢姓子孙无尺寸之封,完全废罢封国式的地方分权。严格实行郡级官府的守、尉、监御史分工负责制,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分工负责制使郡守等不得专制郡事,中央对郡级政权的控制也就比较容易了。《涯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还表明: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调动前要办好交接手续。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地方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8分)
26.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时间 秦人融入、认同华夏民族的历程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秦人为炎黄的姻族,肇兴于陇右,偏居于西陲,因善于养马,周王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秦穆公在位时期,娶晋国太子申生之姊,秦穆公之女怀嬴嫁给为质于秦的晋太子圉。但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
战国时期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由此引发了中原诸夏人才西向入秦的高潮。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秦武王娶魏女为王后。秦庄襄王时,吕不韦成为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招募大量宾客游士至门下,合众人之力,编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人吸收中原文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秦人与华夏交融互动的典范。 战国晚期,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途径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秦人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7分1
1(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
(
27
.(1
3
分)
(1)(
6
分)
(2)(
7
分)
)
(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高一周考历史
答题卷 第2页 (共2页)
)
(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叶县高中高一10月节后月考历史
答题

) (

) (

) (
班级
 
姓名
考号
座位号
)
(
选择题填涂说明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粘贴条形码
) (
注意事项:
选择题作答必须用
2B
铅笔,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解答题作答必须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填写,答题不得超出答题框。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在考生信息框中填写姓名及准考证号。
) (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75
分)
) (
1

2

3

4

5

) (

) (

) (
26
.(1
2
分)
(1)(
4
分)

8
分)
)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25
分)
) (
21

22

23

24

25

) (
16

17

18

19

20

) (
11

12

13

14

15

) (
6

7

8

9

10

) (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高一历史

考答题卷 第1页 (共2页)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