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力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力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七章 力 第1节力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下册教材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7 月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开篇第一节,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从教材体系看,它承接初中物理运动学内容,为后续弹力、重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奠定概念基础;从内容逻辑看,教材先通过生活实例建立力的初步认知,再明确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三要素及示意图,符合“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规律,是学生从“运动描述”向“运动原因分析”过渡的关键节点。
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推、拉、提”等与力相关的动作,对“力能改变物体状态”有模糊认知;同时已掌握简单的图形绘制技能,为画力的示意图做了铺垫。 2.认知难点: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理解不深;易混淆“力的作用效果”与“运动状态改变”(如将“形变”与“运动快慢变化”割裂);画力的示意图时,易忽略“作用点”和“箭头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3.学习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通过直观体验和具象实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物理观念:建立力的初步概念,明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准确判断具体情境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能区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知晓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与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定义及作用效果,发展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初步体会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能通过力的示意图将抽象的力具象化,提升模型建构能力。 3. 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探究过程,掌握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及三要素的基本方法;能规范完成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感受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实验与作图练习中,养成严谨规范、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 重点 1.力的定义及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的判断。 2.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的规范绘制。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无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时不能产生力)。 2.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具体表现(速度大小变化、运动方向变化)。 3.力的示意图中“作用点”的确定和“箭头方向”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示范法。
教学准备 弹簧、橡皮泥、乒乓球、木块、磁铁、铁钉、PPT课件、力的示意图模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 创设情境:展示PPT课件上的动画及生活场景图①人人推车;②手拉弹簧;③磁铁吸回形针④推土机推土),提问:“这些场景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动作或现象?” 2. 引导学生说出“推、拉、提、吸”,进而提问:“这些动作在物理中统称为什么?”引出课题——力。 1.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后回答“都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推、拉等动作”。 2. 跟随教师引导,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探究新知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1:“用手推桌子、拉弹簧、提书包”,提问:“每个动作中,有几个物体参与?分别是什么?” ② 演示实验:用磁铁吸铁钉,提问:“磁铁和铁钉没有接触,是否产生了力?” ③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接触或不接触均可产生力 力的作用效果 ① 分组实验2: - 用不同力度捏橡皮泥(观察形状变化); - 用手推静止的木块(观察运动状态变化); - 用手挡运动的乒乓球(观察速度变化); - 用磁铁改变运动中铁钉的方向(观察方向变化)。 ② 引导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类——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方向变化) 3.力的三要素及示意图 ① 探究三要素: - 提问:“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效果一样吗?”(学生实验验证); - “向不同方向推桌子,桌子运动方向一样吗?”(演示); - “用手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省力程度一样吗?”(学生体验)。 ② 总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称为力的三要素。 ③ 讲授力的示意图: - 示范画法:确定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 沿力的方向画线段→ 在线段末端画箭头(表方向)→ 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如F=5N)。 - 展示错误案例(如作用点画在施力物体上、箭头方向反),让学生纠错 1. 力的定义学习 ① 动手实验,记录“推桌子:手(施力)、桌子(受力);拉弹簧:手(施力)、弹簧(受力)”,回答“两个物体参与”。 ② 观察磁铁吸铁钉实验,思考后回答“没有接触也产生了力”。 ③ 记笔记,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判断方法。 2. 力的作用效果学习 ① 分组完成实验,记录现象:“捏橡皮泥,橡皮泥变扁;推木块,木块从静止到运动;挡乒乓球,乒乓球变慢;磁铁吸铁钉,铁钉方向改变”。 ② 小组讨论后归纳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明确“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和方向变化”。 3. 力的三要素及示意图学习 ① 实验体验:拉弹簧(大力拉得长,小力拉得短);观察推桌子方向(向左推向左动,向右推向右动);推门(推把手省力,推靠近门轴处费力),总结三要素。 ② 跟随教师示范画示意图,同桌互相检查,纠正错误(如忘记标力的大小、箭头方向错误) 1.通过动手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力需两个物体”,突破“力的定义”抽象难点。 2.用多组对比实验,让学生自主归纳作用效果,避免教师直接灌输,培养归纳能力。 3. 用“体验+纠错”模式,让学生掌握三要素的影响和示意图的规范画法,突破作图难点。
课堂练习 【习题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D.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不会产生力 【习题2】“足球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越来越喜欢足球运动,下列现象不属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足球在空中沿弧线飞行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C.被踩在脚下的足球变扁 D.守门员抱住飞来的足球 【习题3】一只吊灯挂在天花板,请在图中画出吊灯受重力的示意图。 【习题4】如图所示,某人用12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对手的拉力__________12N(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 独立完成基础题,举手回答,核对答案。 在练习本上画示意图,同桌互查;口头举例,其他同学补充。 3. 针对典型错误,思考自己是否有同类问题,及时修正。 基础题巩固核心概念,提升题兼顾作图和应用,通过巡视和点评,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课堂 小结 1.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 -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受力物体);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改变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示意图:作用点、线段、箭头、标大小。 2. 用“思维导图”形式在PPT上呈现知识框架,让学生对照补充。 1.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梳理知识点,互相补充。 2. 对照PPT思维导图,完善自己的笔记,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梳理+思维导图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点零散。
作业设计 1 (巩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示意图)。 P6练习4,当堂作业。 2、P6练习1-3,课后作业(巩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示意图)。 3、选择完成作业清单。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力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 N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组长意见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