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答案
时量:75分钟 分值: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5:C B D B B 6-10:C D C A B
11-16:C C B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特征:来源广泛,涵盖外族、外国及国内各地;身份多元,包括官员、将士、商人、学者、工匠等多个群体;定居比例高,相当一部分移民长期定居;人口质量高,聚集大量政治、文化、技艺等各类人才。(8分,每点2分)
(2)原因:唐朝国力强盛,长安作为都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鼓励中外交流;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移民提供发展机遇;科举制的推行与文化繁荣,吸引各地学子与文人汇聚。(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18.【答案】(26分)
(1)同:内向性强;自给性高;稳定性弱,易受政局影响;受交通限制较大;发展有限。(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异:宋代:封闭性强,自成一体;货币市场复杂混乱;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受民族关系影响。(任答2点4分)
近代:与世界市场联系;市场结构畸形;传统产品和工业品并存;受国际形势影响;带有半殖民化色彩。(任答2点2分)(按角度答每点2分,共4分)
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封建政府的压榨和政策限制;民族政权并立;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较强。(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近代: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民族工业的发展;通商口岸开放与外界联系加强。(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2)条件: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四川市场潜力巨大;稳定的社会环境。(每点2分,任答3点6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一:从刘氏家信看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使命——救亡图存与现代化探索。(2分)
论述:刘鸿生父子1932—1933年的往来家书,生动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在民族危机与现代化转型交织下的复杂处境。这些信件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与商业抉择,更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中民族资本主义同时承担经济救亡与制度探索的双重使命。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刘念仁在信中痛陈“日本炮舰能使繁华的上海化为瓦砾”,直言对国家命运的“失望”,却仍呼吁寻找“除同日本通商外”的救国方法。
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近代知识分子与企业家在民族存亡关头典型的心态写照:既痛心于国力衰微,又试图寻求超越传统模式的突围路径。刘鸿生试图通过资本整合提升竞争力,实则源于民族资本在面对外国资本压迫时的生存焦虑。这种探索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郭氏家族的永安百货等一样,都是中国企业家对现代化组织模式的自主实验。(8分)
结论:刘氏家信如同一个微观窗口,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典型特征——民族危机驱动下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交织着救亡与创新的双重逻辑。(2分)
论题二:从刘氏家信看近代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
论题三:从刘氏家信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挑战。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量:75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中,发掘出距今约3500年到3200年的大量文物,出土
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以及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葬中有3000多件青铜器、
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物。经考古研究发现,其早期文物的器类及形制与
二里头文化相当,晚期则与郑州二里岗文化共性较多。这反映出当时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
B.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C.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的传播
D.礼乐制度基本成熟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前往泰山“封禅”,因齐鲁儒生对仪式程序说法不一,
难以施行。秦始皇遂斥退儒生自行上山,途中忽遇大雨,后儒生诋毁其被暴风雨
所阻,没能行封禅礼。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秦朝
A.罢黜百家实行文化专制B.尚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认同
C.君主专制受到儒生冲击D.通过祭祀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3.(改编自2026届湖北省宜昌市高三上学期九月起点考试)贞观六年寒冬,唐
太宗循例至大理寺察阅狱情。当逐一询究死囚案时,“臣罪当诛,陛下断狱公允”
的认罪声此起彼伏。太宗深受触动,许死囚归乡度岁,约次年秋决。至期,四百
死囚皆如期还狱。这反映出当时
A.司法程序草率
B.选官制度成熟
C.思想控制专制
D.基层治理严密
4.图1为唐朝与北宋时期都城人口密度峰值情况,能够解释这一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单位:人/平方千米
长安
东京
图1
A.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B.社会经济发展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疆域面积缩小
●5.(原创)在宋应星之前,许多文人著述农业,多基于古籍或道听途说,比如
对于秧苗移栽,一般认为秧苗长得越老越好。宋应星深入南方水田,通过对比
实验和调查,对当时错误经验进行直接纠正,得出了超越前人的科学结论,并记
录在《天工开物·乃粒》篇中。这
A.说明明清中国科技重视实验
B.反映明清中国科技“承古萌新”
C.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D.是对理学“格物致知”的深化
●6.(改编自2025年湖南高考第6题)由下表可推知,当时江南地区(
16一18世纪江南地区家庭收入模式
16世纪
18世纪
耕作
棉布纺织
耕作
棉布纺织
土地(亩)
25
10
投入
男性劳动时间(日/每年)
275
25
217
83
女性劳动时间(日/每年)
163
37
0
200
收入(以等价粮食计算,石)
18.7
1.4
15.7
7.1
收入总计(石)
20.1
22.8
A.农业经营方式刷变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D.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7.1866年,香港英文报刊《德臣报》刊载《北京地图简图》,它是西方第一份涉
及北京的旅游指南,标注了英、法、俄、美等国公使馆,还特别标识了总理衙门、
大清海关衙门及“卖书街”、“卖画街”等地点。这折射出
A.中西文化彼此交流互鉴
B.晚清外交体制完成转型
C.旅游逐渐成为社会潮流
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8.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署了《马
关条约》,宣告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不过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酝
酿,清政府在力图减少战败损失的同时,萌生了“毁约再战”的意图,并通过种
种途径,谋求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收回台湾。据此可知清政府
A.积极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
B.利用列强矛盾挽回了损失
C.处理外交事务具有被动性
D.开始以夷制夷的初步探索
●9.(改编自江苏盐城七校联盟第一次检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英
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其主编的《万国公报》上发表长文称:“回溯百年以来,
中国若能在乾隆盛世之时便效仿日本,主动打开所有通商口岸,允许西方传教
士自由布道、商人自由贸易,接纳西方的科学技艺与政治制度,接受‘文明教
化’的洗礼,那么民间便不会有对洋人的积怨,士绅阶层也不会因守旧而抗拒
变革。如此一来,何来拳民(义和团)因‘扶清灭洋’而起的骚乱?更不会有
都城被占、皇室西逃的奇耻大辱,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与欧美诸国平
等往来矣。”这一言论()
A.刻意掩盖了西方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
B.理性评价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C.客观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复杂背景
D.中肯揭示了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之害
●10.(改编自江苏盐城七校联盟第一次检测)1911年10月,《泰晤士报》驻南
京记者发回报道:“江苏军政府发布告示,遍贴城乡。其文曰:“凡我军民,不得
滋扰外侨民居、商铺及教堂,违者严惩不贷:今我军起义,旨在驱逐鞑虏,建立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