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战争历史的细节之处回望房伟(作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出现了很多抗战题材作品。《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①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能否也请邱老师具体谈谈您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邱田(评论家,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首先,这是一部战后的回忆之作,这种“后记忆”式的写作是抗战文学近期值得关注的新类型;其次,这部百岁老人口述史也是对百年中国的一次回望。与西南联大同学汪曾祺的书写相比,杨苡口述史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也道出了女性在战争中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困境。战争的伤痛深入骨髓,创伤记忆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在脑海深处愈加清晰,杨苡通过口述重返记忆之场,将经过沉淀的战争记忆诉诸笔端,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如实记述,亦是对个体情感的再度抒发,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叙事……当然,杨苡的这部作品属于口述史,虽然余斌尽力保存了讲述者的语气和口吻,但毕竟在艺术表现上弱了一点,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重要的有关抗战的优秀之作。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记述,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兼具,写下的是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的命运。里面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巴金是那个年代的青年偶像,但他对待“粉丝”杨苡的态度是那样老成又严谨。在抗战中,杨苡从一位不知世事的天津大小姐蜕变成为朴素勇敢的后方知识青年,这中间的种种磨砺及心路历程,对今天的青年人未尝不是一种启发。《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问世无疑在提醒读者,抗战文学不是历史遗迹,而是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自新。房伟:在您看来,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新中国成立后的抗战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征 在这些抗战文学之中,是否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质与价值观诉求 邱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创作视角与表现手法,只是需警惕以后见之明评判前人的创作,比如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时效性与传播度很重要,对美学价值不应苛求。谈到抗战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抗战文学大多沿袭革命文学传统,新世纪抗战文学则是百花齐放,这其中不仅有文学文本的创作,还应包括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抗战文艺是一种广义上的抗战文学,抗战文学并不止于抗战时期的创作,在和平时期的回溯与重提仍有其自身意义。如果说一以贯之的特质,大概是创作者对历史和生命的尊重,以及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点在世界文学范畴内也应是如此吧?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当下对战争的回望,一定会包含新的思考与新的意识,同时也是通过不断重申历史,提醒人们勿忘往昔伤痛,警惕对战争记忆的扭曲与改写,避免对历史记忆和民族伤痛的遗忘。然而,抗战文学的创作并非无可指摘,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在您看来,( ) 房伟:中国抗战文学目前形成了一些固定范式。近些年来,抗战影视剧比较流行,我觉得中国抗战影视剧特别是电影,都比较擅长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将战争本身的宏大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但相对而言,描写战争之中生活形态的作品,相对就少一些,《四世同堂》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这部作品的很多细节都显示了战时北平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就是对战争复杂性的揭示,也有很多不足。我们很多抗战文学,更擅长非黑即白的道德化叙事,而对于战争之中人性的复杂性则揭示得不充分。《四世同堂》则不是这样,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长篇作品,老舍先生将朴素爱国情怀与人在战争中的“生活挣扎”结合在一起。邱田:我最初读《四世同堂》是被京味小说的韵味所吸引,之后跟随主人公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感受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战争不再是教科书里冷静的叙述,也不只是战场上激烈的正面厮杀,而是变成了普通人生活里的日常。这种阅读体验让读者真实地贴近那段历史,也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战争中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沦陷区里生活的人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无休无止的折磨。在日寇的统治下生活,个体的努力和妥协始终是无法保全自我的,爱国成为一种朴素情感,抵抗也成为内心自发的抉择。个体抵抗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借用杨绛的表述:“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四世同堂》是一部包含爱国主义色彩的小说,但也饱含着细腻的国民性书写。广义而言,钱锺书、张爱玲的书写也属于抗战文学范畴,《围城》《封锁》是对战争的别样记述,在现实生活里普通人在战争中自然要面对种种复杂局面,这方面的书写与挖掘也是战争书写的另一面。近年来这方面的创作也有新的内容,如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王尧的《桃花坞》等。(有删减)【注】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由翻译家杨苡口述、学者余斌整理撰写。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属于口述史,艺术表现力稍弱,但其中对历史事实和个体情感的书写能为读者提供新的观察视角。B.杨苡曾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大小姐,抗战使她逐渐成长为朴素勇敢的知识青年,她的口述史有助于加强年轻人对战争的认识。C.《四世同堂》跳出中国抗战文学的固定范式,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描写了战争中的生活形态,充分揭示出战时人性的复杂。D.对于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而言,时效性和传播度很重要,倘若忽视这些而一味追求美学价值,则不利于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邱田在谈话中引用克罗齐的名言,是为了强调历史与当下的联系,特别是重申抗战历史对今天的重要意义。B.《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其中记述巴金对“粉丝”态度的细节,展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C.从《四世同堂》中,读者可以窥见沦陷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不妥协可以被看作是对日寇的一种抵抗。D.如今,重读《围城》《封锁》等展现对战争别样记述的作品,能帮助人们了解战争中个体复杂的微观感受。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讲述者杨苡是 ① ,又在若干年后对往昔岁月进行回溯。这种“后记忆”的抗战文学写作体裁 ② ,还包括散文和诗歌。与报告文学不同的是,这种回溯写作相对比较私人化,是以个体化叙事的方式来记述历史,铭记战争。“后记忆”的文学创作不全是纪实,也有 ③ ,这种写作的独特性值得深入研究。4.根据上下文,文中括号内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5.“在战争历史的细节之处回望”是部分抗战文学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课本中孙犁的《荷花淀》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五台到崞县周立波二月三日,雪。浓云密布,雪花仍落。五台的山间田上,一片白色。上午九时动身到五台县去,途中,太阳在云隙间微微露出,耀人眼睛。过驿马坡。去年十月在这里,我初次遇见彭德怀先生,他正从这里经过,访卫总司令①,那时正是忻口抗战的中央军 ,得到第八路军和游击队在侧后方的活动帮助,阻止了同蒲路正面敌人前进的时候。“这几天睡地窝了。”我记得,这是彭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彭是一位朴素庄严的将领,他的服装是和他的言行一样的朴素。在驿马坡遇见他的时候,我看见他的布鞋破了。这个穿着破布鞋的普通兵士,就是彭德怀将军,如果没有人介绍,谁也不会知道的。但是知道他的人,就是看他穿着破布鞋,也都怕他,而且敬爱他。“有许多同志,”田守尧有一次对我说,“使人不得不怕他,也使人爱他。”上午过五台城,这城建在高岗上,很是巍峨。看见了县长,他是阎主任⑧的旧吏,穿着山西官吏的黄制服。他告诉我们,五台有人口二十八万,工农自卫队六万,游击队四千。下午三时至东冶镇。从五台到东冶镇的河边村,有一条公路,现在,为了防止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路被破坏了。每隔十多丈,有一个大坑,宽而且深。如果破坏公路的坑,不宽不深,就不能阻止敌人车辆的前进。河边村是阎主任的故乡,东冶镇是邻近河边村的一个小镇。这一带有许多漂亮的家宅,山西的显宦和富户,都是这里人。杨爱源①在东冶镇的住宅,是金碧辉煌的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屋子里面有极名贵的家具,极贵重的地毯,院子里面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喷泉,这种精巧的喷泉是只有在上海的外国人的华贵的住宅和外国人的公园里才可以看到的。东冶镇是一个几百家人家的小镇,但是修饰得非常精致。晚餐后,到街上散步,我们看见了电灯柱上钉着街灯,看见了一个现代医院和照相馆,晚上回到住处,又从无线电收音机上听到了汉口和长沙的歌曲。几个月来,我是在偏僻的山村里薄暗的洋烛下写我的日记,今晚的日记却在明亮的电灯光下写。“我们回到了文明。”伊凡斯君说。是的,东冶镇是一个完全现代化了的小都市,有在这里留宿一夜的幸福,是应该欢喜的。但是回想着一个多月来所经过的地方,尽是荒凉破落的村落,虽然听着汉口欢乐的广播,也还是只有忧愁。中国,你应该在这次抗战后强大起来,把荒凉都化为繁盛,把忧愁都化作欢喜。二月四日,晴。从东冶镇动身,至营房宿。营房是魁关岭下的一个小村落,仅二十人家。住一极脏的房子,又极不方便,既没有开水,又没有火,买了一些湿的高粱秆来烧火,但是所得到的不是热,而是满屋子的烟。这样的住宅和昨夜的住宅相比,真是天堂比地狱。我们都尽量吃梨子,这里的梨子太便宜了,上等的好梨,一角钱七斤,比较差一点的,一角钱十二斤。我们买了一角钱梨,五个人吃了一天,还只吃得三分之一。这里离敌人不远,隔滹沱相望。敌人怕游击队,夜里不敢动,白天也要成群结队才敢移动。所以虽然离敌人只几里路,我们却安稳清闲,如在上海租界。今天风冷,吹得脸发痛,头发昏,眼睛出眼泪。我的新伴燕蔷说,繁峙、代县比这里更冷,而我们的游击队还没有棉衣,穿着单衣在山岗上放哨。中午路过东社,崞县县长请吃饭。老县长逃亡了,这位新县长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崞县的妇女会代表也来了。她是北平的学生,换了田舍女郎的青布衣裳。崞县是一个新发展的县份,以前这里是战场,人民都逃了。现在,敌人仅据县城,四郊都是我们的部队。人民都回来,而且组织起来了。在路上,燕蔷告诉我许多故事。下面是这许多故事中的一个。当敌人进占定襄的时候,邻近定襄城的少数地主动摇了。有一个在乡里很有势力的大地主,在自己家里召集许多地主秘密开会,反对打日本人。说日本人是不能打败的。第八路军知道了这消息,但并没有惩罚这个有汉奸行为的地主,因为他的关系很复杂,他和某一闻人有极为奇妙的关系,如果处罚了他,他和他的亲戚会造出谣言,说第八路军还是在这里打土豪。同时,第八路军明白这位地主的动摇,是由于对抗战前途没有胜利的信心,并不是甘心叛国。他们决计用力量来教育这地主。在地主开会不久后,定襄收复的消息传来了,地主复归涵默。傍晚经过魁关岭,山岭上有一座关,三面都是山,西面可以看见滹沱河。这里是同蒲路东面的一个天险。中央军和徐海东②的部队配合,在这里打败过敌人。“在那里山下,”燕蔷指着魁关岭南面一座山说,“有几百个老百姓,被敌人编成敢死队,强迫他们拿了大刀,向山上冲锋,去抢中央军的山头。在他们后面,是日本督战队的机关枪,在他们前面,是中央军的机关枪。老百姓死了很多,中央军的士兵向那冲上山来的同胞叫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冲到半山的老百姓,都大声叫杀,杀,杀,又像潮水一样地冲下山。日本人的阵地乱了。趁这时候,中央军从山上冲下来,打了一个大胜仗。”在暮色中,遥望这英雄喋血的巍峨的山岭,有些神往。在暮色中,西望滹沱河结了坚冰的河面,还显露着耀目的白色。滹沱河对岸的高山之后,有贺龙的健儿,要是在白天,可以向他们招手,打起望远镜,他们可以看出你的举动。(选自《晋察冀边区印象记》⑥)【注】①卫总司令:指卫立煌,国民党将领。②中央军:蒋介石嫡系部队。③阎主任:指阎锡山。④杨爱源:国民党将领。⑤徐海东:八路军将领。⑥《晋察冀边区印象记》:1937 年底至 1938年初,周立波陪同美国军事观察员伊凡斯·卡尔逊考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撰写此纪实性文学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陪同伊凡斯在偏僻山村待了几个月,当来到东冶镇时,伊凡斯感慨“我们回到了文明”,这句话流露出他对山区生活的厌恶。B.“我”在驿马坡遇见彭德怀时,看见他的布鞋破了,这一细节生动表现出彭德怀作为高级将领,与普通兵士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C.燕蔷讲述的游击队员在寒冬穿着单衣放哨、老百姓被日军编成敢死队冲向自己人等故事,都反映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D.定襄地主开会反对抗日,第八路军意识到其动摇是源于信心不足,而非甘心叛国,便用收复定襄的实际行动来增强他的信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苍茫的冬日景象,既表现了抗战环境的艰苦,又暗示了抗战形势的严峻。B.文中循着“我”的行踪推进,穿插遇见彭德怀、少数地主动摇等相关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C.选文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我”在晋察冀边区的见闻和感怀,还原了抗战历史的细节,具有较高的可信度。D.文中以“青布衣裳”象征革命战士,写北平学生换上青布衣裳,这不仅是衣着的改变,更是其角色的转换。8.文中花费不少笔墨写杨爱源住宅的华贵和东冶镇的精致,有哪些作用 (6分)9.最后两段写“我”在暮色中遥望,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高宗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长孙皇后。以贞观二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 ”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寻拜右武候大将军。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 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飞表奏事,自此始也。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节选自《旧唐书·本纪第四》)材料二:承乾废,魏王绌,太宗既知恪①之可以守国也,则如光武之立明帝,自决于衷,而不当与无忌谋。如以高宗为嫡子而分不可紊,则抑自决于衷,而尤不当与无忌谋。疑而未决,则在廷自有可参大议之臣,资其识以成其断。唯无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与辨高宗与恪之废立乎 乃告无忌曰:“雉奴②弱,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事既不果,无忌所早作夜思以疑恪、忌恪、畏恪之怨己而欲剿绝其命者,终不忘矣。唐无夹辅之亲贤,而己以先后已谢之威灵,不能敌房帷之亲宠,终亦必亡者,皆其所懵焉不顾者矣。太宗一言之失,问非其人,而不保其爱子,不永其宗祧。无忌怙外戚以为揽固之图,太宗不察焉,顾谓无忌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愈发其隐,而无忌之志愈惨矣。房玄龄、褚遂良之赞立高宗,义之正也;太宗之疑于立恪,道之权也;无忌之固请立高宗,情之私也。挟私而终之以戕杀无忌之恶稔而太宗不灼见而早防之不保其子,不亦宜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一》)【注】①恪: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后被长孙无忌陷害,牵连进房遗爱谋反案,最终自缢身亡。②雉奴:李治小名。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挟私而终之[A]以戕杀[B]无忌之恶[C]稔[D]而太宗不灼[E]见[F]而早防之[G]不[H]保其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旋,回来、返回,与《促织》中“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意思相同。B.要,音yào,关键,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读音、意思不同。C.惨,狠毒、恶毒,与《屈原列传》中“疾痛惨怛”的“惨”意思不同。D.“则如光武之立明帝”与“后之视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治幼年时聪慧稳重、宽厚仁爱,他认为君子侍奉君主,应当尽忠职守、补救过失,以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恶行。太宗对此大加赞赏。B.李治担忧太宗的高丽之行,在太宗出发前连日悲伤哭泣,他请求太宗允许自己用驿马递送表章,并希望太宗能传回敕令,太宗一一应允。C.王夫之认为,长孙无忌倚仗外戚身份谋求权势,在李恪没能被立为太子后,他怀疑李恪,害怕李恪怨恨自己,日夜思索如何断绝李恪的性命。D.王夫之认为,李治是嫡子,李恪不是嫡子,那么太宗应当舍弃李恪而直接立李治为皇太子,且此事应由太宗自己决定,不可与朝中大臣商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2)乃告无忌曰:“雉奴弱,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14.两则材料都提及唐太宗立太子之事,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5~16题。江 城 子蔡 珪①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余三河②,坐中赋此。鹊声迎客到庭除。问谁欤 故人车。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③。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④。东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归报东垣⑥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 【注】①蔡珪:金代文学家。王温季:词人好友。②三河:在河北境内,词人时任主簿。③征裾:旅人的衣裳。④青刍:新鲜的草料。⑤东垣:在河北境内。东垣是客人此行的终点,也是词人的家乡。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问谁”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接点出访客的身份,用语浅近,亲切自然。B.下片开头由叙事转为写景,“雪模糊”两句写大雪飞扬,一片迷蒙,湖水澄澈平静。C.“千里”两句通过描写友人衣服上的灰尘,暗示他千里迢迢跋涉而来的艰辛。D.“归报”三句写离别嘱托,有对诗友的牵挂,也暗含对往昔诗酒豪情的怀念。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主客相聚之欢愉的 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陈情表》中,李密用“ ”委婉说出母亲改嫁的事实,用“ ”直接点明他家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的情况。(2)“鱼雁传书”的典故寄寓着古人的一种美好理想,《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就含蓄地表达了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无奈之情。(3)下图能够使你联想到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狼毒花是瑞香科狼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茎干贴地从生,叶片细长如剑,花苞呈鲜艳的红色,开放后变为洁白的花瓣,形成内红外白的奇妙景象。一株植物上,可同时开放20—40 朵火柴头大小的小花,组成精致的绣球壮花团,凑近能闻到独特的奶香气,可以吸引飞蛾前来采密。“狼毒花”之名,源于其剧毒的特性,它的根、茎、叶及花粉均含剧毒,其中主要毒性成分为狼毒素、异狼毒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及毒性蛋白,牲畜误食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痉挛等症状,甚至会因内出血而死亡。人类一旦误食,后果同样严重,哪怕只是接触汁液,也可导致皮肤红肿。 ① 它在民间获得“断肠草”“牛羊愁”等骇人称号。中科院研究员指出:狼毒花的高毒性,其实是对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 )。狼毒花是草原生态退化的“风向标”。在健康草原上,狼毒花仅零星点缀; ② 它大面积“攻城略地”,则意味着过度放牧或干旱已导致原生草原“溃不成军”。狼毒花生命力强大,堪称“植物界小强”。它的发达根茎肆意蔓延,可吸干地表以下30厘米深土壤中的水分,且能在干旱寒冷的高原环境中存活。狼毒花看似弱不禁风, ③ 拥有独特的“化学武器”,即靠分泌毒素抑制周边草本植物生长。它还是“繁殖专家”,它的种子虽然微小如尘,却能随着轻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更关键的是,它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极低————当过度放牧导致牧草退化时,狼毒花便会迅速侵占原本属于牧草的生态位,形成大片“狼毒滩”。“狼毒花的泛滥,其实是自然发出的警示。”研究员指出,“ ④ 狼毒花造成了荒漠化,而是过度放牧给了狼毒花可乘之机。”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拥有独特的“化学武器”B.它大面积“攻城略地”C.狼毒花是草原生态退化的“风向标”D.“狼毒花”之名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狼毒花被点燃之后,顺风飘散,就是御敌的毒气B.其含有的东莨菪素对草莓朱砂叶螨有很高的杀灭率C.减少动物啃食,保证自身在资源争夺中得以生存D.狼毒花的根系能穿透硬土,挤压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20.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答:① ③ ② ④22.狼毒花为何会泛滥 请结合最后一段,用五个关键词概括其原因。(5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许倬云说:“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而林语堂说:“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C(“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错,从原文“老舍先生将朴素爱国情怀与人在战争中的‘生活挣扎’结合在一起”可知,《四世同堂》并没有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2. B(“展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错,根据原文“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中巴金对待“粉丝”态度的细节,展现出的是杨苡的个体记忆和情感。)3.①战争的亲历者 ②不限于小说 ③文学加工(每处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4.(示例一)问题:中国抗战文学在当下创作中是否已形成固定范式 理由:后文房伟指出中国抗战文学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范式,并以影视剧为例进一步分析,这一回答应紧承上文,故括号内的问题应直指“固定范式”的疑问。(问题2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示例二)问题:中国抗战文学存在哪些局限性 理由:前文邱田介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艺术特质和价值观追求,后文房伟的回答指出中国抗战文学的不足,故括号内邱田应是针对中国抗战文学局限性的提问。(问题2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5.①《荷花淀》没有直接描写惨烈的战场厮杀,而是通过白洋淀妇女编席、话别、探夫等日常细节,展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②《荷花淀》将人物塑造的重点放在水生嫂等女性形象上,展现了后方妇女从柔弱到勇敢的蜕变,凸显出战争对个体精神的磨砺。③《荷花淀》将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6. A(“这句话流露出他对山区生活的厌恶”错,伊凡斯的这句话是对便利生活条件的直观感叹,同时表现出对战争破坏文明生活的批判。)7. D(“文中以‘青布衣裳’象征革命战士”错,北平学生换上青布衣裳,表现出进步青年扎根群众的状态,“青布衣裳”并不能象征革命战士。)8.①展现国民党将领豪华的生活,与前文彭德怀住地窝、穿破布鞋的情形形成对比,凸显出共产党将领艰苦斗争的形象。②写自己留宿一夜的幸福,表达对抗日胜利和中国强大的向往。③写东冶镇的富丽,与下文写“有势力的大地主”反对抗战形成照应,揭示某些人消极抗战的原因。(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①“我”遥望暮色中的魁关岭,联想到曾在此发生的激战与英雄的牺牲,“我”的“神往”蕴含着对抗战英雄的缅怀与崇敬。②“我”遥望暮色中的滹沱河,坚冰体现了环境的恶劣,隐于对岸的贺龙的健儿暗示着革命力量的存在,表现出即便身处艰难境地,也能让人感受到抗战必胜的信心。(每点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10. BDG(原文标点为:挟私而终之以戕杀,无忌之恶稔,而太宗不灼见而早防之,不保其子。)11. A(A项,“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指随即,与文中加点的“旋”意思不同。B项,“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音yāo,求取,与文中加点的“要”读音、意思不同。C项,“疾痛惨怛”的“惨”指忧愁、悲惨,与文中加点的“惨”意思不同。D项,两句中的“之”都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相同。)12. D(“那么太宗应当舍弃李恪而直接立李治为皇太子”“不可与朝中大臣商议”错,王夫之的观点是,太宗无论立李治为皇太子,还是立李恪为皇太子都可以,并没有表明太宗应立李治,且他认为太宗若犹豫不决,可以与朝中其他重臣商议。)13.(1)当时太宗身患痈疮,太子亲自吸吮疮口,扶着太宗的车辇步行跟从多日。(“亲吮”“步从”各1分,句意通顺2分)(2)(太宗)竟然对长孙无忌说:“雉奴性格软弱,李恪英明果断像我,我想立李恪为太子。”(“乃”“弱”“类”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材料一侧重于叙述高宗被立为太子的过程及被立为太子后的表现,通过展现高宗的个人品德,突出其被立的合理性。②材料二侧重于批判唐太宗在立太子之事中的决策失误以及长孙无忌的私心。(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高宗名叫李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顺圣长孙皇后。贞观二年六月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五年,被封为晋王。七年,被授予并州都督而不需到任。他年幼时就聪慧稳重,宽厚仁爱、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当初(李治)向著作郎萧德言学习《孝经》,唐太宗问道:“这部书中什么话是最关键的 ”(李治)回答说:“孝道,先是侍奉双亲,再是侍奉君主、最后是立一;六上 半子传奉君亡.讲而考虑如何尽忠职守,退而考虑如何补救过失,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救君主的恶行。”太宗非常高兴地说:“做到这些,就足以侍奉父兄,做一个臣子了。”等到文德皇后去世,晋王当时年仅九岁,他哀伤思慕的样子感动身边的人,太宗多次加以安慰,由此(对他)格外宠爱。不久(李治)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废掉,魏王李泰也因罪被贬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人商议,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每次临朝听政,常常让(李治)在身边,观看如何处理各种政务,有时让(他)参与商议,太宗多次称赞他做得好。(贞观)十八年,太宗将要征伐高丽,命令太子留下来镇守定州。等到太宗快要出发的日期,(李治)连日悲伤哭泣,于是请求用驿马飞速递送表章问候起居,并且请求把太宗的敕令传递回来,(太宗)都答应了。飞速传递表章、奏事的做法,就是由此开始的。等到大军返回,太子跟随皇帝到了并州。当时太宗身患痈疮,太子亲自吸吮疮口,扶着太宗的车辇步行跟从多日。材料二: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被贬黜,太宗既然知晓李恪有守护国家的才能,就应该像汉光武帝册立汉明帝一样,由自己的内心决断,而不应当与长孙无忌商议。如果认为高宗是嫡子而名分不可紊乱,那么还是应该由自己的内心决断,而尤其不应当与长孙无忌商议。(如果)犹豫不决,则朝中自然有可以参与重大决策的大臣,借助这些人的才识来促成自己的决断。只有长孙无忌,是高宗的亲舅舅,难道可以和他商议高宗与李恪之间该立谁废的事吗 (太宗)竟然对长孙无忌说:“雉奴性格软弱,李恪英明果断像我,我想立李恪为太子。”(立李恪为太子的)事最终没有结果,长孙无忌日夜所想的就是怀疑李恪、忌恨李恪、害怕李恪怨恨自己,从而想断绝其命的事,始终搁不下。唐朝没有可以辅佐的亲族贤臣,而太宗凭借已经逝去祖先的威势,不能抵挡后宫亲属的宠信,最终国家必然走向灭亡,这都是太宗糊涂而不顾及后果造成的啊。太宗一句话的失误,又问错了人,而(导致)不能保全喜爱的儿子,不能使宗庙永久延续。长孙无忌倚仗外戚身份来谋求揽权巩固权势,太宗却没有察觉,反而对长孙无忌说:“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 ”这愈加触发了长孙无忌的隐私,而长孙无忌的用心也愈加狠毒了。房玄龄、褚遂良赞成册立高宗,是出自正义;太宗对立李恪犹豫不决,是出于政治的权衡;长孙无忌坚决请求立高宗,是出于私情。怀着私情而最终用杀戮来收场,长孙无忌的罪恶深重,而太宗不能明察并及早加以防范,不能保全自己的儿子,不也是应该的吗!15. B(“‘雪模糊’两句写大雪飞扬,一片迷蒙”错,“雪模糊”句是将杏花比作雪花,写杏花纷纷,如白雪般,一片迷蒙,并非实写雪。)16.①以环境烘托欢愉:“鹊声”句写喜鹊以清脆欢乐的叫声迎接客人,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烘托主客相聚的喜悦。②以款待侍从表现欢愉:“奴白饭”两句写词人的殷勤招待,为客人的仆人准备白米饭,为马儿准备新鲜草料,由此衬托主人对客人来访的欣喜。③以宴游畅饮展现欢愉:“与子”两句写主客二人携手花间,随意倒酒,刻画主客不拘形迹、开怀畅饮的场景,正面表现出主客相聚的欢愉。(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17.(1)舅夺母志 门衰祚薄(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3)(示例一)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给分)18. D(A、B、C三项均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强调。)19. C(括号前的破折号用于解释“适应策略”的具体内容,需紧扣前文的“高毒性”“恶劣环境”。A、B两项与“恶劣环境”无关,可排除;C项是说狼毒花的高毒性可以减少动物啃食,进而保证自身在恶劣环境中争夺到资源,最终得以生存,与前文衔接紧密;D项与“高毒性”无关,可排除。)20.从生—丛生;花苞—花苞;绣球壮—绣球状;采密—采蜜。(每找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1分,找出三处即可)21.①因此(所以)②一旦(如果)③却(其实)④不是(每处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22.①根茎发达 ②分泌毒素 ③繁殖力强 ④养分需求低 ⑤过度放牧(每个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本题给出了许倬云和林语堂两位名人关于读书目的的不同观点。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两位名人话语的内涵,并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许倬云的话强调读书的“实用性”:读书是为了提升认知能力,指向读书对个人思维、视野的塑造。林语堂的话强调读书的“非功利性”:反对将读书视为“改进心智”的工具,认为这会消解读书的乐趣,指向读书本身的愉悦感、精神满足感。二者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读书的本质。许倬云的“判断能力”并非刻意“改进心智”的功利追求,而是读书过程中自然沉淀的结果;林语堂反对的是“为了改进心智而读书”的机械心态,而非否定读书对心智的积极影响。本质上,读书既可以带来认知提升,也可以带来精神愉悦,二者可共生共存。【参考立意】①读书之道:在乐趣中沉淀能力,在成长中享受乐趣;②读书既是“能力的阶梯”,亦是“心灵的栖居地”;③从“有用”到“有趣”:读书的两种境界,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